小金挖耳
《中华本草》小金挖耳
拼音 | Xiǎo Jīn Wā ěr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Small carpesium |
别名 | 茄叶细辛、小野烟、散血草 |
出处 |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小花金挖耳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pesium minus Hemsl.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
原形态 | 小花金挖耳 多年生草本,高15-45cm。茎直立,常呈紫色,疏生长柔毛或下部毛脱落。叶柄短工近无柄;茎下部叶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0cm,宽1-1.5cm,先端渐尖工稍尖,基部狭成长叶柄,边缘有疏硬小齿;上部叶渐小,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上面有疏短糙毛,下面疏生长柔毛。头状花序小,直径3-5(-7)mm,单生于茎枝顶端,直立或有时下垂;花梗细长,有长柔毛和腺点;头状花序基部常有2-3个不等长的小苞片;总苞宽钟状;总苞片4层,外层卵形,中层和内层长圆形,稍撕裂;花黄色,外围的雌花花冠圆柱形,3-4齿裂;中央的两性花花冠筒状,先端有5个裂片。瘦果长约1.8mm,近圆柱状,先端有短喙,有腺点。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灌丛中或山坡路旁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
性状 | 性状鉴别 茎基部紫褐色,密被卷曲柔毛。叶披针形至椭圆形,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渐狭。叶片绿色,两面均有腺点状突起,触之有粗糙感,叶缘有明显的疏锯齿或全缘。叶柄与叶片中肋通常带紫色,被柔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枝端;苞叶条状披针形,密被短柔毛,总苞钟状,苞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干膜质。气香,味微苦。 |
性味 | 味辛;苦;性凉 |
功能主治 | 解毒消肿;清热凉血。主吐血;咯血;尿血;血崩;无名肿毒;腮腺炎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5g。外用:适量,捣敷。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麻疹、痈疮、溃疡、蛇咬伤。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