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浆根
《中药大辞典》酸浆根
拼音 | Suān Jiānɡ Gēn |
出处 | 《蜀本草》 |
来源 | 为茄科植物酸浆的根。 |
原形态 | 植物形态详"酸浆"条。 |
化学成分 | 含生物碱3α-巴豆酰氧托烷。 |
性味 | ①《蜀本草》:"绝苦。"
②《闽南民间草药》:"苦,寒,无毒。" |
归经 | 《闽东本草》:"入肺、脾二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利水。治疟疾,黄疸,疝气。
①《蜀本草》:"捣其汁,治黄病多效。" ②《现代实用中药》:"利尿,镇咳,解热。" ③《黑龙江中药》:"治月经过多及产后出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2钱(鲜者0.8~1两)。 |
注意 | ①《现代实用中药》:"有堕胎之弊。"
②《闽东本草》:"凡脾虚泄泻及湿痰忌用。" |
复方 | ①治疟:天灯笼草根七株。去梗叶,洗净,连须切碎,酒二碗,煮鸭蛋二枚,同酒吃。(《纲目拾遗》)
②治疝气:鲜酸浆根一两(洗净),青壳鸭蛋一个。水、酒各半炖服,日服一次。(《闽南民间草药》)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酸浆根
拼音 | Suān Jiānɡ Gēn |
英文名 | Root of Franchet Groundcherry |
别名 | 天灯笼草根 |
出处 | 出自《蜀本草》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酸浆及挂金灯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salis alkekengi L. Physalis alkekengia L.var .francheti (Mast.) Makino.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基部常匍匐生根。茎高约40-80cm,基部略带木质。叶互生,常2枚生于一节;叶柄长约1-3cm;叶片长卵形至阔形,长5-15cm,宽2-8cm,先端渐尖,基部不对移狭楔形,下延至叶柄,全缘而波状或有粗芽齿,两面具柔毛,沿叶脉亦有短硬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6-16mm,开花时直立,后来向下弯曲,密生柔毛而果时也不脱落;花萼阔钟状,密生柔毛,5裂,萼齿三角形,花后萼筒膨大,弯为橙红或深红色,呈灯笼状包被将果;花冠辐状,白色,5裂,裂片开展,阔而短,先端骤然狭包被浆果;花冠辐状,白色,5裂,裂片开展,阔而短,先端骤然狭窄成三角形尖头,外有短柔毛;雄蕊5,花药淡黄绿色;子房上位,卵球形,2室。浆果球状,橙红色,直径10-15mm,柔软多汁。种子肾形,淡黄色。花期5-9月,果期6-10月。 形态与原种相似,主要区别为:花梗几无毛或仅有稀疏毛,花萼除裂片毛较密外筒部稀疏;果成熟后果梗及果萼光滑无毛。 |
性状 | 性状鉴别 根和根茎呈细长圆柱形,略扭曲,直径1-2mm,表面皱缩,土棕色,节明显。略具青草气,味甚苦而微辛。 |
性味 | 味苦;性寒 |
归经 | 归肺;脾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利湿。主黄疸;疟疾;疝气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6g,鲜者24-30g。 |
注意 | 1.《现代实用中药》:有堕胎之弊。 2.《闽东本草》:凡脾虚泄泻及湿痰忌用。 |
复方 | ①治疟: 天灯笼草根七株。去梗叶,洗净,连须切碎,酒二碗,煮鸭蛋二枚,同酒吃。(《纲目拾遗》)②治疝气: 鲜酸浆根一两(洗净),青壳鸭蛋一个。水、酒各半炖服,日服一次。(《闽南民间草药》) |
各家论述 | 1.《蜀本草》:捣其汁,治黄病多效。 2.《现代实用中药》:利尿,镇咳,解热。 3.《黑龙江中药》:治月经过多及产后出血。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