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菁子
《中药大辞典》芜菁子
拼音 | Wú Jīnɡ Zǐ |
别名 | 蔓菁子(《千金方》)。 |
出处 | 《别录》 |
来源 | 为十字花科植物芜菁的种子。春末、夏初种子成熟时割取全株,搓下种子,去净杂质,晒干。 |
原形态 | 植物形态详"芜菁"条。 |
化学成分 | 含挥发性异硫代氰酸盐7.24~8.55毫克/克。 |
性味 | 辛,平。
①《纲目》:"苦辛,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寒。" |
归经 | ①《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厥阴经。" |
功能主治 | 明目,清热,利湿。治青盲,目暗,黄疸,痢疾,小便不利。
①《别录》:"主明目。" ②《千金·食治》:"疗黄疸,利小便。" ③《唐本草》:"主目暗。" ④孟诜:"治热黄结实不通。" ⑤《本草拾遗》:"和油敷蜘蛛咬,恐毒入肉,亦捣为末,酒服。" ⑥《本草备要》:"泻热解毒,利水明目。治小儿血痢,一切疮疽。" ⑦《医林纂要》:"益肝行气,去郁热,攻积聚,杀虫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 |
注意 | 《本草从新》:"实热相宜,虚寒勿使。" |
复方 | ①治青盲眼障,但瞳子不坏者:蔓菁子六升,蒸之气遍,合甑取下,以釜中热汤淋之,乃曝干,还淋,如是三遍,即收杵为末。食上,清酒服方寸匕,日再服。(《海上集验方》)
②补肝明目:芜菁子三升,净淘,以清酒三升煮令熟,暴干,治下筛。以井花水和服方寸匕,稍加至三匕,无所忌。可少少作。服之令人充肥,明目洞视。水煮酒服亦可。(《千金方》芜菁子散) ③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色,小便赤:生蔓菁子末,熟水调下方寸匕,日三。(《孙真人食忌》) ④治妊娠小便不利:芜菁子末,水服方寸匕,日二。(《子母秘录》) ⑤治大小便关格闭塞:蔓菁子油一合,空腹服之即通,通后汗出勿怪。(《圣惠方》) ⑥治风疹入腹,身体强,舌干燥:芜菁子三两为末,每服温酒下一钱匕。(《圣惠方》) ⑦治忽得瘭疽著手足肩,累累如米豆,刮汁出,急疗之:熬芜菁熟捣,裹以展转其上,日夜勿止。(《补缺肘后方》)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芜菁子
拼音 | Wú Jīnɡ Zǐ |
英文名 | Seed of Turnip |
别名 | 蔓菁子。 |
出处 | 出自《名医别录》。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芜菁Brassica rapa L.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assica rapa L. 采收和储藏:6-7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 |
原形态 | 芜菁 二年生草本,高达100cm。块根肉质,球形。扁圆形或长圆形,外皮白色、黄色或红色,内面白色,无辣味。茎直立,有分枝,下部稍有毛,上部无毛。基生叶大头羽裂成为复叶,长20-34cm,顶裂片和小叶很大,边缘波状或浅裂,侧裂片或小叶约5对,向下渐变小,上面有少数散生的刺毛,下面有白色尖锐刺毛;叶柄长10-16cm,有小裂片;中部及上部的茎生叶长圆披针形,长3-12cm,无毛,带粉霜,基部宽心形至少半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萼片4,稍开展,长圆形,外侧2枚略大,基部略呈囊状;花瓣4,黄色,倒披针形,长4-8mm,有短宽爪;雄蕊4长2短;雌蕊1,桂头头状。长角果细圆柱形,长3.5-8cm,具喙。种子球形,褐色或浅棕黄色,表面有细网状纹。花期3-4月,果期5-6月。 |
生境分部 | 原产于欧洲。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
化学成分 | 含挥发性异硫代氰酸盐7.24-8.55mg/g。 |
性味 | 辛;苦;寒 |
归经 | 肝;脾;肺;大肠经 |
功能主治 | 养肝明目;行气利水;清热解毒。主青盲;目暗;黄疸便结;小便不利;症积;疮疽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注意 | 《本草从新》:实热相宜,虚寒勿使。 |
各家论述 | 1.《名医别录》:主明目。 2.《千金.食治》:疗黄疸,利小便。 3.《唐本草》:主目暗。 4.盂诜:治热黄结实不通。 5.《本草拾遗》:和油敷蜘蛛咬,恐毒入肉,亦捣为末,酒服。 6.《本草备要》:泻热解毒,利水明目。治小儿血痢,一切疮疽。 7.《医林纂要》:益肝行气,去郁热,攻积聚、杀虫毒。 8.《本草纲目》:蔓菁子,可升可降,能汗能吐能下,能利小便,又能明目,解毒,其功甚伟。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