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蜀漆

蜀漆

《中药大辞典》蜀漆

拼音 Shǔ Qī
别名 鸡屎草、鸭屎草(《日华子本草》)。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嫩枝叶。夏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常山"条。
生境分部 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性状 干燥嫩枝,圆柱形,细弱,叶多皱缩,枯褐色或棕绿色,完整的叶椭圆形、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先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光滑无毛。体轻而薄,质脆易碎。嗅之有特殊的闷气,味微苦。以无者梗、叶大不破碎,味浓者为佳。
化学成分 参见"常山"条。
性味 苦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微温,有毒。"
③《药性论》:"味苦,有小毒。"
归经 《得配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 除痰,截疟,消症瘕积聚。
①《本经》:"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
②《别录》:"疗胸中邪结气,吐出之。"
③《药性论》:"主治瘴疟多时不瘥,去寒热疟。治温疟寒热。"
④张元素:"破血,导胆邪。"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
注意 凡正气虚弱,久病体弱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栝楼为之使。恶贯众。"
②《药性论》:"不可多进,令人吐逆。畏橐吾。"
③《四声本草》:"桔梗为之使。"
④《得配本草》:"胃虚,老幼虚弱,二者忌用。""忌葱茗。"
复方 ①治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金匮要略》蜀漆散)
②治小儿暴惊,卒死中恶:蜀漆(炒)二钱,左顾牡蛎一钱二分。浆水煎服,当吐痰而愈。(《纲目》千金汤)
各家论述 ①《本经逢原》:"蜀漆,即常山之苗,故《本经》治疟,及咳逆寒热,积聚蛊毒,功效与之相类。
②《得配本草》:"蜀漆,其气升散,其性飞腾,能开阴伏之气,能劫蓄结之痰,破血行水,消痞截疟。甘草拌蒸。生用性升,炒炭稍缓。"
③《药征续编》:"凡仲景之治动也,共活法有三:有胸腹之动,则以牡蛎治之;有脐下之动,则以龙骨治之;有胸腹脐下之动剧,则以蜀漆治之。此为仲景治动之三活法矣。故仲景之方,有以蜀漆配之牡蛎者,或有配之龙骨者,或有配之龙骨、牡蛎者,是又仲景用蜀漆之法也。本论不载此法者,盖属脱误,故晋、唐以来,无有知蜀漆之功者。"
④《本经疏证》:"凡药非鳞介飞走,未有云气腥者,惟仲景用蜀漆,必注曰洗去腥,则可见其气之恶劣异于他草木矣。"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蜀漆

拼音 Shǔ Qī
英文名 twig and leaf of Antifebrile Dichroa
别名 鸡尿草、鸭尿草、七叶
出处 出自1.《吴普本草》:蜀漆如漆叶,蓝青相似,五月采。
2.《别录》:蜀漆,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中,常山苗也。五月采叶,阴干。
3.《唐本草》:蜀漆,日微萎,则把束暴使燥,色青白湛用,若阴干,便黑烂郁坏矣。
4.《本草衍义》:蜀漆,常山苗也,治疟多吐人,其他亦未见所长。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嫩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hroa febrifuga Lour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常山 灌木,高1-2m。小枝绿色,常带紫色,无毛,或稀被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1.5-2cm;叶形变化大,通常椭圆形、长圆形、倒卵状椭圆形,稀为披针形,长5-10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密的锯齿或细锯齿;中脉上面凹陷,侧脉弯拱向上。伞房花序圆锥形;顶生,有梗;花蓝色或青紫色;花萼倒圆锥状,萼齿4-7;花瓣4-7,近肉质,花时反卷;雄蕊10-20,半数与花瓣对生,花丝扁平;子房下位,花柱5(4-6),初时基部合生。浆果蓝色,有多数种子。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200m的林缘、沟边、湿润的山地。
资源分布: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广西等地。
栽培 1.气候土壤: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忌高温。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腐殖质多的砂质壤土为宜。
2.整地:深耕30cm左右,作成高10-14cm、宽1-1.4m的高畦,如用种子繁殖,每亩可施以饼肥150-250斤及等量草木灰作基肥。
3.种植:可用扦插、种子、压条、分株等方法繁殖,主要是用扦插繁殖,其次是种子繁殖。
3.1.扦插繁殖法:扦插时期在每年 11月至次年3月间,剪取15cm长带有三介健全芽的插条。按行距30cm开沟,深15cm,沟的一面稍倾斜平整,将插条以3-5cm的距离排好,覆士压紧。如开穴扦插,则每穴插入3根插条,行、株距30cm见方,插后覆土压紧。
3.2.种子繁殖法: 3月中、下旬播种。播前将种子拌和细土或细沙,均匀地撤播于苗床,稍加镇压后覆盖稻草一薄层,以保持土壤温度和湿度。幼苗生长培育至第二年秋季,按行株距30×30cm移栽。
4.田间管理:育苗期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清除杂草,搭棚遮荫。苗高3-4cm时,追施稀薄粪水肥1次。过密时要间苗。定植后每年须中耕除草4次,并结合培土和追肥。追肥每亩用硫酸按15斤,饼肥60斤,混合施用,或施人粪尿、过磷酸钙。在冬季则施厩肥或饼肥。
5.病虫害防治:病害主要为叶斑病,在发病前喷射波尔多液预防。虫害有象鼻虫、花面天蛾幼虫、金花虫、猿叶虫,发现后进行人工捕杀;并可喷射六六六粉或砒剂毒杀。
性状 1.性状鉴别 嫩枝圆柱,细弱,有纵皱纹。叶皱缩破碎,褐绿色或黄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叶片呈椭圆形、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长5-17cm,宽1-6cm,先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两面疏被短或光滑无毛,叶柄长1-2cm。多嗅有特殊闷气,味微苦。
2.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 上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边形,垂周壁波状,下表皮细胞表面观不规则形,垂周壁波浪形,有气孔。气孔不定式。非腺毛单细胞。
性味 味苦;辛;性温;有毒
归经 阴经
功能主治 除痰;截疟。主症瘕积聚,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未。
注意 1.凡正气虚弱,久病体弱者慎服。
2.《本草经集注》:括楼为之使。恶贯众。
3.《药性论》:不可多进,令人吐逆。畏豪吾。
4.《四声本草》:桔梗为之使。
5.《得配本草》:胃虚,老幼虚弱,二者忌用。忌葱者。
复方 ①治疟多寒者,名曰牝疟: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杆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巴。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巴。(《金医要略》蜀漆散)②治小儿暴惊,卒死中恶: 蜀漆(炒)二钱,左顾牡蛎一钱二分。浆水煎服,当吐痰而愈。 (《纲目》千金汤)
各家论述 1.《本经》: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涵坚痞结,积聚邪气 。
2.《别录》:疗胸中邪结气,吐出之。
3.《药性论》:主治瘴疟多时不痊,去寒热疟。治温疟寒热。
4.张元素:破血,导胆邪。
摘录 《中华本草》

《神农本草经》 >> 蜀漆

味辛平。
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注(旧作,《御览》作蛀)。生川谷。
《吴普》曰:蜀漆叶,一名恒山,神农岐伯雷公辛有毒,黄帝辛,一经酸,如漆叶蓝青相似,五月采(《御览》)。
《名医》曰:生江陵山,及蜀汉中常山,苗也,五月采叶,阴干。
案《广雅》云:恒山蜀漆也。《范子计然》云:蜀漆出蜀郡。


《本草纲目》草部(二) >> 蜀漆

「释名」蜀漆是常山的苗,功用是相同。
「气味」辛、平、有毒。
「主治」
1、截疟:截疟诸汤: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泡一夜,煎取一升。发病前一次服完,能吐为好。又方:用常山一两秫米一百粒,加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先一夜、未发时、临发时各一次)。又方:常山(酒煮后晒干)、知母、贝母草果各一钱半,加水一杯,煎半熟,五更时热服。药渣泡酒,发病前取饮。截疟诸酒:用常山一两,酒一升,泡二、三日后,分三次服完:清早一服,过一会再服,发病前第三次服。又方:治间日疟:常山一钱二分、大黄二钱半、炙甘草一钱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叫做“醇”,发病日蝗五更温服;原药再加水一碗,煎至五成,叫做“”,未发病之日温服。此方名“醇汤”,甚验。又方:治久疟不止:常山一钱半、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酒一盏,泡药一夜,五更时饮下。一服便止,永不发病。截疟诸丸:常山三两,研为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在。瓦器内煮熟,取出晒干收存。每服二十丸,竹叶汤送上,五更一服,天明后一服,发病前一服,此方名“恒山丸”。数年不愈的疟疾,服两剂即愈;一月左右者,只须一剂。又方;常山捣成末,取三两,黄丹一两,加白蜜共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病发前服三丸,过一会再服三丸,临归病时又服三丸,酒送下。此方名“丹砂丸”。又方:常山二两、黄丹半两、乌梅(连核瓦焙)一两,共研为末,加糯米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凉酒送下。先一夜一服,天明时一服,午后才进食,此方名“黄丹丸”。又方:用常山三两、知母一两、甘划昱两,共研为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发病前服十丸,稍后服七丸,再后服五、六丸。又方:治一切疟,用常山四两,炒存性,草果二两,炒存性,共研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卧时服五十丸,冷酒送下。五更时再服一次。忌鹅羊热物。此方名“瞻仰丸”。又方:常山八两,酒浸后先蒸后焙,加要槟榔二两,生研末,拦糊作丸,如梧子大。如上方服法服丸子,此方名“胜金丸”。又方:常山、槟榔各一两,生研,加穿山甲的甲片(煨焦)一两半,共三工业区末。以糯米粉和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大,黄丹为衣。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服法同上此方名“二圣丸”。
2、牝疟(只寒不热)。用蜀漆(去母煅三日暗伤)龙骨各二钱,共研为末。每服半钱,临发病之昌早晨一服,发病前再一服,浆水调下。如系温疟(热多于寒)又加蜀漆一钱,此方名“蜀漆散”。
3、牡疟(只热不寒)。用蟓漆一钱半、甘草一钱、麻黄二钱、牡蛎粉二钱,先以水二杯,煎麻黄、蜀漆,去沫,再将其余各药倒入同煎至一杯,未发病前温服,得吐则疟止。
4、妊娠疟疾。用常山(酒蒸)、石膏(煅)各残,乌梅(炒)五分,甘草四分,加水一碗、酒一碗泡一夜,天明时温服。
5、小儿惊风暴死。用蜀漆(炒)二钱、牡蛎一钱二分,浆米煎服。吐出痰涎即愈。此方名“千金汤”。


《雷公炮炙论》蜀漆

雷公云∶凡采得后,和根苗,临用时即去根,取茎并叶,同拌甘草四两,细锉用,拌水令湿同蒸,临时去甘草,取蜀漆五两细锉,又拌甘草水匀,又蒸了,任用。
勿食木笋。


《千金翼方》草部下品之上 >> 蜀漆

味辛,平,微温,有毒。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疗胸中邪结气,吐出之。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中。常山苗也,五月采叶,阴干。


《本草经集注》草木下品 >> 蜀漆

味辛,平、微温,有毒。主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治胸中邪结气吐出之。生江林山川谷,生蜀汉中,恒山苗也。五月采叶,阴干。栝蒌为之使,恶贯众。
犹是恒山苗,而所出又异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阳山名。故是同处尔。彼人采,仍萦结作丸?


《新修本草》卷第十 >> 蜀漆

味辛,平、微温,有毒。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
疗江林山川谷,生蜀汉中,恒山苗也。五月采叶,阴干。
栝蒌为之使,恶贯众。犹是恒山苗,而所出又异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阳山名,故是同处尔。彼人采,仍萦结作丸,得时燥者,佳矣。
〔谨案〕此草晒干,微萎则把束曝使燥,色青白堪用,若阴干便黑烂郁坏矣。陶云作丸,此乃 饼,非蜀漆也。


《本草衍义》卷十一 >> 蜀漆

常山苗也。治疟、多吐人,其他亦未见所长。此草也。虑岁久,人或别有异论,故预云。余如经。


《汤液本草》草部 >> 蜀漆

气微温,味辛,纯阳。辛平,有毒。
《珍》云∶破血。
《心》云∶洗去腥,与苦酸同用,导胆。
《本草》云∶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疗胸中邪结气,能吐出之。
成无己注云∶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


《本草易读》常山百三十五 >> 蜀漆

常山苗也,八九月采之。
辛,苦,微温,有毒。治与常山略同。生用大剂则吐,熟用小剂则否,得大黄则泻。
温疟热多,常山、小麦、竹叶,水煎,五更服。(验方第一。)
牝疟寒多,蜀漆、云母、龙骨为末。发日平旦一服,发前一服。(第二。)
肾疟,四肢冷,腰脊痛,大便难,凄凄而寒,常山、香豉、竹叶、乌梅、葱白,水煎,发前分服。(第三。)
肺疟,胸多痰,心寒,寒甚乃热,热间时惊。常山三钱,甘草五分,秫米三十五粒,水煎,发前分服。(第四。)
肝疟,少腹满,喘息如死,或小便如脓,寒多热少,常山一两,醋浸一宿,瓦器焙干。
每二钱,水煎,五更服。(第五.)
妊娠疟疾,常山、石膏、乌梅、甘草,酒浸一宿,平旦温服。(第六。)
积年久疟,常山、黄连每一两,酒浸一宿,发日早服,发前再服。热当吐,冷当利。(第七.)
截诸疟汤,常山三两,水渍一宿,发前服,辄吐。(第八。)
截诸疟酒,常山一两,酒渍三日,平旦一服,发时一服。(第九。)
间日疟,常山、大黄、炙草,水煎,五更服,发时又服。(第十。)
久疟不止,常山、槟榔、丁香、乌梅,酒浸一宿,五更服之。(十一。)
胸中痰饮,常山、甘草,每一两,蜜水煎,辄吐,不吐再服。(十二。)
截疟常山丸 常山(二两)
鸡子百合丸豆大,煮熟晒干收之,每二十丸,竹叶汤下。五更一服,天明一服,发时一服。
截疟黄丹丸 常山(二两) 黄丹(半两) 乌梅(一两)
糯米汤丸豆大,每三十丸,凉酒下。隔夜一服,平旦一服,午后方食。(第二。)
不二饮 常山(二钱) 槟榔(要一雄一雌大者) 贝母(二钱) 知母(二钱)
酒(一盅)
十分酒煎至剩八分,不可过熬,过则不效,露一宿。临发日五更温服。勿令妇人煎药。
治一切新久疟疾,一剂截住,神效。(第三。)


《冯氏锦囊秘录》草部下 >> 蜀漆

其根名常山。禀天地阴寒之气,味苦、辛、寒、有毒。苦泄辛散,故善逐饮,阴寒祛热,故善破瘴 。入口即吐,其性暴悍可知。古方治疟多用,盖以岭南西粤鬼方山岚瘴气所感,充于营卫皮肤之间,欲去皮肤毛孔中瘴气根本,非常山不可以。性能祛逐祛痰积饮,善散山岚瘴 也。
蜀漆,系常山苗,散火邪错逆,破痈瘕 坚痞结积凝,虫毒鬼疰久疟,兼治咳逆亦调,切勿服多。亦防恶吐。常山截温疟吐痰沫殊功,水胀堪逐,鬼虫能消,勿热下咽。
露宿才投,故老人病久尤宜戒服,盖阴毒暴悍之草,虽能破瘴逐饮,善治久疟,须在发散表邪,提出阳分之后用之。但最损真气,倘疟非因瘴气,老痰积饮者,勿轻用之,功不掩过者也。
按,常山截疟疾甚效者,盖疟疾必有黄涎聚于胸中,故曰∶“无痰不成疟”。且弦脉主痰饮,而疟脉必弦,常山善去老痰积饮,故为疟家要药。必须好酒炒透,否则令人吐也。若同参术,则既可去病,复可御其猛烈之性矣。


《证类本草》蜀漆

(蜀漆_图缺)
味辛,平、微温,有毒。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疗胸中邪结气,吐出之。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中。常山苗也。五月采叶,阴干。(栝蒌为之使,恶贯众。)
陶隐居云∶是常山苗,而所出又异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阳山名,故是同处尔。彼人采仍萦结作丸,得时燥者佳。唐本注云∶此草,日微萎则把束曝使燥,色青白,堪用。若阴干,便黑烂郁坏矣。陶云作丸。此乃 饼,非蜀漆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五月采,日干之。
药性论云∶蜀漆,使,畏橐吾,味苦,有小毒。常山苗也。能主治瘴、鬼疟多时不瘥,去寒热疟,治温疟寒热。不可多进,令人吐逆。主坚症,下肥气,积聚。萧炳云∶桔梗为使。日华子云∶蜀漆治症瘕。又名鸡尿草、鸭尿草。李含光云∶常山茎也。八月、九月采。
图经曰∶蜀漆,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常山苗也。常山生益州山谷及汉中,蜀漆根也。
江林山即益州江阳山名,是同处耳。今京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叶似茗而狭长,两两相当。茎圆有节。三月生红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三子为房。苗高者不过三、四尺,根似荆,黄色。而海州出者,叶似楸叶,八月,有花红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五月采叶,八月采根,阴干。此二味为治疟之最要。张仲景蜀漆散∶用蜀漆、云母、龙骨等分,杵末,患者至发前,以浆水和半钱服之。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今天台山出一种草,名土常山,苗叶极甘,人用为饮香,其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亦凉,饮之益人,非此常山也。
雷公云∶凡采得后,和根、苗。临用时即去根,取茎并叶,同拌,甘草四两,细锉用,拌水令湿同蒸。临时去甘草,取蜀漆五两,细锉,又拌甘草水匀,又蒸了任用,勿食木笋。
衍义曰∶蜀漆,常山苗也。治疟,多吐人。其他亦未见所长。此草也,虑岁久,人或别有异


《本草新编》蜀漆

蜀漆,常山之苗也。常山不可用,而苗则可取。味苦,纯阴。散火邪错逆,破痈瘕症坚,除痞结积凝,辟蛊毒鬼疰,久疟兼治,咳逆且调。
或问蜀漆,即常山之苗,子删常山而取其苗,何谓也?盖常山性烈而功峻,虽取效甚速,而败坏元气亦最深。世人往往用常山治疟,一剂即愈,而身体野狼狈,将息半载,尚未还元。设再不慎,疾一朝重犯,得免于死亡幸也。其不可轻用,亦明矣。蜀漆虽是常山之苗,不比根之猛烈。盖苗发于春,其性轻扬,且得春气之发生,散邪既速,而破气亦轻,可借之以攻坚,不必虑其损内。此所以舍常山而登蜀漆也。


《本经逢原》毒草部 >> 蜀漆

苦辛温,有毒。
《本经》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积聚,邪气蛊毒鬼疰。
发明 蜀漆即常山之苗,故《本经》治疟及咳逆,寒热积聚蛊毒,功效与之相类。《金匮》治牝疟独寒不热者有蜀漆散,用蜀漆、云母、龙骨,醋浆水服之。温疟加蜀漆一钱,用酸浆者,取酸以收敛蜀漆之辛散也。


《得配本草》草部(毒草类二十七种) >> 蜀漆

即常山苗
桔梗为之使。栝蒌为之使。恶贯众。忌葱、茗。
辛、苦、温。有毒。入手足厥阴经。其气升散,其性飞腾,能开阴伏之气,能劫蓄结之痰。
破血行水,消痞截疟。得 云母、龙骨,治牝疟独寒不热。得牡蛎粉、麻黄、甘草,治牡疟独热不冷。配大黄、葶苈子,疗心下伏瘕。甘草拌蒸。生用性升,炒炭稍缓。胃虚,老幼虚弱


《本草崇原》蜀漆

气味辛平,有毒。主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坚症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
(常山之茎,名蜀漆,其功用亦与常山相等。)
蜀漆能通金水之气,以救火逆,又能启太阳之阳,以接助其亡阳,亦从阴出阳之药也。
故《伤寒·太阳篇》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又,《金匮论》云∶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李时珍曰∶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
愚谓∶疟乃伏邪,有留于脏腑募原之间,而为三阴疟者;有藏于肾脏,而为先热后寒之温疟者;有气藏于心,而为但热不寒之瘅疟者。常山主通少阴太阳之气,从阴出阳,自内而外,则邪随气出,所谓有故无殒。若邪已提出阳分。而反用攻利之剂,岂不妄伤正气乎。李蕲阳数十年苦心始成《纲目》,而其间发明议论,有与经旨不合者,长于纂集,而少于参究故也。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下品之上 >> 蜀漆

味辛,平、微温,有毒。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疗胸疟,治温疟寒热,下肥气积聚。日华子云∶治症瘕。栝蒌为使。恶∶贯众。畏∶橐吾。


《名医别录》卷第三 >> 蜀漆

微温,有毒.主治胸中邪结气吐出之.生江林山及蜀汉中,恒山苗也.五月采叶,阴(栝蒌为之使,恶贯众.)
《本经》原文∶蜀漆,味辛,平.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注.生川谷.


《药征续编》蜀漆

主治胸腹及脐下动剧者,故兼治惊狂,火逆疟疾。
【考证】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曰∶惊狂起卧不安者。
牡蛎汤证曰∶牡疟。
上二方,蜀漆各三两。
牡蛎泽泻散,证不具。
蜀漆散证曰∶牡疟,多寒者。
上二方,蜀漆诸药等分。
据此诸方,则蜀漆之为功,古来未尝谓治动矣。然疟疾,及惊狂火逆诸证,必有胸腹脐下动剧者。故见其有动者而用之,则法证无不治者。然则蜀漆者,治胸腹及脐下动剧者明矣。
【互考】
牡蛎汤服法曰∶吐则勿更服。今疟疾有喘鸣急迫,或自汗,或不汗,胸腹动剧者,服之,则其人必吐水数升,而无其证不愈者,若有不吐者,则其证不愈也。由此观之,蜀漆能吐水毒,动是水毒明矣。当知疟之为病,亦水毒之所为矣。虽然,此方岂惟治疟疾乎?凡病患喘鸣迫塞,或自汗,或不汗,胸腹动剧,皆此方能治之。往来寒热,发作有时,所以不豫也。晋唐以来,世医之见仲景之方也,皆以为惟治伤寒者。故如彼葛洪、孙思邈、王焘、许叔微之书,皆知备仲景之方于伤寒门,而未尝知治万病矣。殊不知仲景本取治万病之方,以治伤寒矣。降至赵宋之时,有《金匮要略》之书,当时如王洙,得仲景治伤寒中杂病证之方于蠹简之中,而后各分其门,以为一书。世之为医者,遂称其书谓之《金匮玉函》之方。金匮之玉函之,盖尊重之至也。自此以往,世之为医者,又见某门之方,以为某方惟治某证,于是乎如牡蛎汤蜀漆散二方,亦署诸疟疾篇内,而徒知治疟疾,未尝知治余病矣。甚之束之高阁,而谓古方不宜今病,可胜叹哉!呜呼!仲景之方法之衰也,不独王叔和为之,彼葛孙王许实为之,又医道之大罪人乎哉?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曰∶惊狂,起卧不安。 按∶此证者,是外证也。
凡仲景之为法,不独以外证治之,且并诊内外治之。故无胸腹及脐下动者,若虽有惊狂起卧不安证,亦非此方所宜也。呜呼!是吾东洞翁千古卓识,吾侪岂不奉此乎哉?
蜀漆散证不具,且云牡疟,盖牡疟者,独展不热,非无热也,多寒也。夫疟之为病,先其寒而后其热,虽然,不可以寒热治疟,则岂无内候在乎?曰∶必有脐下动剧矣。故仲景尝以龙骨主之,以蜀漆佐之,医者其察诸。
牡蛎泽泻散证不具,然以仲景用牡蛎之方推之,则其证必有胸腹之动剧。苟有胸腹之动剧,则无有不加蜀漆之方。由此观之,盖此方治水肿胸腹之动剧而渴者明矣。《方极》可考。凡仲景之治动也,其活法有三∶有胸腹之动,则以牡蛎治之;有脐下之动,则以龙骨治之;有胸腹脐下之动剧,则以蜀漆治之。此为仲景治动之三活法矣。故仲景之方,有以蜀漆配之牡蛎者,或有配之龙骨者,或有配之龙骨、牡蛎者,是又仲景用蜀漆之法也。本论不载此法者,盖属脱误。故晋唐以来,无有知蜀漆之功者,而诸病之有动者最多。则动之为病也,为诸病内候之主证,而最为难治者。虽然,二千年来,诸医之说诸家本草,何其不载龙骨、牡蛎、蜀漆之本功矣乎?或云∶牡蛎之咸,消胸腹之满;或云∶龙骨、牡蛎,收敛神气;或云∶蜀漆辛以散之;或云∶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未尝见言及治动之功者,又未尝知动之为诸病内候之主证也。吾东洞翁,生于二千年之下,始知龙骨、牡蛎、蜀漆之功,其说详于本条之下,是诚二千年来不传之说。而翁独得其旨者,不亦伟乎?韩退之尝推尊孟子,以为功不在禹之下,余以为翁之有功于我医,不在仲景之下矣。是非余之过论也。
【品考】
蜀漆,乃常山苗,其功与常山同,蜀漆无华舶来之物。常山者,华物为良,和产多伪品。


《本草乘雅半偈》蜀漆

(本经下品)
【气味】辛平,有毒。
【主治】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积聚邪气,蛊毒,鬼疰。
【核】曰∶出益州川谷,及汉中,今宜都、建平、海州、汴西、淮、浙、湖南并有之。
生山谷间,茎圆有节,高三四尺。叶似茗,两两相当二月作白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三子为房。根似荆根,色黄而皱,苗即蜀漆也,采时须连根苗收用,气力始备,性颇恶湿,采即暴燥,青白堪用,否则黑烂郁坏矣。宜都、建平者,根形细实,宛如鸡骨,取用最胜。海州者,叶似楸叶,八月开花红白,似山楝而小。又天台一种土尝山,苗叶并甘而凉,颇适口,非同类也。修事,如用蜀漆,临时去根,同甘草相拌,水润蒸之。去甘草,细锉,再以甘草汁拌蒸,晒干取用。如用尝山,临时去苗,用酒浸一宿,取出,晒干熬捣用。尝山,畏玉札。
蜀漆
【 】曰∶经久不迁之谓尝,宣气散生之谓山。盖以止行行止为体用,故一名互草。从治伤寒、温疟之体似止,显寒热往来之用似行,及鬼毒与胸中结痰吐逆之似止而行,似行而止者。苗曰蜀漆,山独之谓蜀,水泻欲留之谓漆,故功用相同,略分内外上下之异耳。
(合石膏 看,便知彼此功力差别∶石膏之止,止有凝义,行有散义;尝山之止,止有停义


《本草图经》蜀漆

蜀漆(图缺),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常山苗也。常山生益州山谷及汉中,蜀漆根也。江林山即益州江阳山名,是同处耳。今京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叶似茗而狭长,两两相当;茎圆有节;三月生红花,青萼;五月结实,青;三子为房;苗高者不过三、四尺;根似荆,黄色。而海州出者,叶似楸叶,八尺,有花红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五月采叶,八月采根,阴干。此二味为治疟之最要。张仲景蜀漆散∶用蜀漆、云母、龙骨等分,杵末,患者至发前,以浆水和半钱服之。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今天台山出一种草,名土常山,苗、叶极甘,人用为饮香,其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亦凉,饮之益人,非此常山也。


《长沙药解》蜀漆

【本经】味辛平。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癥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注。生川谷。
味苦、辛,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阳胆经。荡浊瘀而治痎疟,扫腐败而疗惊狂。
《金匮》蜀漆散蜀漆、云母、龙骨等分。为散、未发前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治牝疟多寒者。寒湿之邪,客于少阳之部,郁遏阳气,不得外达。阳气发于阴邪之内,重阴闭束,莫能透越,鼓搏振摇,则生寒战。阳郁热盛,透围而出,是以发热。阳气蓄积,盛而后发,故至期病作,应如潮信。阳旺则蓄而即盛,故日与邪争,阳衰则久而方振,故间日而作。阳进则一郁即发,锐气倍常,故其作日早,阳退则闭极方通,渐至困乏,故其作日晏。作之日早,则邪退日速,作之日晏,则邪退日迟。作晏而退迟者,阳衰不能遽发,是以寒多。阳败而终不能发,则绝寒而无热矣。云母泻其湿寒,龙骨收其腐败,蜀漆排决陈宿,以达阳气也。
《伤寒》救逆汤方在龙骨。用之治伤寒火劫,亡阳惊狂,起卧不安者。以阳亡湿动,君相离根,浊阴上填,心宫胶塞,蜀漆除道而清君侧也。
蜀漆苦寒疏利,扫秽行瘀,破坚化积,清涤痰涎,涌吐垢浊,是以善医痎疟惊狂之病。
洗去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