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鲫
《中药大辞典》石鲫
拼音 | Shí Jì |
别名 | 华鲸(《鱼类分类学》),老母猪鱼、山鲫鱼(《黑龙江流域鱼类》)。 |
出处 | 姚可成《食物本草》 |
来源 | 为鲤科动物华鳈的肉。 |
原形态 | 体稍侧扁,腹部圆。体长约15厘米。头很短,吻钝而圆,吻长略大于眼径。口下位,呈马蹄形,下颁的前缘有一层较发达的角质层。上层为弧形,下层沟中断。两鼻孔间凹陷,使吻部突出。上颌须1对,很短。下咽齿1行,齿端呈钩状,外侧1个呈圆柱形。鳞中等大,侧线鳞40~41。背鳍Ⅲ7,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起点在腹鳍之前。臀鳍Ⅲ6。较短。体多深色,体侧有4条垂直的宽黑斑;各鳍呈黑色,其边缘为白色。
喜栖于底层多泥沙的流水或静水的中下层。产卵期4~5月。 |
生境分部 | 分布长江和黑龙江的干、支流及附属的湖泊、河流中。 |
性味 | 姚可成《食物本草》:"甘,平,无毒。" |
功能主治 | 姚可成《食物本草》:"安胃和中,利小便,解热毒。腌食更佳。"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石鲫
拼音 | Shí Jì |
英文名 | golden carp |
别名 | 山鲫鱼、老母猪鱼、花石鲫、花鱼、山鲣子 |
出处 | 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华鳈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Bleeker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鲜用。 |
原形态 | 华鳈,体长而侧扁。头背部隆起,腹圆无腹棱。头短,吻圆钝,微突出。口下位,略呈马蹄形。下咽齿1行,齿端呈钩状,外侧1个呈圆柱形鳃耙外侧8-9。唇稍厚,唇后沟中断,间隔较宽。口色有1对短须。鳞中等大,侧线鳞40-41。背鳍3,7,不分支鳍条基部较硬,起点在腹鳍之前。臀鳍3,6,较短。尾鳍分叉较浅。体背灰黑色,体侧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4条宽而垂直的黑色斑点。各鳍黑色,其边缘为白色。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活于水体的中下层,常栖息于水质澄清、底层多泥沙的流动或青止水域之中。为杂食性鱼类。 资源分布:广布于长江和黑龙江的干支流,以及各附属的湖泊和河流。 |
化学成分 | 全鱼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皮及鳃含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如玉蜀黍黄质(zeaxanthin),叶黄素(lutein),梳黄质(cynthiaxanthin),隐黄质(cryptoxanthin),硅藻黄质(diatoxanthin),胡萝卜二醇(tunaxanthin),喇蛄素(astacene)。 |
性味 | 味甘;性平 |
归经 | 脾;胃经 |
功能主治 | 健脾胃;利小便;解热毒。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后饱胀;水肿胀满;黄疸;痈疮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食,50-100g。 |
各家论述 | 姚可成《食物本草》:安胃和中,利小便,解热毒。腌食更佳。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