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斛
拼音 | Shí Hú |
英文名 | HERBA DENDROBII |
别名 | 吊兰[四川] |
来源 | 本品为兰科植物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 、马鞭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 var. oculatum Hook . 、黄草石斛Dendrobium chrysanthum Wall. 、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l. 或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 的新鲜或干燥茎。全年均可采收,鲜用者除去根及泥沙;干用者采收后,除去杂质,用开水略烫或烘软,再边搓边烘晒,至叶鞘搓净,干燥。铁皮石斛剪去部分须根后,边炒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状,烘干,习称“耳环石斛”。 |
性状 | 鲜石斛: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约30cm,直径0.4~1.2cm。表面黄绿色,光滑或有纵纹,节明显,色较深,节上有膜质叶鞘。肉质,多汁,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黏性。
环草石斛:呈细长圆柱形,常弯曲或盘绕成团,长15~35cm,直径0.1~0.3cm,节间长1~2cm。表面金黄色,有光泽,具细纵纹。质柔韧而实,断面较平坦。无臭,味淡。 马鞭石斛:呈长圆锥形,长40~120cm,直径0.5~0.8cm,节间长3~4.5cm。表面黄色至暗黄色,有深纵槽。质疏松,断面呈纤维性。味微苦。 黄草石斛:长30~80cm,直径0.3~0.5cm,节间长2~3.5cm。表面金黄色至淡黄褐色,具纵沟。体轻,质实,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嚼之有黏性。 耳环石斛:呈螺旋形或弹簧状,一般为2~4个旋纹,茎拉直后长3.5~8cm,直径0.2~0.3c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皱纹,一端可见茎基部留下的短须根。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嚼之有黏性。 金钗石斛:呈扁圆柱形,长20~40cm,直径0.4~0.6cm,节间长2.5~3cm。表面金黄色或黄中带绿色,有深纵沟。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味苦。 |
鉴别 | 本品横切面:环草石斛、黄草石斛 表皮细胞1 列,扁平,外被鲜黄色角质层。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大小近似,有壁孔,散在多数外韧型维管束,略排成3~4圈。维管束外侧纤维群新月形或半圆形,其外缘薄壁细胞,有的含类圆形硅质块,木质部有1~3个导管较大。含草酸钙针晶细胞多见于维管束旁。
马鞭石斛 表皮细胞扁圆形,外壁及侧壁增厚,木化,有层纹。 耳环石斛 木质部导管大小近似。含草酸钙针晶束细胞多见于近表皮处。 金钗石斛 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大小较悬殊。维管束略排成7~8圈。 |
炮制 | 干品除去残根,洗净,切段,干燥。 |
性味 | 甘,微寒。 |
归经 | 归胃、肾经。 |
功能主治 | 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 |
用法用量 | 6~12g,鲜品15~30g。入复方宜先煎,单用可久煎。 |
贮藏 | 干品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鲜品置阴凉潮湿处,防冻。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石斛
拼音 | Shí Hú |
别名 | 林兰、禁生(《本经》),杜兰、石蓫(《别录》),金钗花、千年润(《纲目》),黄草(《药物出产辨》),吊兰花(《中国药植志》)。 |
出处 | 《本经》 |
来源 | 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或其多种同属植物的茎。全年均可采挖,但以秋后采挖者质量好。采回后如保存鲜用时,在春、秋季则应及时栽培于细砂石中,放置阴湿处,经常浇水使根部保持湿润。在冬天应平放于竹筐内,上盖蒲包,但应注意空气流通。干石斛一般系将鲜石斛剪去须根,洗净,晒干或烘干;在广西地区先用开水烫过,趁热边搓边晒(或烘)至全郎干燥为止。耳环石斛:加工时,拣长约4厘米的鲜石斛,修去部分须根,洗净,晾干,然后放入铁锅内,均匀炒至柔软,趁热搓去薄膜状叶鞘,放置略通风处,两天后置于有细眼的铅皮盘内,下面用适当的微火,在离盘约一尺处,微微加温,用手使之弯成螺旋形或弹簧状,再晾干,如此反复进行2~3次,至干燥为止。 |
原形态 | ①金钗石斛(《本草衍义》)
多年生附生草本,高30~50厘米。茎丛生,直立,直径1~1.3厘米,黄绿色,多节,节间长2.5~3.5厘米。叶无柄,近革质,常3~5片生于茎的上端;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钝,有偏斜状的凹缺,叶脉平行,通常9条,叶鞘紧抱于节间,长1.5~2.7厘米。总状花序自茎节生出,通常具花2~3朵;苞片膜质,小,卵形;花甚大,下垂,直径6~8厘米;花萼及花瓣白色,末端呈淡红色;萼片3,中萼片离生,两侧萼片斜生于蕊柱足上,几相等,长圆形,长3.5~4.5厘米,宽1.2~1.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形;花瓣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与萼片几等长,宽2.1~2.5厘米,唇瓣生于蕊柱足的前方,近圆卵形,长4~4.5厘米,宽3~3.5厘米,先端圆形,基部有短爪,下半部向上反卷包围蕊柱,两面被茸毛,近基部的中央有一块深紫色的斑点;合蕊柱高6~7毫米,连足部长约12毫米;雄蕊呈圆锥状,花药2室,长约3毫米,花粉块4,蜡质。蒴果。花期5~6月。 附生于高山岩石或森林中的树干上。分布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台湾等地。此外,各地尚有栽培。 ②长爪石斛 与上种近似,主要区别为本种茎的节间膝曲或明显地加粗,因此全形稍呈连珠状;花淡紫色。 分布广西、广东、台湾等地。 ③铁皮石斛,又名:霍山石斛。 茎丛生,直立,高5~30厘米,径约5毫米,圆柱形,基部稍细,绿色并带紫色;多节,节间长1~2厘米。叶少数,生于茎上部,无柄;叶片近卵形、卵状长圆形或近长圆形,长5~7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急尖而有偏斜状的凹缺,带革质;叶鞘膜质,紧抱节间,灰色,似不清洁状,干后深灰色。总状花序生于无叶茎的上部节上,长达6厘米,花2~5朵;苞片钻状,长5毫米左右;花淡黄绿色,草黄色或淡黄色,直径3.5~4厘米;萼片3,长约19毫米,中央萼片长圆状披针形,两侧萼片长圆状三角形,基部稍向前伸和蕊柱足连生成极短的蕊柱跟;侧生花瓣长圆形,与萼片几等长,唇瓣长圆状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9毫米,先端急尖,中央具许多紫色或褐紫色斑点,两边反卷包围蕊柱;合蕊柱高3~3.5毫米,连足部长约10毫米;雄蕊卵形,白色,有四棱,花粉块4,稍黄色。蒴果长圆形,长约2.5厘米,有三棱。 分布安徽、浙江、陕西、山西、河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④细茎石斛,又名:铜皮石斛,细黄草。 与铁皮石斛很相似。茎高10~20厘米。叶长圆状披针形,长2.5~4厘米,宽7~10毫米,先端钝;叶鞘非灰色不清洁状。总状花序具花2~4朵;花淡黄绿色,直径约2厘米;中央萼片线状披针形,两侧萼片稍带镰刀形;唇瓣黄绿色,中央有1褐色的斑点。 分布浙江、安徽、广西、云南等地; ⑤重唇石斛 茎直立,高25~50厘米。节间长2.5~3.5厘米;叶鞘紧抱节间,几与节间等长。总状花序生花1~3朵,下垂;花淡紫堇色,直径2~3厘米;萼片近卵形,侧生一对较中央一片稍狭,并略呈镰刀形;花瓣长圆形,唇瓣比两侧花瓣短,下陷呈短舟形,内被柔毛,先端有一突尖;合蕊柱很短,前方被长柔毛;花药深紫色。 分布广西、广东等地。 ⑥钩状石斛 茎直立,较细,高达60厘米。叶互生;无柄;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7~8厘米,宽15~20毫米,先端渐尖。总状花序较短,生花1~6朵;花白色,径2.5~3厘米;中央萼片卵形,长20毫米,宽6毫米,先端锐尖,侧生一对稍偏斜,蕊柱跟短囊状;花瓣长圆形,长18毫米,先端锐尖,唇瓣广卵形,长12毫米,3浅裂,急尖而先端有凹头;合蕊柱前方被毛;花丝细,花药有乳状突起。 分布福建、广东等地。 ⑦广东石斛,又名:铜皮兰。 茎直立,圆柱形,细瘦,高15~30厘米。叶线状长圆形,长3~5厘米,宽8~1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有偏斜状凹缺。花白色,开后经日即变黄色,有香气,直径约7厘米,通常1~2朵生于茎的上部;中央1片花萼长圆状披针形,侧生1对萼片披针形;花瓣椭圆状长圆形,唇瓣狭卵形,基部有鲜绿色斑点;合蕊柱短;雄蕊近圆形,具有乳状突起。 分布广西、广东等地。 ⑧细叶石斛 茎直立,细,高15~30厘米,直径3~6毫米,节间长约2.5厘米,有的节上生出细小的分枝。叶天柄;线形,长4~8厘米,宽4~6毫米,先端钝,有偏斜的微凹缺。总状花序腋生,生花1~2朵;花黄色下垂;苞片卵状;总花梗长8~12毫米;萼片与花瓣几同形,长圆形;唇瓣3浅裂,基部有1短阔的爪;合蕊柱高4~4.5毫米。花期7月。 生于高山。分布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⑨罗河石斛,又名:小黄草。 茎直立,圆柱形,细皮,高25~27厘米,节间长1.3~2.3厘米。叶鞘膜质,管状,抱茎;叶长圆形,长3.5~6厘米,宽1~1.5厘米,两端均尖。花黄色,数朵单生于无叶的茎的上部;中央萼片椭圆形,两侧萼片斜椭圆形;花瓣椭圆形,唇瓣倒卵形,铺平时长2厘米,宽1.7厘米,有肉质乳突状突起,前缘有不规则锯齿;合蕊柱高3.5毫米,蕊柱足长7毫米。花期6月。 附生于山谷的岩石上。分布广西。 ⑩美花石斛 茎圆柱形,高10~15厘米,直径5~7毫米,基部略细。叶无柄,长圆状披针形,长4~6厘米,宽1.2~1.8厘米。花单生;淡粉红色;苞片小;中央萼片长圆状披针形,两侧萼片近筒形,蕊柱跟囊状;花瓣椭圆形,唇瓣3浅裂,先端微凹或近圆形,边缘流苏状,中央被毛;合蕊柱极短。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⑾小美石斛,又名:矮石斛、黑节草。 茎呈假鳞茎状,纺锤形,高4~7.5厘米,中间直径约1.5厘米,通常3节,外被黑色长硬毛。叶2~4枚,长圆形或椭圆次长圆形,长2~5厘米,宽1~1.8厘米,先端急尖,具偏斜的微凹头。总状花序生于有叶的茎上;花白色,1~3朵,总花梗长1.8~2厘米;中央萼片椭圆状长圆形,两侧萼片近三角形,蕊柱跟广囊状;花瓣卵状长圆形,唇瓣3裂,中央裂片倒心形,两侧裂片近圆形;合蕊柱高5~6毫米。 分布云南。 |
性状 | 本品因品种及加工方法不同,通常分为金钗石斛、黄草石斛、小黄草石斛、耳环石斛及鲜石斛等效种。
①金钗石斛 为植物金钗石斛的加工品。干燥茎长约20~45厘米,直径约1~1.5厘米,基部为圆柱形,中部及上部为扁圆柱形,茎节微向左右弯曲,表面金黄色而微带绿色,有光泽,具纵沟纹,节明显,棕色,有时节部稍膨大,节间长约2.5~3厘米,向上渐短。体轻而质致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散布有深色的小点。气无,味苦,嚼之带粘性。以身长、色金黄、质致密、有光泽者为佳。 ②黄草石斛 为铁皮石斛、罗河石斛、广东石斛、细茎石斛等的加工品。干燥茎长一般在30厘米以上,直径约3~5毫米,圆柱形,略弯曲,表面金黄色而略带绿色,有光泽,具深纵沟纹,节明显,节间长约2~3.5厘米。横切的厚片断面类圆形,边缘有多数角棱,形成齿轮状,中间散布有类白色小点。气无,味微苦,嚼之略带粘性。以条匀、金黄色、致密者为佳。 ③小黄草石斛 为美花石斛、罗河石斛、细叶石斛的加工品。干燥茎长一般在30厘米以下,直径约2~2毫米,多弯曲盘绕成团,表面有细密纵纹理,金黄色而略带绿色,有光泽,节间长约1~1.5厘米,断面类圆形,略带粉性。以卷曲、节密、金黄色、富粉质,嚼之有甘凉味、粘性足者为佳。 ④耳环石斛 又名:枫斗。为石斛属多种植物的茎经特殊加工制成。㈠西枫斗,干燥茎扭曲呈螺旋形或弹簧形;一般可见有1~4个旋纹,长约1~1.5厦米,直径约3毫米,一端可见茎基及残留的短须根,称龙头,另一端为茎的尖端,称"凤尾",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纹理,节明显或有时不明显。气无;味淡。以条粗肥、旋纹少、有头吊、富粉质者为佳。又以所用原料不同又可分为铁皮枫斗(铁皮石斛制成)、铜皮枫斗(细茎石斛制成)、云南枫斗(小美石斛制成)等。㈡圆枫斗,用铁皮、细茎、小美等石斛长于8厘米的茎而不适宜加工成西枫斗者,将其剪成5厘米左右的长度,在微火上烘干,同时扭卷成圆形,如钟表发条状。㈢结子斗,用铁皮石斛的茎节剪断,烘干时打成纽结状。商品枫斗还有直条枫斗、葫芦斗、生川斗、广霍斗等等规格名称。 ⑤鲜石斛 金钗型的鲜石斛茎呈稍扁的圆柱形,基部较细,直径约1~1.5厘米,表面黄绿色,光滑,有纵棱,节明显,节上有棕黄色的环,节基部包围有灰色膜质的叶鞘,长度约占节间的1/2。 黄草型的鲜石斛茎呈圆柱形,肉肥厚。常见的有:㈠铁皮石斛:外皮黑绿色,茎较短壮,粗细均匀,节略弯曲;叶片瓜子形,质厚,叶鞘紧包于节间。嚼之有浓厚粘性,味淡。品质好。㈡细茎石斛:外皮黄绿色,茎较瘦长,叶亦较长,质薄,叶鞘易剥离,节直。嚼之粘性较薄,味淡。品质较差。㈢爪兰石斛:外皮绿色,茎粗细不均匀,常两端细,中间粗,叶较长。嚼之有苦味。品质略次。鲜石斛均以青绿色或黄绿色、肥满多汁、嚼之发粘者为佳。 以上各种石斛,主产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湖北。此外,安徽、湖南、江西、福建、浙江、陕西、河南等地亦产。 |
化学成分 | 金钗石斛含石斛碱、石斛胺、石斛次碱、石斛星碱、石斛因碱、6-羟石斛星碱,尚含粘液质、淀粉。细茎石斛含石斛碱、石斛胺及N-甲基石斛碱(季铵盐)。罗河石斛含石斛宁碱。 |
炮制 | 干石斛:取干燥的石斛,用水泡约至八成透,焖润,除去残根及黑枝,切段,撞去薄膜,晒干。鲜石斛:临用时剪下,搓去膜质叶鞘,洗净,剪段。
《雷公炮炙论》:"凡使石斛,先去头土了,酒浸一宿,漉出,于日中曝干,却用酥蒸,从巳至酉,徐徐焙干用。" |
性味 | 甘淡微咸,寒。
①《本经》:"味甘,平。" ②《吴普本草》:"扁鹊:酸。李当之:寒。" ③《别录》:"无毒。" ④《滇南本草》:"性平,味甘淡。" ⑤《纲目》:"甘淡微咸。" ⑥《药品化义》:"味苦,性凉。" |
归经 | 入胃、肺,肾经。
①《纲目》:"足太阴脾、足少阴右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肾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少阴,亦入手少阴。" ④《药品化义》:"入肺、肾、胃三经。" |
功能主治 | 生津益胃,清热养阴。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阴伤目暗。
①《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②《别录》:"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疿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 ③《僧深集方》:"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 ④《药性论》:"益气除热。主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 ⑤《日华子本草》:"治虚损劣弱,壮筋骨,暖水脏,益智,平胃气,逐虚邪。" ⑥《本草衍义》:"治胃中虚热。" ⑦《纲目》:"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 ⑧《药品化义》:"治肺气久虚,咳嗽不止。" ⑨《本草备要》:"疗梦遗滑精。" ⑩《纲目拾遗》:"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定惊疗风,能镇涎痰,解暑,甘芳降气。" ⑾《本草再新》:"理胃气,清胃火,除心中烦渴,疗肾经虚热,安神定惊,解盗汗,能散暑。"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须久煎),2~4钱(鲜者0.5~1两);熬膏或入丸、散。 |
注意 | ①《本草经集注》:"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②《百草镜》:"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忌用。" |
贮藏 | 干品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鲜品置阴凉潮湿处,防冻。 |
复方 | ①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鲜石斛三钱,连翘(去心)三钱,天花粉二钱,鲜生地四钱,麦冬(去心)四钱,参叶八分。水煎服。(《时病论》清热保津法)
②治中消:鲜石斛五钱,熟石膏四钱,天花粉三钱,南沙参四钱,麦冬二钱,玉竹四钱,山药三钱,茯苓三钱,广皮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甘蔗三两,煎汤代水。(《医醇腆义》祛烦养胃汤) ③治眼目昼视精明,暮夜昏暗,视不见物,名曰雀目:石斛、仙灵脾各一两,苍术(米泔浸,切,焙)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空心米饮调服,日再。(《圣济总录》石斛散) ④治神水宽大渐散,昏如雾露中行,渐睹空中有黑花,渐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淡白色者:天门冬(焙)、人参、茯苓各二两,五味(炒)半两,兔丝子(酒浸)七钱,干菊花七钱,麦门冬一两,熟地黄一两,杏仁七钱半,干山药、枸杞各七钱,牛膝七钱半,生地黄一两,蒺藜、石斛、苁蓉、川芎、炙草、枳壳(麸炒),青葙子、防风、黄连各五钱,草决明八钱,乌犀角半两,羚羊角半两。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盐汤任下。(《原机启微》石斛夜光丸)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石斛
拼音 | Shí Hú |
英文名 | stem of Noble Dendrobium,stem of White Dendrobium,Stem of Moniliform Dendrobium,stem of Doublelip Dendrobium,Stem of Hooked Dendrobium,Stem of Hancock Dendrobium,Stem of Willson Dendrobium,stem of Loh |
别名 | 林兰、禁生、杜兰、石蓫、悬竹、千年竹 |
出处 | 出自1.《本经》。 2.《唐本草》:作干石斛,先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今荆、襄及汉中、江左又有二种,一者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名麦斛)。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酒渍服,乃言胜干者,亦如麦斛,叶在茎端。其余斛如竹,节间生叶也。 3.《本草衍义》:石斛,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今人多以木斛浑行,医工亦不能辨。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经。将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美花石斛、铁皮石斛、束花石斛、马鞭石斛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Dendrobium nobile Lindl.2.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3.Dendrobium candidum Wall.ex Lindl.[D.officinalis Kimura et Migo]4.Dendrobium chrysanthum Wall.ex Lindl.5.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var.oculatum Hook.. 采收和储藏:栽后2-3年即可采收,生长年限愈长,茎数愈多,单产愈高。一年四季均可收割。新收之石斛,鲜用者,除去须根及杂质,另行保存。干用者,去根洗净,搓去薄膜状叶鞘,晒干或烘干;也可先将石斛置开水中略烫,再晒干或烘干,即为干石斛。此外,铁皮石斛等少数品种之嫩茎,还可进行特殊加工,即以长8cm左右的石斛茎洗净晾干,用文火均匀炒至柔软,搓去叶鞘,趁热将茎扭成螺旋状或弹簧状,反复数次,最后晒干,商品称为耳环石斛,又名枫斗。 |
原形态 | 1.金钗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茎丛生,直立,高30-50cm。直径1-1.3cm,黄绿色,多节,节间长2.5-3.5cm。叶近革质,常3-5枚生于茎上端;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2cm,宽1.5-2.5cm,先端2圆裂,叶脉平行,通常9条,叶鞘紧抱于节间,长1.5-2.7cm。无叶柄。总状花序自茎节生出,通常具2-3花;苞片卵形,小,膜质,花大,下垂,直径6-8cm;花萼及花瓣白色,末端呈淡红色;萼片3,中萼片离生,两侧萼片斜生于蕊柱足上,长圆形,长3.5-4.5cm,宽1.2-1.5cm;花瓣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与萼片几等长,宽2.1-2.5cm,唇瓣近圆卵形,生于蕊柱足的前方,长4-4.5cm,宽3-3.5cm,先端圆,基部有短爪,下半部向上反卷包围蕊柱,两面被茸毛,近基部的中央有一块深紫色的斑点;合蕊柱高6-7mm,连足部长约12mm;雄蕊呈圆锥状,花药2室,花药块4,蜡质。蒴果。花期5-6月。 2.美花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茎圆柱形,高10-45cm,直径2-7mm,基部略细。叶纸质,长圆状披针形或舌形,长4-6cm,宽1.2-1.8cm,先端锐尖而略钩转;无柄;叶鞘松抱于茎,鞘口张开。花单生,淡玫瑰色;苞片小;中萼片卵状长圆形,长1.7-1.9cm,宽约6mm,先端钝,侧萼片比中萼片长,但较窄,先端锐尖;萼囊短,钝;花瓣椭圆形,较宽,等长于中萼片,先端钝,边缘多少有齿;唇瓣近圆形,唇盘凹陷,被短柔毛,3条线纹从基部直达先端,边缘流苏状;合蕊柱短。花期4-5月。 3.铁皮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茎丛生,圆柱形,高达35cm,粗2-4mm。上部茎节上有时生根,长出新植株,干后呈青灰色。叶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4-7cm,宽1-1.5cm,先端略钩转,边缘和中脉淡紫色;叶鞘具紫斑,鞘口张开,常与叶留下一个环状间隙。总状花序常生于无叶的茎上端,长2-4cm,回折状弯曲,常具3花;总花梗长约1cm;苞片干膜质,淡白色,长5-7mm;花被片黄绿色,长约1.8cm;中萼片和花瓣相似,长圆状披针形,宽约4mm,先端锐尖,侧萼片镰状三角形,基部宽约1cm,先端急尖;萼囊明显;唇瓣卵状披针形,反折,比萼片略短,不裂或不明显3裂,基部边缘内卷并具1个胼胝体,先端急尖,边缘波状;唇盘被乳突状毛,具紫红色斑点。 4.束花石斛,多年生附生草全。茎圆柱形,高50-200cm,粗5-15mm。上部略弯曲,节间长3-4cm。叶薄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叶鞘膜质,干后常具鳞粃状斑点;鞘口张开呈杯状。花期无叶;伞形花序近无总梗,具2-4(-6)朵花;花苞片小,膜质;花黄色,略肉质;中萼片长圆形,长1.5-1.8,宽约1cm,先端钝;侧萼片近镰形,比中萼片略长;萼囊短圆锥形;花瓣倒卵状长圆形,明显比萼片宽,近先端边缘常具齿;唇瓣横长圆形,两面密被绒毛,唇盘上表面具2个血紫色圆形斑块,2条褶片从基部到达近中部,边缘具短流苏。花期5-9月。 5.马鞭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茎直立,近圆柱形,有时基部上方呈纺锤形,向上逐渐变细,通常高60cm左右,粗2-20mm,表面具槽。叶两列,近于水平伸展,长圆形或椭圆形,长8-15.5cm,宽2-3.6cm,先端锐尖。花期无叶;总状花序下垂,长约15cm,常具花6-12朵;花序轴较细,略呈“之”字形;总苞片鞘状,膜质,长约5mm;花苞片小,长约3mm;花黄色;萼片长圆形,等长于萼片,具短爪,唇盘上表面密被短柔毛,近基部有一个肾形紫色斑块,边缘具复流苏,花期4-5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1.金钗石斛附生于高山岩石或林中树干上。 2.美花石斛附生于树上或林下岩石上。 3.铁皮石斛附生于树上。 4.束花石斛附生于树上和岩石上。 5.马鞭石斛附生于树上或山谷岩石上。 资源分布:1.金钗石斛分布于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美花石斛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铁皮石斛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4.束花石斛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5.马鞭石斛分布广西、云南等地。 |
栽培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的环境,不耐寒。 栽培技术 用无性繁殖或试管苗快速繁殖。无性繁殖有分株、扦插育苗和腋芽繁殖。目前以分株繁殖为主。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石斛发芽前栽种较好。选生长健壮、根系发达、萌蘖多、无病虫的一年或二年生植株作种,连根挖出,视茎数多少分为若干丛,采用贴树栽种方法,将株从根部用竹钉或竹篾固定在树干上,再用牛粪泥浆抹根部及周围树皮皱纹中。若在岩石上栽培,则选阴湿树林生有苔藓的砂页岩,种在凹处或石缝里。试管苗快速繁殖,可用种子或茎节进行无菌培养。将未开裂蒴果或茎节,经表面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播种或接种到1/2MS努森培养基中,置26±1℃,加光培养。快速繁殖研究已初见成效。 田间管理 栽种后从第2年起开始追肥,每年2次,4月和11月,用牛粪、肥泥和磷肥调匀,薄薄地敷在石斛根际周围。种植于岩石上者,应注意拔除杂草,种于树上者,要修去过密的树枝,使透光度适当。 病虫害防治 叶斑病,初夏时在嫩叶上发生,用1:1:5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蜗牛类,包括东风螺及小蜗牛,使用五氯酚钠或灭螺净喷杀。 |
性状 | 性状鉴别 (1)金钗石斛 茎中、下部扁圆柱形,向上稍“之”字形弯曲,长18-42cm,中部直径0.4-1cm,节间长1.5-6cm。表面金黄色或绿黄色,有光泽,具深纵沟及纵纹,节稍膨大,棕色,常残留灰褐色叶鞘。质轻而脆,断面较疏松。气微,味苦。 (2)环草石斛①美花石斛:茎细长圆柱形,常弯曲,盘绕成团或捆成把,长11-40cm,直径1-3mm,节间长0.4-2.3cm。表面金黄色,有光泽,具细纵纹。质柔韧而实,断面较平坦。气无,味较苦,有粘性。②铁皮石斛:叶鞘常短于节间,留有环状间隙,味淡或微苦。 (3)黄草石斛 茎细长圆柱形,中、上部不规则弯曲,长23-120cm,直径2-5mm,节间长2-3.5cm。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有纵纹,体质轻实,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气微,味微苦,嚼之有粘性。 (4)马鞭石斛 茎细长圆锥形,上部有少数分枝,长30-150cm,直径2-8mm,节间长2-4.5cm。表面棕黄色,有8-9条纵沟。质疏松,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苦。商品常切成1.5-3cm长段,切面灰白色。 (5)耳环石斛 茎经加工呈螺旋弹簧状,习称“西枫斗”,一般2-4个旋纹,拉直后长3.5-8cm,直径1.5-3mm,节间长1-3.5cm。有的呈纽结状或扭卷成圆形,习称“结子斗”或“圆枫斗”,表面黄绿色黄色。有细纵纹,有的一端可见茎基部留下的短须根。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嚼之有粘性,无渣,味甘。 (6)鲜石斛 茎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约30cm,直径0.4-1.2cm。表面黄绿色,光滑或有纵纹,节明显,色较深,节上有膜质叶鞘。肉质,多汁,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干石斛均以色金黄、有光泽、质柔韧者为佳。耳环石斛以色黄绿、饱满、结实者为佳。鲜石斛以色黄绿、肥满多汁、嚼之发粘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1)金钗石斛 表皮细胞扁平,角质层厚,橙黄色。皮下层细胞2-3列,壁薄,角隅微木化。中柱维管束多数,略排成7-8圈。有限外韧型维管束外侧纤维群有1-4列纤维,壁甚厚,外缘嵌有细小薄壁细胞,有的含类圆形硅质块;木质部导管有1-4个较大,内侧无纤维或有1-2列纤维。粘液细胞少数,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50-130μm。 (2)环草石斛 维管束略排成3-4个圈,维管束外侧纤维群有2-5列纤维;木质部导管有1-2个较大。含针晶束细胞多见于维管束旁,针晶束长50-74μm。 (3)黄草石斛 维管束略排成5-6个圈,维管束外侧纤维群有1-6列纤维;硅质块较多;木质部导管有1-3个较大。含针晶束细胞多见于维管束旁,针晶束长47-83μm。 (4)马鞭石斛 表皮细胞扁圆形,外壁及侧壁增厚,木化,层纹明显。皮下层纤维3-4列。维管束略排成6-7圈。维管束外侧纤维群有2-8列纤维,硅质块较多;木质部导管有1-4个较大。 (5)耳环石斛 维管束略排成4-5圈。维管束外侧纤维群有1-4列纤维;木质部导管大小近似。含针晶束细胞多见近表皮处,针晶束长60-108μm。 粉末特征:金钗石斛茎 灰绿色。①束鞘纤维多成束或散离,微木化,纹孔稀少,纤维束周围含硅质块细胞排成纵行。②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完整者长约至170μm。③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角质层表面有网状裂纹。④木纤维多成束,纹孔较多,可见细小具缘纹孔的薄壁细胞。 |
化学成分 | 1.金钗石斛 茎含生物碱0.3%,已分离得到:石斛碱(dendrobine),石斛酮碱(nobilonine),6-羟基石斛碱(6-hydroxydendrobine)又名石斛胺(dendramine),石斛醚碱(dendroxine),6-羟基石斛醚碱(6-hydroxydendroxine),4-羟基石斛醚碱(4-hydroxydendroxine),石斛酯碱(dendrine),3-羟基-2-氧-石斛碱(3-hydroxy-2-oxydendrobine)等。另据报道,还分离得到(部位不明)5种季铵生物碱:N-甲基石斛季铵碱(N-methyldendrobinium),N-异戊烯基石斛季铵醚碱(N-isopentenyldendrobinium),石斛碱N-氧化物(dendrobine N-oxide),N-异戊烯基-6-羟基石斛醚季铵碱(N-isopentenyl-6-hydroxydendroxinium)。茎还含亚甲基金钗石斛素(nobilomethylene),金钗石斛菲醌(denbinob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罗卜甙(daucosterol)。 2.美花石斛 茎含石斛宁碱(shihunine),石斛宁定碱(shihunidin),石斛酚(dendrophenol)等生物碱。 3.束花石斛 含古豆碱(hygrine),顺式和反式的束花石斛碱(dendrochrysine)等生物碱。 4.马鞭石斛 茎含对羟-基-顺式桂皮酸(cis-p-hydroxycinnamic acid)的和对羟基反式桂皮酸(trans-p-hydroxycinnamic acid)的二十四醇酯、二十五醇酯、二十六醇酯、二十七醇酯、二十八醇酯、二十九醇酯、三十醇酯、三十一醇酯、三十二醇酯、三十三醇酯及三十四醇酯共18个成分以及豆甾醇类和β-谷甾醇类成分各1个。 此外,罗河石斛含石斛宁碱;钩状石斛含钩状石斛素(aduncin);玫瑰石斛含玫瑰石斛定碱(crepidine),玫瑰石斛胺(crepidamine),玫瑰石斛碱(dendrocrepine),过去曾分离得到的异玫瑰石斛碱(isodendrocrepine)和异玫瑰石斛胺(isocrepidamine)实际是在提取离析过程中得到的人工制品;密花石斛全草含密花石斛甙(densifloroside),密花石斛芴三酚(dendroflorin),密花石斛芴二酚(dengibsin),补骨脂素(psoralen),东莨菪素甲醚(scopoletin methylether),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β-谷甾醇。 |
药理作用 | 1.解热作用:金钗石斛流浸膏对人工发热之家兔无解热作用。石斛碱则有一定的止痛退热作用,与非那西汀相似而较弱。 2.对离体肠管活动的影响:2.1.对豚鼠离体肠管活动的影响:取鲜药材捣碎,加70%乙醇(鲜药材1g加4ml)室温冷浸15天,过滤减压回收乙醇至小体积,浸膏用蒸馏水配成每1ml相当于鲜药材4g,置冰箱中备用。取体重300-400g的健康豚鼠,雌雄不限,截取回肠,每段约3cm,用DC-001型离体器官测定仪记录肠管活动(加药后记录30分钟以上),浴槽中的台氏液量显30ml,加温恒定为38±0.5℃,每项实验3-8只豚鼠,肠管6-16段。实验结果表明,当浓度为2.5%时,金钗石斛、细叶石斛、重唇石斛能兴奋肠管;罗珂石斛对肠管活动的影响不明显;铁皮石斛、流苏石斛、细茎石斛、黑毛石斛、迭鞘石斛先使肠管抑制,几分钟后恢复到给药前水平;钩状石斛使肠管收缩幅度稍降低,束花石斛明显地抑制肠管的活动。 2.2.金钗石斛流浸膏对离体兔肠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则有抑制作用。 2.3.石斛浸膏对家兔肠管小剂量兴奋,大剂量呈抑制作用。 2.4.石斛碱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 3.对小鼠胃肠推进运动的影响:药液Ⅰ:取阿拉伯胶1g,溶于2ml蒸馏水中,搅拌成糊状,加入活性炭0.5g,搅匀,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搅匀。药液Ⅱ:配法同药液Ⅰ,以金钗石斛浸膏(配制同前)代替生理盐水。药液Ⅲ:配法同药液Ⅰ,以束花石斛浸膏(配制同前)代替生盐水。取18-22g健康小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第一组以药液Ⅰ作对照,第二组给药液Ⅱ,第三组给药液Ⅲ;按0.4ml/20g体重灌胃给药,30分钟时将小鼠处死,立即剖腹,将消化道自幽门直至直肠末端完整摘出,不加牵引,平铺于木尺上测其全长,并记录炭末的前沿到幽门的距离,计算其与肠道全长的百分比,取全组平均值进行比较,束花石斛可明显抑制胃肠推进运动;石斛对胃肠推进运动无明显的影响。 4.对腹腔巨噬细胞作用:金钗石斛水煎剂给小鼠灌胃6天,可提高其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能力。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金钗石斛流浸膏对离体蟾蜍心脏则不论浓度高低均为抑制。蟾蜍下肢血管灌流时无明显作用。石斛碱有升高血糖、降低血压、减弱心脏收缩力。 6.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用组织培养作筛选试验,证明金钗石斛煎剂对孤儿病毒(ECHO11)所致的细胞病变有延缓作用。 7.其他作用:石斛碱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大剂量可致惊厥,安密妥纳可以对抗解毒;而对离体豚鼠子宫可使之收缩。 |
毒性 | 对血压和呼吸也有抑制作用,中毒剂量可引起惊厥。 |
鉴别 |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置于三角瓶中,加少量浓氨水润湿,加氯仿提取,提取液浓缩后供点样,以石斛碱对照品,分别于硅胶G薄板上,氯仿-甲醇(10:0.8)展开(氨蒸气饱和),改良碘化铋钾显色,样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对应位置处,显相同的橘红色斑点。 |
炮制 | 1.干石斛:取干燥的石斛,用水泡约至八成透,焖润,除去残根及黑枝,切段,撞去薄膜,晒干。 2.鲜石斛:临用时剪下,搓去膜质叶鞘,洗净,剪段。 3.《雷公炮炙论》:凡使石斛,先去头土了,酒浸一宿,漉出,于日中曝干,却用酥蒸,从巳至酉,徐徐焙干用。 |
性味 | 甘;微寒 |
归经 | 胃;肺;肾经 |
功能主治 | 生津益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胃阴不足;胃痛干呕;肺燥干咳;虚热不退;阴伤目暗;腰膝软弱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鲜品加倍;或入丸、散;或熬膏。鲜石斛清热生津力强,热津伤者宜之;干石斛用于胃虚夹热伤阴者为宜。 |
注意 | 温热病早期阴未伤者、湿温病未化燥者、脾胃虚寒者均禁服。 |
复方 | 石斛散《圣济总录》:养阴明目;夜盲症。石斛夜光丸《原机启微》:视物不清。祛烦养胃汤《医醇鰧义》:中消。清热保津法方《时病论》:温热有汗。 |
各家论述 | 1.《本草通玄》:石斛,甘可悦脾,咸能益肾,故多功于水土二脏。但气性宽缓,无捷奏之功,古人以此代茶,甚清膈上。 2.《本草正》:石斛有二种,力皆微薄,圆细而肉实者,味微而甘淡,其力尤薄。《本草》云圆细者为上,且谓其益精强阴,壮筋补虚,健脚膝,驱冷痹,却惊悸,定心志。但此物性味最薄,焉能滋补如此cao惟是扁大而松、形如钗股者,颇有苦味,用除脾胃之火,去?杂善饥及营中蕴热,其性轻清和缓,有从容分解之妙,故能退火、养阴、除烦、清肺下气,亦止消渴热汗。而诸家谓其厚肠胃、健阳道、暖水脏,岂苦凉之性味所能也?不可不辨。 3.《药品化义》:石斛气味轻清,合肺之性,性凉而清,得肺之宜。肺为娇脏,独此最为相配。主治肺气久虚,咳嗽不止,邪热痱子,肌表虚热。其清理之功,不特于此,盖肺出气,肾纳气,子母相生,使肺气清则真气旺,顺气下行,以生肾水,强阴益精。且上焦之势,能令肺气委曲下行,无苦寒沉下之弊。 4.《本草求真》:石斛,入脾而除虚热,入肾而涩元气。但形瘦无汁,味淡难出,非经久熬,气味莫泄,故止可入平剂以治虚热。补性虽有,亦惟在人谅病轻重施用可耳。 5.《本草思辨录》:石斛,为肾药、为肺药、为肠胃药。《本经》强阴二字,足赅全量。所谓阴者,非寒亦非温,用于温而温者寒,用于寒而寒者温。《别录》逐皮肤邪热痱气,是温者寒也;疗脚膝疼冷痹弱,是寒者温也,要不出《本经》除痹、补虚二端。大凡证之恰合乎斛者,必两收除痹、补虚之益,若专以之除痹,专以之补虚,则当弃短取长,而制剂之有道可矣。 6.徐究仁:石斛功能清胃生津,胃肾虚热者最宜。夫肺胃为温邪必犯之地,热郁灼津,胃液本易被劫。如欲清胃救津,自非用石斛之甘滋轻灵不为功。然有不可徒恃石斛为治者,若温邪延久,伤及下焦,劫灼真阴,则鞠通吴氏有三甲复脉、大小定风珠等法,原为挽救真阴而设,石斛未免嫌其轻浮耳。盖真阴非气液之谓,救真阴者宜浓厚,救气液者宜清淡,苟以浓厚救气液,则转滋转燥,而固邪愈深,以清淡救真阴,则杯水车薪,势必不济。抑有不可滥用石斛者,如湿温尚未化燥,每见口燥欲漱,苔腻皮干,理宜辛淡之法,若误用石斛,则舌苔立转黑燥,湿遏热蒸,渐入昏谵者有之,是又不可不谛审者也。 |
摘录 | 《中华本草》 |
《中药学》:第十七章 补虚药 >> 石斛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兰科植物石斛的茎。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滋阴,养胃,生津。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伤阴,口干燥渴,或病后津亏虚热,以及胃阴不足、舌绛、少津等症。
石斛用于阴虚内热、口干燥渴以及胃阴不足、舌绛少津等症,常与麦冬、沙参、生地等品配伍。鲜者清热生津之功较佳,故凡遇热病肺胃火炽、津液已耗、舌绛干燥或舌苔变黑、口渴思饮者,可用新鲜石斛。
【处方用名】金石斛、金钗石斛(养胃生津)。川石斛、干石斛、细石斛、黄草(主要清胃火、养阴生津,但生津之力稍差,而价较金石斛稍贵)。鲜金石斛、鲜金钗(清热生津之功较佳,价较低廉)。鲜铁皮石斛、鲜石斛(功与鲜金石斛相似,但价较贵)。枫斗、霍斗、霍山石斛(养胃生津之功较佳,但价甚贵,临床应用较少)。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鲜者用量加倍。
【按语】石斛一药,作用较为单纯,主要用于养胃阴,清虚热。它的养胃生津之功较麦冬为佳,但无润肺止咳、清心除烦的作用。
【方剂举例】清热保津法《时病论》:鲜石解、鲜生地、天花粉、麦冬、连翘、参叶。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伤津液,舌苔变黑。
【文献摘录】《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本草衍义》:「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本草正义》:「金石斛则躯干较伟,色泽鲜明,能清虚热,而养育肺胃阴液者,以此为佳。」
《神农本草经》:草 >> 石斛
味甘平。
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兰(《御览》引云,一名禁生,观本,作黑字),生山谷。
《吴普》曰:石斛,神农甘平,扁鹊酸,李氏寒(《御览》)。
《名医》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蓫,生六安水傍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
案《范子计然》云:石斛,出六安。
《雷公炮制药性解》:草部下 >> 石斛
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补虚羸,暖水脏,填精髓,强筋骨,平胃气,逐皮肤邪热,疗脚膝冷痹,久服浓肠胃,定志除惊。去根,酒浸一宿,曝干酥炙用,陆英为使,恶寒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按∶石斛入肾,则专主下部矣。而又入胃者,盖以其味甘能助肾,而不伤于热,平胃而不伤于燥之故也。
雷公云∶凡使先去头上子,用酒浸一宿,漉出晒干,再用酥蒸,从巳至酉,却徐徐焙干。
然后用。
《千金翼方》:草部上品之上 >> 石斛
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浓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 。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
《中药炮制》:第七章 植物类·全草类 >> 石斛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环草石斛、黄草石斛、马鞭石斛的新鲜或干燥茎。
『常用名』黄草石斛、川石斛、木斗、墨斛。
『产地』安徽、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地。
『采收季节』夏秋季采收。
『炮制方法』取干石斛,用清水抢洗,投入筐内加盖湿布,次日取出去蔸,切5分长横片晒干,用手推擦,筛去皮膜。鲜品:先将钵或盆、缸装入细纱。不能用土栽,土栽烂根,后将鲜石斛略剪去须根,大约留根1寸长栽入钵内,上盖白石子或土子,洒入清水,放阴凉处。
『用量』9~15克。
『贮存』干品装箱内加盖。
《本草经集注》:草木上品 >> 石斛
味甘,平,无毒。主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浓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
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KT 。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间。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六安属庐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虚长,不入丸散,惟可为酒渍煮汤用尔。世方最以补虚,治脚膝。(《大观》卷六,《政》一六四页)
《新修本草》:卷第六 >> 石斛
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浓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KT 。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
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姜蚕、雷丸。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间。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六安属庐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虚长,不入丸散,惟可为酒渍煮汤用尔。俗方最以补虚,疗脚膝。
〔谨案〕作干石斛,先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今荆襄及汉中、江左又有二种∶一者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者。亦如麦斛,叶在茎端,其余斛如竹,节间生叶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石斛
石斛其说不一,出卢江六安者色青,长三二寸,如钗股,世谓之金钗石斛,折之有肉而实,咀之有腻涎粘齿,味甘淡,此为最佳。如市中长而黄色及枯槁无味者,皆木斛也。因近日无不误用,故附记于此。味甘平。主伤中,培脾土。除痹,治肉痹。下气,使中气不失守。补五脏虚劳,后天得养,则五脏皆补也。羸瘦,长肌肉。强阴。补脾阴。久服,浓肠胃,肠胃为中脏之府。轻身延年。补益后天之效。
凡五味各有所属,甘味属土,然土实无味也。故洪范论五行之味,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皆即其物言之。惟于土则曰稼穑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可知土本无味也,无味即为淡,淡者五味之所从出,即土之正味也,故味之淡者,皆属土。石斛味甘而实淡,得土味之全,故其功专补脾胃,而又和平不偏也。
《本草衍义》:卷七 >> 石斛
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今人多以木斛浑行,医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经,将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长尺余,但色深黄光泽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本草备要》:草部 >> 石斛
平补肝肾
甘淡入脾,而除虚热,咸平入肾,而涩元气。益精,强阴,暖水脏,平胃气,补虚劳,壮筋骨。
疗风痹脚弱,发热自汗,梦遗滑精,囊涩余沥(雷 曰∶石斛镇髓。昂按∶石斛石生之草,体瘦无汁,味淡难出。置之煎剂,猝难见功,必须熬膏,用之为良)。
光泽如金钗,股短而中实,生石上者良,名金钗石斛。长而虚者名水斛,不堪用。去头、根,酒浸用。恶巴豆。畏僵蚕。细锉水浸,熬膏更良。
《本草蒙筌》:草部上 >> 石斛
味甘,气平。无毒。多产六安,(州名,属南直隶。)亦生两广。(广东、广西。)茎小有节,色黄类金。世人每以金钗石斛为云,盖亦取其象也。其种有二,细认略殊。生溪石上者名石斛,折之似有肉中实;生栎木上者名木斛,折之如麦秆中虚。石斛有效难寻,木斛无功易得。卖家多采易者代充,不可不预防尔。恶凝水石巴豆,畏白僵蚕雷丸。以酒浸蒸,方宜入剂,却惊定志,益精强阴。壮筋骨,补虚羸,健脚膝,驱冷痹。皮外邪热堪逐,胃中虚火能除。浓肠胃轻身,长肌肉下气。
《冯氏锦囊秘录》:草部中 >> 石斛
禀土中冲阳之气,兼感春之和气以主,故其味甘平而无毒。气薄味浓,阳中阴也。
入足阳明、足少阴,亦入手少阴、足太阴,脾、胃、心、肾四经药也。宜择其形长而细,其味不苦而甘,中坚实者良,酒洗晒干用,勿误用木斛,味大苦,饵之损人。
石斛,却惊定志,益精强阴,壮筋骨补虚羸,健脚膝,驱冷痹,皮外邪热,胃中虚火,浓肠胃轻身,长肌肉下气,但气力浅薄,得参 便能凑功,专倚之无捷效也。
主治(痘疹合参) 入胃,清湿热,故理痹症泄泻。入肾强阴,故理精衰骨痛。其安神定惊者,亦清热强阴之力,兼入心也。痘后调理,药中多用,总平胃气之至药。宜形长色黄,而细且坚味甘不苦者为真,择取新者去枝、节,酒洗蒸过用。
《医学入门》:治热门 >> 石斛
石斛甘平平胃气,皮间热痛多生痱,定惊长肉益精神,内绝虚羸脚膝痹。
生石上,树有斗子,故名斛。无毒。平胃中虚热,逐皮间邪热痱痛,除惊定志,长肌肉,倍气力,强阴益精,补肾内绝不足,五脏虚劳羸瘦,除脚膝冷痹软痛。酒洗蒸,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证类本草》:石斛
(石斛_图缺)
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音沸)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浓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 (音逐)。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陶隐居云∶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音窄)
蜢(音猛)髀者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间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六安属庐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虚长,不入丸散,唯可为酒渍、煮汤用尔。俗方最以补虚,疗脚膝。
唐本注云∶作干石斛,先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今荆襄及汉中、江左又有二种∶一者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酒渍服,乃言胜干者。亦如麦斛,叶在茎端,其余斛如竹,节间生叶也。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石斛,君。
益气除热,主治男子腰肢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日华子云∶治虚损劣弱,壮筋骨,暖水脏,轻身益智,平胃气,逐虚邪。
图经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黄色。七月、八月采茎。以桑灰汤沃之,色如金,阴干用。或云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其江南生者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名麦斛。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唯生石上者胜。亦有生栎木上者,名木斛,不堪用。
雷公云∶凡使,先去头土了,用酒浸一宿,漉出于日中曝干,却用酥蒸,从巳至酉,却徐徐焙干用。石斛锁涎,涩丈夫元气。如斯修事,服满一镒,永无骨痛。
衍义曰∶石斛,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今人多以木斛浑行,医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经。将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长尺余,但色深黄光泽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顾松园医镜》:草部 >> 石斛
〔甘平,入脾、胃、心、肾四经。酒拌蒸。形长细坚,味甘不苦者为真,不宜入丸。〕清胃生肌,逐皮肤虚热,〔清胃中之虚热,则胃气平而肌肉生,皮肤虚热,岂有不除。〕补肾益力,疗腰脚软弱,〔入肾壮筋骨之效。〕浓肠止泻。〔益脾胃去湿热之功。〕安神定惊。〔则入心矣。〕勿误用木斛,大苦损人。。
《本草求真》:平泻 >> 石斛
(蔓草)治心热祛肝风
钩藤(专入心肝)。味甘微苦。气平微寒。为手少阴心厥阴肝经要药。缘肝主风。心主火。风火相煽。则风因火而愈炽。火亦因风而益盛。其在小儿。则病必在惊痫螈 。眼翻抽掣。(筋急而缩为螈。筋缓而弛为 。伸缩不已为螈 。俗谓之搐搦是也。)大人则病必见头旋目眩。妇人则病必见赤白带下。故必用此轻平宣泄认为下降。则风静火熄。而惊风热自尔其克除矣。(藤类象筋。故抽掣病由筋生者。必为之用。)此惟小儿风热。初热病未见甚者。用之得宜。若使风火至极。势难骤遏。则此轻平疏泄。效难克奏。又当细审所因。用以重剂以为投服。则药始与病当。而无病重药轻之弊矣。取藤细多钩者良。(钩尤有力。)但久煎则无力。
《本经逢原》:石草部 >> 石斛
甘淡微苦咸平,无毒。酒浸用。种类最多,惟川者味甘淡、色黄、无岐,可无伤胃之虞。古称金钗者为最,以其色黄如金,旁枝如钗,故有是名。近世绝无此种,川者差堪代用。其余杂产、味苦色晦、中虚多岐者,味皆极苦,误用损人。凡入汤药酒浸晒干入丸剂,薄切,米饮浆晒干磨之。
《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
发明 石斛足太阴、少阴脾肾之药。甘可悦脾,故浓肠胃而治伤中。咸能益肾,故益精气而补虚羸,为治胃中虚热之专药;又能坚筋骨,强腰膝,骨痿痹弱,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之。
《本草从新》:水草类 石草类 苔类 >> 石斛
平胃气、除虚热.
甘淡微咸微寒.平胃气.(宗 曰∶治胃中虚热有功、雷 曰∶石斛镇涎.)除虚热.(别录曰∶逐皮肤邪热.)安神定惊.疗风痹脚弱.自汗发热.囊湿余沥.长于清胃除热.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不得混用.光泽如金钗.股短、中实.味甘者良.(温州最上、广西略次、广东最下.)长虚、味苦者.名木斛.服之损人.去头根.酒浸.恶巴豆.畏僵蚕.细锉水浸.熬膏更良.(宜于汤液、不宜入丸.)
《得配本草》:草部(石草类十种) >> 石斛
即金钗石斛
陆英为之使。畏僵蚕、雷丸。恶凝水石、巴豆。
甘、淡、微寒。入足太阴、少阴,兼入足阳明经。清肾中浮火,而摄元气。除胃中虚热,而止烦渴。清中有补,补中有清,但力薄必须合生地奏功。配菟丝,除冷痹。(精气足也。)佐生地,浓肠胃。(湿热去也。虚寒者用之,泄泻不止。)佐以川芎搐鼻,治睫毛倒入。使以生姜煎服,治阴湿余沥。光泽如金钗,股短,中实味甘者佳。盐水拌炒,补肾兼清肾火、清胃火,酒浸亦可,熬膏更好。长而中虚味苦者为木斛,用之损人。
《本草思辨录》:石斛
石斛为肾药、为肺药、为脾药、为肠胃药,诸家论说纷如,而咸未亲切,兼有疏漏。兹节采诸说,补其不足。仍即本经别录之旨,以疏通而证明之。石斛借水石而生,若石挹水以溉斛,斛因石以吸水。石属金,内应乎肺,气平亦入肺,水则内应乎肾,其为引肾阴以供肺,肺得之而通调下降无惑矣。斛之生不资纤土,而味甘淡则得中土之正,色黄又主五金之贵,合乎胃为戊土而属阳明燥金,与肺皆职司下行,故其为用,每以肺胃相连而着。惟既禀土德,何能于脾无与,肺胃与大肠皆一气直下,又何能于大肠无与。此石斛入肾入肺入胃而兼入脾入大肠之所以然也。石斛得金水之专精,本经强阴二字,足赅全量。所谓阴者,非寒亦非温,用于温而温者寒,用于寒而寒者温。别录逐皮肤邪热痱气,是温者寒也。疗脚膝疼冷痹弱,是寒者温也。要不出本经除痹补虚两端。痹何以除,运清虚之气,而使肾阴上济,肺阴下输也。虚何以补,布粘腻之汁,而使撼者遂定,豁者遂弥也。是故肺胃得之则下气平气,脾得之则长肌肉,肠得之则浓肠,肾得之则益精,大凡证之恰合夫斛者,必两收除痹补虚之益。若专以之除痹,专以之补虚,则当弃短取长,而制剂之有道可矣。
寇宗 曰∶治胃中虚热有功。雷 曰∶涩丈夫元气。玩此二说,则知有实热与当利小便者,皆不得用。粗工以内伤外感,悉可倚仗,摇笔辄至。不知施于内伤而误,其失只在寡效;施
《本草崇原》:石斛
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石斛始出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荆襄、汉中、庐州、台州、温州诸处皆有。一种形如金钗,谓之钗石斛,为俗所尚,不若川地产者,其形修洁,茎长一二尺,气味清疏,黄白而实,入药最良。其外更有木斛,长而中虚,不若川石斛之中实也。又有麦斛,形如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其性微冷。又有竹叶斛,形如竹,节间生叶。又有雀髀斛,茎大如雀之髀,叶在茎头,性皆苦寒,不堪用之。石斛丛生石上,其根纠结,茎叶生皆青翠。干则黄白而软,折之悬挂屋下,时灌以水,经年不死,俗呼为千年润。)
(愚按∶今之石斛,其味皆苦,无有甘者,须知《本经》诸味,皆新出土时味也,干则稍变石斛生于石上,得水长生,是禀水石之专精而补肾。味甘色黄,不假土力,是夺中土之气化而补脾。斛乃量名,主出主入,治伤中者,营运其中土也。除痹者,除皮脉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证也。夫治伤中则下气,言中气调和,则邪气自下矣。除痹则补五脏虚劳羸瘦,言邪气散除,则正气强盛矣,脾为阴中之至阴,故曰强阴。肾主藏精,故曰益精。久服则土气营运,水精四布,故浓肠胃。
《本经》上品,多主除痹,不曰风寒湿,而但曰痹者,乃五脏外合之痹也。盖皮者,肺之合。脉者,心之合。肉者,脾之合。筋者,肝之合。骨者,肾之合。故除痹即所以治五脏之虚劳羸瘦,是攻邪之中而有补益之妙用。治伤中即所以下气,是补益之中而有攻邪之神理云。
《本草便读》:石草类 >> 石斛
石斛(图缺)
除阳明之虚热.味甘咸以微寒.悦胃浓肠.肺肾并清阴受益.金钗干霍.方宜所产力难齐.鲜者治病除邪.每相宜于时证.川者气轻味薄.究功用之平常.(石斛味甘咸.微寒.入肺胃肾三经.清虚热.以其甘多寒少.故能悦胃浓肠.入阳明之力为多.然毕竟气轻味薄之品.非可以御病也.)
《本草经解》:石斛
气平.味甘.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酒浸晒)
石斛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甘平为金土之气味.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经.气降味和.阴也.阴者中之守也.阴虚则伤中.甘平益阴.故主伤中.痹者闭也.血枯而涩.则麻木而痹.甘平益血.故又除痹.肺主气.肺热则气上.气平清肺.所以下气.五脏藏阴者也.阴虚则五藏俱虚.而不胜作劳.劳则愈伤其真气矣.五脏之阴.脾为之原.脾主肌肉.故五藏虚劳.则肌肉消瘦也.甘平益阴.所以主虚劳而生肌肉也.阴者宗筋也.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石斛味甘益脾胃.所以强阴.精者阴气之英华也.甘平滋阴.所以益精.肠者手阳明大肠也.胃者足阳明胃也.手足阳明属燥金.燥则肠胃薄矣.久服甘平清润.则阳明不燥.而肠胃浓矣.
【制方】
石斛同麦冬、五味、人参、白芍、甘草、杞子、牛膝、杜仲.理伤中.补虚劳.强阴益精.同麦冬、白茯、陈皮、甘草.治胃热四肢软弱.专一味.夏月代茶.健足力.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上品之上 >> 石斛
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浓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
药性论》云∶君。益气除热,主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日华子云∶暖水脏,轻身,益智,平胃气,逐虚邪,治虚损劣弱,壮筋骨。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名医别录》:卷第一 >> 石斛
无毒.主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定志,除惊.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 .生六安水傍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本经》原文∶石斛,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浓肠胃,轻身延年.
《本草择要纲目》:石斛
【气味】
甘平无毒.短而中实如金钗者良.阴中之阳.降也.乃足太阴脾足少阴右肾之药.
【主治】
强阴益精.浓肠胃.男子腰脚软弱.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胃中虚热.清肺补脾.尤有殊功.
《本草害利》:凉胃 >> 石斛
〔害〕长于清胃除热,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不得混用。长、虚、味大苦者,名木斛,服之损胃。
〔利〕甘淡微寒,清胃除虚热,补肾涩元气,疗脚膝。
川石斛,少逊鲜石斛,性加寒,尤退虚热,虚证宜干,实证宜鲜。
〔修治〕蜀中者为胜。七、八月采茎阴干,以桑皮沃之。色金、形如蚱蜢髀者佳。金石斛,凡使去根头用,酒浸一宿曝干,以酥拌蒸之五时,徐徐焙干用,入补药乃效。或熬膏用。
《本草乘雅半偈》:石斛
(本经上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
【核】曰∶出六安山谷,及荆襄、汉中、江左、庐州、台州、温州诸处,近以温、台者为贵。谓其形似金钗,然气味腐浊,不若川地者,形颇修洁,气味清疏,母取美观,舍清用浊也。丛生水旁石上,根纠结甚繁,干则白软,茎叶生皆青脆,干则黄韧。五月生苗,似竹节,间出碎小叶。七月开淡红色花,十月结实。节旁自生根须,折之悬挂屋下,时灌以水,经年不死,俗呼为千年润,此即蜀中所产,入药最良。一种麦斛,形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多寒。一种雀髀斛,茎大如雀髀,叶在茎头。一种草斛,若小草,长三四寸,柔且韧,折之如肉而实。一种木斛,中虚如木,长尺余,色深黄而光泽。修治,去根头,酒浸一宿,曝干,酥拌蒸之,从巳至酉,徐徐焙干。唯入汤膏,不入丸散,以质绵韧,不作末故也。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蚕。
先人博议云∶石止而不动,斛受而量满。黄色甘味平气,具土德化,有杜而不出,受而不施,成而不生,及遂事之义,故有杜兰、禁生、石 之名。盖五中之伤,外出形骸之痹,内以伏匿之气,故外消肌肉,而内乏阴精,此能去内外之因,而致内外之益,则五中不伤,是为之补。久之则中藏既盛,外府自浓矣。
【 】曰∶不藉水土,缘石而生。一名禁生,虽禁犹生也。一名杜兰,此以形举,亦处杜塞之境,犹若光风泛兰也。顾山之有石,若人之有骨,盘结之状,亦若筋膜之聚络骨节也。
斛,量名,象其能入能出也。故石斛功力,宛如胃府,运化精微,散精于肾,淫气于骨,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膜,以及从脾淫肌肉,从心淫血脉,从肺淫皮毛,何莫非水谷之源,次第敷布于神藏,次第满溢于形藏者。设痹塞则中伤,致令胃失所司,不能下精与气,遂成神藏之虚劳,形藏之羸瘦耳。久服则量而满,故肠胃浓。满而溢,故虚劳补,羸瘦充。设非强益谷精,安能逐除痹塞,以续伤中乎。禁生、杜兰,深可味也。
《滇南本草》:石斛
石斛(图缺),味甘、淡,性平。升也,阴中之阳也。平胃气,能壮元阳,升托,发散伤寒。
(补注)伤寒阳症,传入阴经,半表半里,或表症陷入于里,有升托发汗解表之功。退虚劳发热;截寒热往来,形如疟症;治湿气伤经,故筋骨疼痛;升托,散湿气把住腰膝疼痛,不得屈伸,祛湿散寒,止疼痛。
石斛汤∶昔有一女子,因身染风感寒,平素阴血虚弱,寒邪伏于三阴经,形如劳症。用石斛汤退劳热,反作头疼发热,烦渴饮水,身热如火烙,服后剂,身出酸汗,汗后身凉,又用滋阴降火汤痊愈。
又石斛汤治虚劳发热,午前乍寒怕冷,午后发热烦渴,头疼体困,饮食无味,自汗盗汗,耳内蝉鸣,头晕心慌,手足酸麻之症,用∶石斛(二钱) 黄柏(五分炒焦) 地骨皮(钱半炙)鳖甲(二钱) 秦艽(一钱) 生地(一钱八分) 薄荷(三分) 点童便煎服。
(补注)石斛汤治劳热发烧,病反倒重,后二日或三日退热者病好治,服药身凉者轻,服此方身反热者死。
──丛本卷下
《本草图经》:石斛
石斛(图缺),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黄色。
七月、八月采茎。以桑灰汤沃之,色如金,阴干用。或云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
其江南生者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名麦斛;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惟生石上者胜。亦有生栎木上者,名木斛,不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