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
《中国药典》乌梅
拼音 | Wū Méi |
英文名 | FRUCTUS MUME |
别名 | 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 |
来源 |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h.)Sieb .et Zucc.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 |
性状 | 本品呈类环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
炮制 | 乌梅肉:取净乌梅,水润使软或蒸软,去核。乌梅炭:取净乌梅,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皮肉鼓起。 |
性味 | 酸、涩,平。 |
归经 | 归肝、脾、肺、大肠经。 |
功能主治 |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 |
用法用量 | 6~12g。 |
摘录 | 《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乌梅
拼音 | Wū Méi |
别名 | 梅实(《本经》),熏梅、桔梅肉(《现代实用中药》)。 |
出处 | 《本草经集注》 |
来源 | 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青梅),按大小分开,分别炕焙,火力不宜过大,温度保持在40℃左右。当梅子焙至六成干时,须上下翻动(勿翻破表皮),使其干燥均匀。一般炕焙2~3昼夜,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再焖2~3天,待变成黑色即成。 |
原形态 | 梅(《诗经,),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多分枝。单叶互生;有叶柄,通常有腺体;嫩枝上叶柄基部有线形托叶2片,托叶边缘具不整齐细锐锯齿;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9厘米,宽2.4~4厘米,先端长尾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锐锯齿,沿脉背有黄褐色毛。花单生或2朵簇生,白色或粉红色,芳香,通常先叶开放,有短梗;苞片鳞片状,褐色;萼筒钟状,裂片5,墓部与花托合生;花瓣单瓣或重瓣,通常5片,阔倒卵形,雄蕊多数,生于花托边缘;雌蕊1,子房密被毛,花柱细长,弯曲。核果球形,直径约2~3厘米,一侧有浅槽,被毛,绿色,熟时黄色,核硬,有槽纹。花期1~2月。果期5月。 本植物的根(梅根)、枝(梅梗)、叶(梅叶)、花蕾(白梅花)、未成熟果实的盐渍品(白梅)、种仁(梅核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
生境分部 |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此外,广东、湖北、云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亦产。 |
性状 | 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核坚硬,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气特异,味极酸。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
炮制 | 乌梅: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洗净,晒干。乌梅肉: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乌梅炭: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 |
性味 | 酸,温。
①《本经》:"味酸,平。"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
归经 | 入肝、脾、肺、大肠经。
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肝。" ④《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
功能主治 | 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
注意 | 有实邪者忌服。
①孟诜:"多食损齿," ②《日华子本草》:"多啖伤骨,蚀脾胃,令人发热。" ③《本草经疏》:"不宜多食,齿痛及病当发散者咸忌之。" ④《药品化义》:"咳嗽初起,气实喘促,胸膈痞闷,恐酸以束邪气,戒之。" ⑤《得配本草》:"疟痢初起者禁用。" |
复方 | ①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纲目》)
②治久痢不止,肠垢已出: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肘后方》) ③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黄连一升,乌梅二十枚(炙燥)。并得捣末,蜡如棋子大,蜜一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日三。(《补缺肘后方》,即《圣惠方》乌梅丸) ④治痢兼渴:麦门冬三两(去心),乌梅二大枚。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强半,绞去滓,待冷,细细咽之,即定,仍含之。(孟诜(必效方》) ⑤治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济总录》) ⑥治大便下血不止: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济生方》) ⑦治小便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纲目》) ⑧治妇人血崩:乌梅烧灰,为末,以乌梅汤调下。(《妇人良方》) ⑨治消渴,止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去滓,临卧时服。(《简要济众方》) ⑩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胸中烦痛:乌梅十四个,辣五合。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梅师集验方》) ⑾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 ⑿治蛔虫上行口鼻:乌梅肉噙之,或煎汤饮自下。(《日用本草》) ⒀治伤寒下部生匿疮:乌梅肉二两,炒令燥,捣细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石榴根皮汤下十丸。(《圣惠方》) ⒁治劳疟劣弱者: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握,甘草三寸长,生姜一块。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七合,温服。(《本草图经》) ⒂治一切疮肉出: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刘涓子鬼遗方》) ⒃治咽喉肿痛:乌梅一两,双花二两,雄黄四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一钱。一次一丸,含化徐徐咽下,日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⒄治化脓性指头炎:乌梅肉加适量的食醋研烂,或用乌梅二份,凡士林一份,制成乌梅软膏外敷,每日上药一次。此方对脉管炎所引起的指(趾)头溃疡也有效。(《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⒅治小儿头疮,积年不差: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
临床应用 | 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取乌梅18克压碎,配合香附12克,加水150毫升文火煎熬,俟药液浓缩至50毫升时过滤,早晚分2次服。治疗50人,治愈48人。服药后大便恢复正常最短1天,最长5天;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症都在1~3天内消失;服药最短者2天,最长6天。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性反应,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对个别病人加大剂量(乌梅、香附各1两)可以缩短疗程。 ②治疗钩虫病 取乌梅0.5~1两,加水500毫升,煎成120毫升,早晨空腹1次服完;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或用乌梅去核,文火焙干研末,水泛为丸,每服1~2钱,每日3次,食前服。治疗20例,服药天数最少5天,最多23天,14例大便检查钩虫卵阴性,6例阳性。据临床观察,乌梅煎剂疗效似高于丸剂。 ③治疗牛皮癣 取乌梅5斤水煎,去核浓缩成膏约1斤,每服半汤匙(约3钱),每日3次,治疗12例,服药12~37天不等,基本治愈5例,显著好转4例。 ④其他 乌梅对胆囊有收缩作用,能促进胆汁排泄,其复方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乌梅
拼音 | Wū Méi |
英文名 | Dark Plum Fruit, Smoked Plum, Dark Plum |
别名 | 梅实、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
出处 |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品汇精要》:梅,木似杏而枝干劲脆,春初时开白花,甚清馥,花将谢而叶始生,二月结实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将熟大于杏者,以百草烟熏至黑色为乌梅,以盐淹暴干者为白梅也。 2.《随息居饮食谱》:梅,生时宜蘸盐食,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以小满前肥脆而不带苦者佳。多食损齿,生痰助热,凡痰嗽、疳膨、痞积、胀满、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妇女汛期、产前、产后、痧痘后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梅近成熟果实经熏焙加工而成者。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5-6月间,当果实呈黄白或青黄色,尚未完全成熟时采摘。 |
原形态 | 梅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
生境分部 | 我国各地多已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
栽培 | 1.生物学特性 梅的适应性较强,耐寒。喜温暖湿润气候,需阳光充足,花期温度对产量影响极大,低于-5-6℃或高于20℃对座果率有明显影响,年平均气温16-23℃,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以上的地区最适宜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怕涝,耐干旱,低畦多湿之地不宜栽植。 2.栽培技术种子、嫁接、压条等方法繁殖。种子繁殖:于6月采果后取种子秋播。或将种子沙藏越冬,翌年2-3月春播。因种子繁殖不易保持原品种特性,所以只作砧木或育种选种用。一般以嫁接繁殖为主。嫁接:采用枝接或芽接,砧木用杏、李、梅等实生苗。枝接宜于春季萌芽前进行,芽接应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选阴天为宜,切忌在雨天。嫁接成活后,翌年春季萌芽前出圃定植。 3.田间管理 定植成活后,要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灌溉、排水和整枝修剪等田间管理工作。施肥量因土壤性状、树龄、生长势而异。花前肥、采果肥以速效肥为主。落叶后冬肥宜重施,以腐熟堆肥、厩肥等有机肥为主,酹以磷、钾化肥。整形修剪以疏剪、轻量剪为宜,要求枝叉分布匀称。冬季剪去徒长枝,保留短果枝。春末夏初进行抹芽、摘心,以加速树冠形成。 4.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炭疽病,4月下旬发病,6-8月为盛发期。发病前喷1:1:100-150波尔多液1-2次,以保护新梢;发病后喷洒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屡灵1000倍液,每隔7d1次,喷2-3次。虫害有桃红颈天牛,蛀食树干,严重时主干蛀空,植株枯死。防治方法,人工捕杀成虫或用黑光灯诱捕成虫。桃粉蚜可用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每隔7d喷1次,连续喷2-3次。 |
性状 | 1.性状鉴定 核果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3cm。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于扩大镜下可见毛茸,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肉柔软或略硬,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内含卵圆形、淡黄色种子1粒。具焦酸气,味极酸而涩。以个大、肉厚、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2.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果肉粉要棕黑色。①非腺毛大多为单细胞,少数2-5细胞,平直或弯曲作镰九状,浅黄棕色,长32-400(-720)μm,直径16-49μm,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有时可见螺纹交错的纹理,基部稍圆或平直,胞腔常含棕色物。②中果皮薄壁细胞皱缩,有时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6-35μm。③纤维单个或数个成束散列于薄壁组织中,长梭形,直径6-29μm,壁厚3-9μm,非木化或微木化。④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胞腔含黑棕色物,有时可见毛茸脱落后的疤痕。⑤石细胞少见,长方形、类圆形或类多角形,直径20-36um,胞腔含红棕色物。 |
化学成分 | 果实含枸缘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和延胡索酸(fumaric acid)总酸量约4%-5.5%,以前两种有机酸的含量较多。还含5-羟甲基-2-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为无色油状物。所含挥发性成分,主要有苯甲醛(benzaldehyde)62.40%,4-松油烯醇(terpinen-4-ol)3.97%,苯甲醇(benzyl alcohol)3.97%和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4.55%。乌梅仁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约0.5%,而梅仁含约4.3%。另有报道乌梅中还含苦味酸(picric aci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药理作用 | 1.对蛔虫的作用 乌梅对蛔虫具有兴奋和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如将乌梅煎剂加入置有蛔虫的1%盐水和0.1%碳酸氢钠溶液内可见蛔虫活动增强。给狗通过胃管给予乌梅煎剂50g并收集其的胆汁,在厌氧条件下,将蛔虫放入一直径0.3-0.5cm的胶管内,将胶管放入38℃的水盆内,从蛔虫头端入管内滴入收集的胆汁,结果可见大部分蛔虫从管内后退,有的蛔虫头从管内退出。也有报道从223种中药热水提取液体外试验,筛选具有杀肠虫作用的药物,发现乌梅有效。 2.抗病原生物作用 体外筛选发现,乌梅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对结核杆菌也有抑制性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所含枸橼酸和苹果酸有关。对某些致病性真菌如须疮癣、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3.其它作用 乌梅具有钙离子拮抗作用,有较强的拮抗由钾离子引起的豚鼠结肠带收缩的活性,已分离出其活性成分是5-羟甲基-2-糠醛。对胆囊乌梅煎剂口服有轻微收缩作用。体外试验,乌梅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小鼠玫瑰花环试验表明,乌梅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
鉴别 |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0.1g,加蒸馏水5ml,沸水浴中渚20min,滤过。滤液于水浴上蒸干,以乙醇1ml溶解供点样。柠檬酸和苹果酸醇溶液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丁酯-甲酸-水(4:2:2)上层液展开,用0.1%溴甲酚绿醇溶液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本应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
炮制 | 1.净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洗净,晒干。 2.乌梅肉: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 3.乌梅炭: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 4.醋制: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时,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或用蒸气加热2-4小时,取出干燥。 5.蒸制:取乌梅放入瓶内盖紧,置开水锅中蒸至上气后,停火间5小时,取出晒干。 |
性味 | 味酸;性平 |
归经 | 肝;脾;肺;肾;胃;大肠经 |
功能主治 |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
注意 | 有实邪者忌服,胃酸过多者慎服。 |
复方 | 1.乌梅丸(《伤寒论》),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久痢,久泻等证。2.理中安蛔汤(《万病回春》),温中安蛔,治中阳不振,脾胃虚寒,便溏尿清,腹痛肠鸣,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蛔虫从口中吐出,或由大便排出。3.连梅安蛔汤(《通俗伤寒论》),清热安蛔,治虫积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则烦燥,厥逆,且有面赤,口燥,舌红,脉数身热等症。4.固肠丸(《证治准绳》),补益涩肠止泻。5.一服散(《世医得效方》),敛肺化痰止咳,主治肺虚久咳。6.玉泉丸(《沈氏尊生书》),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治虚热烦咳,多饮,多尿,烦躁失眠等症。 |
各家论述 | 1.《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2.《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3.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4.盂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5.《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6.《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7.《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赢,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8.《用药心法》:收肺气。 9.《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10.《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11.王好古:乌梅,能收肺气,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12.《纲目》: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惟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NI方中用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医说》载曾鲁公痢血百余日,国医不能疗,陈应之用盐水梅肉一枚,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庄肃公亦痢血,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即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 13.《本草经疏》:梅实,即今之乌梅也,最酸。《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其主肢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浸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 14.《本草新编》:鸟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 15.《本草求真》:乌梅,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涩之性,而使下脱上逆皆治。且于痈毒可敷,中风牙关紧闭可开,蛔虫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宁不为酸涩收敛之一验乎。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胃筋骨湿热,收敛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症则不及也。但肝喜散恶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气,且于诸症初起切忌。 |
摘录 | 《中华本草》 |
《中药学》:第十八章 收敛药 >> 乌梅
【药用部分】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的经加工的未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酸,平。入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临床应用】1.用于久咳不止。
乌梅敛肺而止咳,对于久咳不止,痰液稀少等症,可与罂粟壳、半夏、杏仁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久泻久痢。
乌梅又有涩肠止泻作用,治疗泻痢日久不止,常与肉豆蔻、诃子、苍朮、茯苓等配伍。
3.用于虚热口渴。
乌梅能生津止渴,可治气阴两虚的烦热口渴及暑热烦渴,可与天花粉、葛根、麦冬、人参、黄耆等药同用。
4.用于蛔虫为患所致的呕吐腹痛等症。
乌梅味酸,蛔得酸则伏,故能和胃安蛔,常与黄连、黄柏、干姜,细辛、花椒、附子等配伍,治蛔厥腹痛。
本品外用,又可用于牙关紧闭,以乌梅肉擦之;用于外疡弩肉,以乌梅炭研末外敷。
【处方用名】乌梅、大乌梅(带核用)。乌梅肉(去核用,用量宜小)。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乌梅丸《伤寒论》:乌梅、黄连、黄柏、干姜、附子、蜀椒、桂枝、细辛、人参、当归。治蛔厥腹痛。
【文献摘录】《本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
《大明本草》:「和建茶、干姜为丸服,止休息痢。」
《本草纲目》:「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蛔厥吐利。」
《本经逢原》:「乌梅酸收,益津开胃,能敛肺涩肠,止呕敛汗,定喘安蛔。」
《雷公炮制药性解》:果部 >> 乌梅
味酸,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主生津液,解烦热,止吐逆,阴疟瘴,止久痢,消酒毒,又主皮肤黑点,痹不仁,去核用。
按∶乌梅入肺者,经所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是也。肾则其所生者也,宜并入之。多食最能损齿。风寒初起,疟疾未久者,不可骤以此收敛也。
《中药炮制》:第七章 植物类·果核类 >> 乌梅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常用名』酸乌梅。
『产地』四川、福建等地。
『采收季节』5月采收。
『炮制方法』将原药拣去杂质,筛去灰尘,抢水洗净晒干。若取乌梅肉,将洗净乌梅晒干敲碎,剥去核,取肉即成。要取其增强收敛作用,将洗净乌梅每斤药用红醋2两拌匀润透,投入蒸笼内蒸至上汽,取出晒干或烘干。若取其减退酸性,则将乌梅,投入锅内,炒至表皮起焦枯斑点即可。
『用量』9~12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枯燥、虫蛀。
《汤液本草》:果部 >> 乌梅
气平,味酸。酸温,阳也。无毒。
《象》云∶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为白梅,亦入除痰药。去核用。
《心》云∶收肺气。
《本草》云∶主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去骨间热。又方,治一切恶疮肉出,以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仲景治吐蛔下利,乌梅丸。
《本草备要》:果部 >> 乌梅
涩肠,敛肺
酸涩而温。脾、肺血分之果,敛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涩肠,涌痰消肿,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醒酒杀虫。
治久咳泻痢(梁庄肃公血痢,陈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而愈。
曾鲁公血痢百余日,国医不能疗,应之用盐梅肉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一啜而安)。瘴疟(诸症初起者,皆禁用)霍乱,吐逆反胃,劳热骨蒸(皆取其酸收),安蛔厥(蛔虫上攻而眩仆。
虫得酸则伏,仲景有蛔厥乌梅丸),去黑痣,蚀恶肉(痈疮后生恶肉,烧梅存性,研末敷之)。
多食损齿伤筋(经曰∶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白梅功用略同。治痰厥僵仆,牙关紧闭(取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盖酸先入筋,齿软则易开。若用铁器撬开,恐伤其齿),惊痫喉痹,敷乳痈肿毒,刺入肉中(嚼烂罨之即出。
疮中 肉。捣饼贴之即收)。
青梅薰黑为乌梅(稻灰汁淋蒸,则不蠹。孟诜云∶乌梅十颗,汤煮去核,纳肛中,通大便),盐渍为白梅(时珍曰∶梅、花于冬,而实于夏,得木之全气,故最酸。胆为甲木,肝为乙木。人舌下有四窍,两通胆液,故食酸则津生。食梅齿 者,嚼胡桃即解。衣生霉点者,梅叶煎汤洗之。捣洗葛衣亦佳)。
《冯氏锦囊秘录》:果部 >> 乌梅
花发于冬,成实于夏,得木气之全,故味最酸,所谓曲直作酸是也。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舌下有四窍,两通胆液、故食酸则津生也。《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其主肢体痛偏枯不仁者,盖湿气侵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症除矣。
其主去死肌,青黑痣恶肉者,白梅之功也。白梅味咸,咸能软坚故也,又能消痰醒睡止霍乱,解酒毒,弘景云∶“生梅、乌梅、白梅功用相似,第乌梅较良,资用更多,然木性喜升,发酸味敛束,是违其性之所喜也。《经》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及病当发散者,咸忌之,《鬼遗方》蚀恶疮 肉,用乌梅肉,烧为灰敷上一夜,立尽。赤痢腹痛,乌梅肉黄连各四两,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二十丸,日三服。治劳疟,用乌梅十四杖,豆豉二合,甘草三寸,生姜一块,童便二升,煎去一半温服即止。
乌梅,收敛肺气,生津止嗽,解渴除烦,涩肠止泻,伤寒温疟,休息久痢,便血血痢,安蛔厥而止虫痛,去黑痣而蚀恶 肉。白梅捣敷恶毒,治妇人乳痈最效,痰厥僵仆,擦牙关紧闭即开,叶煮汁服,久痢亦除。
主治(痘疹合参) 梅花,味甘微酸,气平无毒,能发痘解毒,以其先得万物生发气也。
《医学入门》:治燥门 >> 乌梅
乌梅酸平能敛肺,止渴除烦下痰气,调胃和中断疟痢,虚劳蒸热及偏痹,白梅虽暖仍化痰,捣敷痈疮点黑痣。
五月采黄色梅实,用早稻杆烧灰,和米饮拌之,火熏干为乌梅。无毒。可升可降,阴也。收肺气者,生津止渴,除烦热烦满,下气止嗽,消痰及痰厥头痛,调胃者,治瘴疟久痢,便血久泻,涩肠,解烦毒,清酒毒,定霍乱吐蛔,心腹胀痛,短气欲死。东垣云∶凡酸味收补元气。诸虚劳骨蒸羸瘦,久嗽少睡必用之。又疗肢体偏痛,皮肤麻痹等症。古方和细茶、干姜为丸,治休息痢。烧灰敷一切恶疮 肉立验。入药,温酒或水洗,蒸去核用。白梅,以盐水曝干,藏密器中,临用去核,性暖无毒。亦入除痰药中。又捣烂敷刀箭伤,止血及刺入肉中,乳痈肿毒,亦和药点青黑痣,蚀恶肉。生梅暖,止渴多唾,伤骨,蚀脾胃,令人膈上热,发虚热,服黄精人尤不相宜。《衍义》云∶食梅则津液泄,水生水也,津液泄故伤齿,肾属水,外为齿故也。根疗风痹,出土者杀人。叶煮浓汁服,治休息痢并霍乱;洗葛衣令洁净,经夏不脆。梅核仁亦可单用除烦热,如手指忽肿痛,以乌梅仁和苦酒捣膏,以指渍之立愈。
《顾松园医镜》:果部 >> 乌梅
〔酸平,入肺、脾二经。解马汁毒、硫黄毒。〕主赤痢,而止便血崩中,〔酸能敛血,酸能固肠。〕止久嗽而能下气除烦。〔酸能收肺气而止久嗽,酸能吸气归元而下气通,酸能敛浮热而除烦满。〕安蛔厥,〔蛔得酸则伏。〕治口干,〔酸能化津液。〕疗火炎头痛,〔酸能敛虚火下降,故口糜唇疮亦用之。〕蚀诸疮 肉。〔疮疽愈后,有肉突起,烧研敷之。〕〕
《本草求真》:收敛 >> 乌梅
(五草)入肝敛气涩肠
乌梅(专入肺肠。兼入肝胆。)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成无己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入肠则涩。(肠垢已出。肘后用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服。血崩不止。用乌梅肉七枚。烧存性研末。米饮服之。日二次。庄肃公痢血。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茗则涩故也。)入筋与骨则软。(酸入筋。)入虫则伏。(虫得酸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圣惠用乌梅和蜜作饼贴者。其力缓。简便方云。起臂生一疽。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用此方试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乃知世有奇方。)刺入肉中则拔。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涩之性。而使下脱上逆皆治。且于痈毒可敷。(已溃未溃。可用此烧灰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中风牙关紧闭可开。(取肉擦牙龈。涎出即开。以酸能入筋骨以软。)蛔虫上攻眩仆可治。(仲景有乌梅治蛔上攻眩仆。)口渴可止。(时珍曰。人之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者。类相感应也。素问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泄。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不然。物之味酸者多矣。何独梅能生津耶?)宁不为酸涩之一验乎!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胃。筋骨湿热。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症则不及也。白梅由于盐渍。味咸则能软坚。(通大便亦用。)若牙关紧闭。(白梅尤良。)死肉黑痣。白梅用之更捷。(食梅齿酸者。嚼胡桃即解。衣有霉点者。梅叶煎汤洗之。捣洗葛衣亦佳。)但肝喜散恶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气。(生气者。阳气也。)且于诸症初起切忌。
《本草新编》:乌梅
乌梅味酸,气平,可升可降,阳也,无毒。收敛肝气,固涩大肠,止血痢,安虫痛。乃止脱之药,备之以敛滑脱可也。
按∶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功。然效速者,取快于一时,往往有变生久病而不能愈,不可不慎也。世有夏日将乌梅作汤以止渴者,腹中无暑邪者,可以敛肺而止渴。倘有暑邪未散,而结闭于肠胃之中,及至秋冬,不变为痢,必为疟矣。乌梅治蛔厥,蛔上入膈,故烦而呕,用之即定矣。
《本草从新》:五果 山果 夷果 味类 类 水果 >> 乌梅
涩肠敛肺.
酸涩而温脾肺.血分之果.涩肠敛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止血涌痰.消肿解毒.
生津止渴.(时珍曰∶梅、花于冬而实于夏、得木之全气、故最酸、胆为甲木、肝为乙木、人舌下有四窍、两通胆液、故食酸则津生.)醒酒杀虫.治久嗽泻痢.(血痢尤良.梁庄肃公血痢、陈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而愈、曾鲁公血痢百余日、国医不能疗、应之用盐梅肉一枚、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一啜而安.)瘴疟霍乱.吐逆反胃.下血血崩.安蛔厥.(蛔虫上攻而眩仆、虫得酸则伏、)去黑痣.蚀恶肉.(疽愈后有肉突起、烧存两日而平.)病有当发表者.大忌酸收.误食必为害.青梅熏黑为泽不蠹.大便不通、气奔欲死者、乌梅十颗、汤浸去核、丸枣大、纳入下部、少时即通.)产安吉者.肉浓多脂、最佳.(合溪者次之、长沙梅、福建梅、肉薄无脂、不堪用.)
白梅 酸涩咸平.功用略同乌梅.治痰厥僵仆.牙关紧闭.(取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盖酸先入筋、齿软即易开、若用铁器搅开、恐伤其齿.)惊痫喉痹.梅核膈气.(取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淹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磁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收二年者、治二人、神效.)敷乳痈肿毒.刺入肉中.(捣烂罨之、即出、疮中弩肉、捣饼贴之、即收.)刀箭伤肤.(捣敷、血即止.)多食损齿伤筋.(经曰∶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若过食而齿 者、嚼胡桃肉以解之.)盐渍为白梅.(取大青梅以盐汁渍之、日晒夜渍、十日成矣、久乃上霜、故又名盐梅.衣生霉点者、梅叶煎汤、洗之即去、清水揉梅叶、洗蕉葛衣、经夏不脆、有验.)根叶、治休息痢及霍乱.煮浓汁饮之.
《得配本草》:果部(五果类八种) >> 乌梅
忌猪肉。
酸、涩、温。入手足太阴经气分,兼入足厥阴经血分。敛肺涩肠,生津止渴。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虚劳骨蒸,霍乱劳疟,蛔厥吐利,止血涌痰,醒酒杀虫。去黑痣,蚀恶肉。解鱼毒硫黄毒。得川连,治赤痢肠痛。配建茶、干姜,治休息痢。佐麦冬,治产后痢渴。入补脾药,止久泄虚脱。汤浸去核,捣丸如枣大,纳入谷道,导大便不通。
去核 炭,敷疮蚀恶肉立效。其核中仁,能清妇人子脏风气积滞。病宜发散,疟痢初起者,禁用。
怪症∶下颊忽落,用乌梅口衔一枚,外用南星末,姜汁调涂两颊,一夜即上。
《本草思辨录》:乌梅
梅花苞于盛冬,梅实成于初夏。得木气之全而味酸,谓为肝药,夫何待言。然非专入肝不兼走他经也。其气平属金,其味酸中有涩,涩为辛酸之变亦属金。实熟则色黄而味带甘,乌梅乃半黄时所熏,则亦入脾胃。濒湖谓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不知胆液上潮,口中必苦。观素问味过于酸,肝气以津。可知津生是生于肝不生于胆,津生亦不是肝升。譬之手巾,用热汤浸过,绞之则热气四出,巾已就敛。酸敛之能生津,理亦如是。肝何至升,且得之而复其下行之常矣,夫胆主动主升,肝主静主降。梅实熏黑,味酸而苦,虽是由肝归肾,然能激肝中之津以止渴,不能壮肾中之水以灭火。素问酸苦涌泄为阴。核之于梅,涌即津生之谓;泄则气为之下,热烦满为之除,气下热烦满除而心以安。本经固贴切之至。至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邹氏谓古今方书无用梅治肢体痛偏枯不仁之方,宜连下死肌读,为治此等之死肌。窃谓止字疑有误。或即下文去字而复出一字耳。肢体痛偏枯不仁,不过血络凝瘀,虽死肌尚有可为,故与青黑痣并足以去之也。诸家之论,有与愚相反者焉,有可以印证者焉,试胪举之∶张隐庵云∶其味酸,其气温平而涩,涩附于酸。主下气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自下。除热烦满者,禀冬令水阴之精,水精上滋,则烦热除而胸膈不满。乌梅无生木气起肾阴之能,上已言之。张氏执是以用乌梅,必有为所误者,其弊在温平酸涩之用,全置不讲,而徒以空谈为超妙也。陈修园拾张之唾余,别无所见。卢子繇则以本经主治,一归之生津,至谓吮肾液以润筋膜。邹氏所见又与卢同,以生津为吸寒水以制火。不知本经之除热,是泄热非制热(叶氏亦云乌梅泄热,见临证指南)。酸苦涌泄之义不明,便无处不窒。其论乌梅丸治蛔厥也,曰吐蛔为阳气烁津,致蛔无所吸受而上出,则梅生津于上,岂是养蛔于上,肾阴虚不能上济者,不得用梅,则蛔本在下,何以有肾阴而不知吸,此既窒滞鲜通矣。又谓蛔厥非脏寒,即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现据,不知厥阴病多阴阳错杂。沈尧封云厥阴于卦为震,一阳居二阴之下,病则阳泛于上,阴伏于下,而下寒上热之证作。蛔上入膈,是下寒之据。消渴心中疼热,是上热之据。凡吐蛔气上撞心,皆是厥阴过升之病,治宜下降其逆上之阳。乌梅丸,无论黄连乌梅黄柏为苦酸咸纯阴下降之药,即附子直达命门,亦何非下降,可谓精审之至矣。邹氏于厥非脏寒句,自注云从医宗金鉴,不知金鉴于林氏主脏寒之论,仍列于下,并未删驳。又尤在泾解心中疼热,食则吐蛔,统谓之邪热,姑无论于乌梅丸之治不合,即厥阴病之阴阳错杂,亦似有未察者。惟唐容川以西人空气冷热发明厥阴之道,足以上契圣心,下迪学人。空气非愚所知,不具述。其析疼热吐蛔为下寒上热也,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句),为厥阴包络挟心火之热发动于上;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厥阴肝气挟寒水之寒相应而起。夫吐蛔一也,知此条非纯热,即知彼条亦非纯寒。乌梅丸所以寒热并进,而非脏寒蛔不上而入膈,尚何疑乎。
《本草崇原》:乌梅
气味酸温平涩,无毒。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蚀恶肉。(志痣同。)
(梅实将熟时,采微黄者,篮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湿蒸过,则肥泽不蛀。)
梅花放于冬,而实熟于夏,独得先春之气,故其味酸,其气温平而涩,涩附于酸也。主下气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自下矣。除热烦满者,禀冬令水阴之精,水精上滋,则烦热除而胸膈不满矣。安心者,谓烦热除而胸膈不满,则心气亦安。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皆阳气虚微,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梅实结于春而熟于夏,主敷布阳气于肌腠,故止肢体痛,及偏枯不仁之死肌。阳气充达,则其颜光,其色鲜,故去面上之青黑痣,及身体虫蚀之恶肉。
愚按∶乌梅味酸,得东方之木味,放花于冬,成熟于夏,是禀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上达也物理,但以乌梅为酸敛收涩之药,而春生上达之义未之讲也,惜哉
《本草便读》:果类 >> 乌梅
乌梅(图缺)
酸先入肝.肺络脾经均可及.黑能走血.肠红嗽疾久堪医.因其温涩之功.虚痢可疗汗可敛.假此酸收之品.风痰能化噤能开.蛔厥难安.得酸则伏.恶疮翻凸.捣贴能除.白霜梅.善豁痰涎.梅核膈.宜求含咽.(乌梅则青梅之半黄时用火熏黑者也.味酸性温.专入肝家血分.脾肺大肠.皆其旁及者也.其功专主收敛止涩.故凡久咳久利.虚汗亡血等证.皆可用之.能安蛔者.虫得酸则伏也.
○白霜梅即青梅.用盐水浸之.日晒夜浸.十日后.即有霜起乃成矣.味酸咸.性平.入肝达胃.善豁顽痰.治中风喉痹.牙关紧闭等证.以酸咸之性.咸能润下.酸能涌泄也.开牙噤者.齿得梅则 .肝气以津液上泄之故.然最易伤肾.故多食损齿耳.)
《本草经解》:乌梅
气平.味酸.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乌梅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肺主气.气平则降.所以下气.肝属木.木苦火炎.逆于胸中.则热而烦满.乌梅味酸.能收浮热.吸气下行.所以止烦满也.心者火也.木之子也.味酸气平.能平肝木.木和心自安也.肢体属脾.脾为土.肝木克土则痛.味酸则敛.所以止痛.肝藏血.血枯则偏枯不仁死肌矣.味酸益肝血.血和则润.不仁死肌愈也.去青黑痣及蚀恶肉.酸收之味.外治能消痣与肉也.
【制方】
乌梅作汤.治火炎头痛.同豆豉、甘草、生姜、童便.治劳疟.同川莲丸.治赤痢.专烧灰.敷治 肉.
《本草害利》:补肝 >> 乌梅
〔害〕病有当发表者,大忌酸收,误食必为害非浅,食梅则津液泄者,水生木也。津液泄则伤肾,肾属水,外为齿,故多食损齿伤筋,蚀脾胃,令人发膈上痰热。
〔利〕酸涩而温,补肝胆,入肺脾血分,定久嗽,定渴,敛肺之勋,止血痢,涩肠之力。
清音去痰涎,安蛔理痰热,消酒毒,蚀恶肉。疽愈后,有肉突起,乌梅烧敷。一日减半,二日而平,真奇方也。肝以酸为泻,而又以本味,为补肝胆猛将。
〔修治〕去核微炒,或蒸熟。
《本草撮要》:果部 >> 乌梅
味酸涩温.入手足厥阴太阴经.功专敛肺固肠.解渴止吐.得建面干姜治休息痢.得黄莲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治血痢.若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数颗.汤浸去核.丸枣大.纳入下部.少时即通.疽愈后有肉突起.烧灰存性.研末敷之即平.若痰厥僵仆.牙关紧闭.取肉揩牙龈.涎出即开.若过食酸梅齿 者.嚼胡桃肉即解.衣生霉点者梅叶煎汤洗之即去.清水揉梅叶洗蕉葛衣.经夏不脆.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主治指掌 >> 乌梅
乌梅,味酸平,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其用有二∶收肺气除烦止渴;主泄痢调胃和中。
《长沙药解》:乌梅
【本经】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生川谷。
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下冲气而止呕,敛风木而杀蛔。
《伤寒》乌梅丸,乌梅三百个,干姜十两,细辛六两,人参六两,桂枝六两,当归四两,川椒四兩,附子六两,黄连一斤,黄柏六两。治厥阴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消渴,食即烦生,而吐蛔者。以水寒土湿,木气郁遏,则生蛔虫。木郁风动,肺津伤耗,则病消渴。木郁为热,冲击心君,则生疼热。脏腑下寒,蛔移膈上,则生烦呕。呕而气逆,冲动蛔虫,则病吐蛔。乌梅、姜、辛,杀蛔止呕而降冲气,人参、桂、归,补中疏木而润风燥,椒、附暖水而温下寒,连、柏泻火而清上热也。
乌梅酸涩收敛,泻风木而降冲击,止呕吐而杀蛔虫,善医蛔厥之证。其诸主治,止咳嗽,住泄利,消肿痛,涌痰涎,泻烦满,润燥渴,散乳痈,通喉痹,点黑痣,蚀瘀肉,收便尿下血,止刀箭流血,松霍乱转筋,开痰厥牙闭。
醋浸一宿,去核,米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