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燕
拼音 | Shí Yàn |
别名 | 燕子石 |
来源 | 古生代蠕形动物石燕科石燕Spirifer sp.或中国石燕Cyrtospirifer sinensis Gr.(Sinospirifer sinensis)及弓石燕Cyrtiopsis sp.等多种动物的化石。全年可采,洗净泥土。 |
炮制 | 将原药敲碎或水飞用,也有煅后敲碎或飞细用。 |
性味 | 甘,凉。 |
功能主治 | 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用于小便不利,白带,外用治角膜云翳。 |
用法用量 | 0.5~1钱;外用磨水点眼。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石燕
拼音 | Shí Yàn |
别名 | 石燕子(《圣惠方》)。 |
出处 | 《唐本草》 |
来源 | 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近缘动物的化石。采得后洗净泥土。 |
生境分部 | 产于湖南、广西、四川、山西、江西等地。 |
性状 | 略呈肾脏形而扁,长2~3厘米,宽1.5~4厘米,表面青灰色至土棕色,两面中央隆起,具银杏叶般的纹理。其中一面在隆起的中部有一纵沟,一端较细向另一端展开,细端向下弯曲作鸟啄状,在其下面亦有一条横沟通向两侧。质坚如石,不易破碎;砸碎后,断面呈青灰色至棕色,或有部分为白色碎石堆集成颗粒状。气微,味淡。煅石燕的表面有一层白色光泽的薄膜,极易脱落,脱去此层,显朱红色或棕褐色,断面灰白色而粗糙。以状如蚶、色青黑,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主要为碳酸钙,尚含少量磷酸及二氧化硅。 |
炮制 | 洗净泥土,晒干,捣碎或水飞,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飞用。
①《品汇精要》:"石燕,研细,水飞过用。" ②《医学入门》:"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
性味 | 咸,凉。
①《日华子本草》:"凉,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淡,性凉。" ③《纲目》:"甘,凉,无毒。" ④《医林纂要》:"咸辛,寒。" |
归经 | 《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
功能主治 | 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治淋病,小便不通,带下,尿血,肠风痔漏,眼目障翳。
①《唐本草》:"以水煮汁饮之,主淋。" ②《本草拾遗》:"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饮之。" ③《医学入门》:"偏治年久肠风痔漏,煮汁饮之。" ④《纲目》:"疗眼目障翳。" ⑤《玉楸药解》:"利水通经,止带,催生。治淋沥热涩,尿血便秘,消渴,带下,痔漏。" ⑥《医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风去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钱,或磨汁。外用:水磨点眼。 |
注意 | 体虚、无湿热及孕妇忌服。 |
复方 | ①治伤寒小便不通,小腹胀满:石燕火煅为末。葱白汤调下一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石燕散)
②治小便淋痛:石燕子七枚(捣黍米大),新桑根白皮三两(锉)。拌匀,分作七贴。每贴用水一盏,煎七分,空心、午前各一服。(《简要济众方》) ③治血淋心烦:石燕子、商陆、赤小豆、红花等分。为末。每服-钱,葱白汤调下。(《圣惠方》) ④治沙石淋痛不可忍:石燕子(烧令通赤,水中淬一两次,捣研水飞,焙干)、滑石、石苇(去毛)、瞿麦穗各一两。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煎瞿麦、灯心汤下十丸,食前服,日二、三。(《三因方》石燕丸) ⑤治赤白带下,多年不止:石燕一枚。磨水服。(《徐氏家传方》) ⑥治久患肠风痔漏,一、二十年不差,面色虚黄,饮食无味,及患脏腑损伤,多患泄泻,暑月常浑不止,及诸般淋沥,久患消渴,妇人月侯湛浊,赤白带下,多年不差:用石燕温水磨服,如弹丸大者一个,分三服,大小以此为准,晚食前更一服。若欲作散,须研细,水飞过,取白汁如泔乳者,澄,去水,曝干。每服半钱至一钱,清饭饮调下,温水亦得。(《灵苑方》) ⑦治拳毛倒睫:石燕子一对。磨水点搽眼。先以镊子摘去拳毛,乃点药,后以黄连水洗之。(《乾坤生意》) ⑧牢牙止痛:石燕三对(火煅醋淬七次),青盐、乳香各一两,细辛半两。为末揩之,荆芥汤漱口。一方去乳香、细辛,加麝香。(《纲目》)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石燕
拼音 | Shí Yàn |
英文名 | Fossil shell of Spirifer |
别名 | 石燕子、大石燕、燕子石 |
出处 | 出自1.《唐本草》:石燕,永州祁阳县西北百一十五里大岗上,掘丈余取之,形如蚶而坚重如石。 2.《日华子本草》:石燕,出南土穴中,凝疆似石者佳。 3.《纲目》:石燕有二:一种是此,乃石类也,状类燕而有文,圆大者为雄,长小者为雌;一种是钟乳穴中石燕,似蝙蝠者,食乳汁,能飞,乃禽类也,见禽部。禽石燕食乳,食之补助,与钟乳同功,故方书助阳药多用之。俗人不知,往往用此药为助阳药,刊于方册,误矣。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近缘动物的化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采得后洗净泥土。 |
生境分部 | 主产于湖南、广西、四川、山西、江西;浙江亦产。 |
栽培 | 本品为天然化石。 |
性状 | 性状鉴别 本品似完整的瓦楞子状。长2-4cm,宽1.5-3.5cm,厚1.5-2cm。青灰色至土棕色。两面均有从后端至前缘的放射状纹理,基中一面凸度低于另一面,中部有似三角形隆起;另面有与隆起相应形状的凹槽,槽的纹理较细密,槽的前端向下略弯曲,呈半圆弧形突出。质坚硬,可砸碎,断面较粗糙,土黄色或青白色,对光照之具闪星样光泽。气微,味淡。以状如蚶、色青黑、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主要为碳酸钙(CaCO3),尚含少量磷及二氧化硅(SiO2)等。 |
药理作用 | 清热、利尿作用。 |
鉴别 | (1)取本品粉末约1g,滴加稀盐酸5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产生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2)取上述反应后的液体,滴加氢氧化钠试液中和后,滤过,滤液加草酸铵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检查钙盐) |
炮制 | 1.洗净泥土,晒干,捣碎或水飞,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飞用。 2.《医学入门》: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
性味 | 甘;咸;凉;无毒 |
归经 | 肾;肝;膀胱经 |
功能主治 | 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主淋病;小便不通;带下;尿血;小儿疳积;肠风痔漏;眼目障翳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钱,或磨汁。外用:水磨点眼。 |
注意 | 体虚、无湿热及孕妇忌服。 |
复方 | 石燕丸《三因方》:通淋止痛 |
各家论述 | 1.《纲目》:疗眼目障翳。石燕性凉,乃利窍行湿热之物。宋人修《本草》,以食钟乳禽石燕,混收入此石燕下,故世俗误传此石能助阳,不知其正相反也。 2.《唐本草》:以水煮汁饮之,主淋。 3.《本草拾遗》: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饮之。 4.《医学入门》;偏治年久肠风痔漏,煮汁饮之。 5.《玉揪药解》:利水通经,止带,催生。治淋沥热涩,尿血便秘,消渴,带下,痔漏。 6.《医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风去瘀。 |
摘录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本草纲目》:金石部 >> 石燕
「释名」石燕状如蚬蛤,色如土,坚重如石。李时珍指出:石燕有二:一种是这里所录的石燕,乃是石类;另一种是乳铜中。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
1、伤寒尿涩,小腹胀满。用石燕研细,葱白汤调服半钱。以消胀为度。
2、久年肠风(按:指常年泻血)。用石燕磨水常服,不要间断,有效。
3、多年赤白带下。每日磨石燕取汁取。一枚石燕可用三天。也可以把石燕研末,水飞过,每天取半钱至一钱,米汤送服。
4、牢牙止痛。用石燕六个,火煅醋淬七次,青盐、乳香各一两,细辛半两,共研细,擦牙。荆芥汤漱口。又方:依上方,但须去掉乳香、细辛,改用麝香。
《雷公炮制药性解》:金石部 >> 石燕
性凉无毒,味与经络,诸书不载。主五淋小便不利,肠风痔?。妇人产难,两手各握一枚,立验。研细水飞用。
按∶《图经》云∶石燕出零棱郡,今祁阳县沙滩亦有之,形似蚶而小,其实石也。观其主治,都是行下之功,食疗赞其补益,似未然耳。
《新修本草》:卷第五 >> 石燕
以水煮汁饮之。主淋有效,妇人难产,两手各把一枚,主产难立验。出零陵。
俗云因雷雨则从石穴中出,随雨飞坠者,妄也。永州祁阳县西北百一十五里土冈上,掘深丈余取之。形似蚶而小,坚重如石也。(新附)
《食疗本草》:卷上 >> 石燕
(一)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采者只堪治病,不堪食也。食如常法。〔嘉·证〕
(二)又,治法∶取石燕二十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斗,浸三日,即每夜卧时饮一两盏,随性(多少)也。甚能补益,能吃食,令人健力也。〔嘉·证〕
《本草衍义》:卷六 >> 石燕
今人用者如蚬蛤之状,色如土,坚重则石也。既无羽翼,焉能自石穴中飞出,何故只堕沙滩上?此说近妄。《唐本》注∶永州土岗上掘深丈余取之,形似坩而小,重如石。则此自是一物,余说不可取。溃、虚、积药中多用。
《医学入门》:治风门 >> 石燕
生山洞中,因雷雨飞出,堕于沙上化为石。气凉。无毒。偏治久年肠风痔 ,煮汁饮之。诸淋有效。妇人难产两手各把一枚,立验。火 醋淬七次。另研。
以上治风杂用。
□
肝(川芎) 心(细辛) 脾(升麻) 肺(防风) 肾(独活) 胃(升麻) 大肠(白芷) 小肠( 本)
三焦(黄 ) 膀胱(羌活)
以上诸药,发散风寒,升散郁火,兼治表湿之剂。此古庵正药也。
《证类本草》:石燕
(石燕_图缺)
以水煮汁饮之,主淋有效。妇人难产,两手各把一枚,立验。出零陵。
唐本注云∶俗云因雷雨则从石穴中出,随雨飞堕者,妄也。永州祁阳县西北百一十五里土岗上,掘深丈余取之。形似蚶而小,坚重如石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尔雅》云∶蠃小者 (音含)。今按陈藏器本草云∶石燕,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饮之。自死者鼻,不如落崖死者良。(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萧炳云∶别有乳洞中食乳有命者,亦名石燕,似蝙蝠口方,生气物也。日华子云∶石燕,凉,无毒。出南土穴中,凝强似石者佳。
图经曰∶石燕,出零陵郡,今永州祁阳县江旁沙滩上有之。形似蚶而小,其实石也。或云生山洞中,因雷尔则飞出,堕于沙上而化为石,未审的否?今人以催生,令产妇两手各握一枚,须臾子则下。采无时。
食疗云∶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采者,只堪治病,不堪食也。又,治法∶取石燕二七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斗,浸三日,即每夜卧时饮一、两盏,随性也。甚能补益,能吃食,令人健力也。圣惠方∶治伤寒,小腹胀满,小便不通。用石燕捣罗为末,不计时候,葱白汤调半钱,得通为度。简要济众∶治淋疾。石燕子七个,捣如黍米粒大,新桑根白皮三两,锉如豆粒,同拌令匀,分作七贴。用水一盏煎一贴,取七分去滓,每服空心、午前各一服。灵苑方∶治久患肠风痔 一、二十年不瘥,面色虚黄,饮食无味,及患脏腑伤损,多患泄泻,暑月常泻不止,及诸般淋沥,久患消渴,妇人月候湛浊,赤白带下,多年不瘥,应是脏腑诸疾皆主之。用石燕净洗,刷去泥土收之。上每日空心取一枚,于坚硬无油瓷器内,以温水磨服之,如弹丸大者一个分三服,大小以此为准,晚食更一服。若欲作散,须先杵罗为末,以磁石 去杵头铁屑后,更入坚瓷钵内,以硬乳槌研细,水飞过,取白汁如泔乳者,澄去水曝干。每服半钱至一钱,清饭饮调下,温水亦得。此方偏治久年肠风痔,须常服勿令歇,服至及一月,诸疾皆愈。
衍义曰∶石燕,今人用者如蚬蛤之状,色如土,坚重则石也。既无羽翼,焉能自石穴中飞出,何故只堕沙滩上?此说近妄。《唐本》注∶永州土岗上,掘深丈余取之。形似蚶而小,重如石,则此自是一物,余说不可取。溃虚积药中多用。
《本经逢原》:石部 >> 石燕
甘寒,无毒。
发明 石燕出祁阳西北江畔沙滩上,形似蚪而小坚,重于石,俗云因雷雨则自石穴中出,随雨飞堕者,妄也。其性寒凉,乃利窍行湿热之物,故能疗眼目障翳,磨水不时点之。热淋煮汁饮之。妇人难产,两手各执一枚即下,然不若磨汁饮之,仅似有理。
《本草从新》:原禽类 水禽类 林禽类 畜类 兽类 鼠类 >> 石燕
补阳益精.
甘温.壮阳益气.暖腰膝.添精髓.润皮肤.缩小便.御风寒岚瘴、温疫气.(孟诜曰∶治法取石燕二七枚、和五味炒熟、以酒一斗、浸三日、每夜卧时饮一二盏、甚能补益、令人健力能食.)一名土燕.似蝙蝠.口方.食石乳汁.(广志云∶燕有三种、此则土燕乳于岩穴者、孟诜曰∶石燕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止可治病.)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下品 >> 石燕
以水煮汁饮之,主淋有效,妇人难产,两手各把一枚立验。陈脏器云∶主消渴。日华云∶凉,无毒。一云∶治伤寒小腹胀满、小便不通及久患肠风痔 一二十年不瘥,面色虚饮食无味及患脏腑伤损,多患泄泻,暑月常泻不止及诸淋沥,久患消渴,妇人月候湛浊白带下多年不瘥,并皆主之。
《药性切用》:禽部(原禽 水禽 林禽) >> 石燕
一名土燕。性味甘温,壮阳益气,暖肾添精,御风寒,缩小便。
《本草图经》:石燕
石燕(图缺),山零陵郡,今永州祁阳县江旁沙滩上有之,形似蚶而小,其实石也。或云∶生山洞中,因雷雨则飞出,堕于沙上而化为石,未审的否?今人以催生令产妇两手各握一枚,须臾子则下。采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