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
《中国药典》山柰
图片 | |
拼音 | Shān Nài |
别名 | 三藾、沙姜、山辣 |
来源 | 本品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块状,单生或丛生,淡绿色,芳香;根从根状茎上生出,粗壮,多数。叶通常2枚,相对而生,几乎无柄,平卧地上,水平开展,质薄,圆形或宽卵形。8~9月开花,穗状花从两叶间生出,有花4~12朵,白色,晨开午调,芳香,花管筒细长。果实为朔果。 |
性状 | 本品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0.3~0.5cm。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
鉴别 | (1)本品粉末类黄白色。淀粉粒众多,主为单粒,圆形、椭圆形或类三角形,多数扁平,直径5~30μm,脐点、层纹均不明显。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130μm,壁较薄,胞腔内含浅黄绿色或浅紫红色油滴。螺纹导管直径18~37μm。色素块不规则形,黄色或黄棕色。
(2)取本品粉末0.25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 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8: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含量测定 |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 乙法)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5%(ml/g)。 |
性味 | 辛,温。 |
归经 | 归胃经。 |
功能主治 | 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隔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
用法用量 | 6~9g。 |
贮藏 | 置阴凉干燥处。 |
摘录 | 《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山柰
拼音 | Shān Nài |
别名 | 三奈子(《海上方》),三赖(《品汇精要》),三柰、山辣(《纲目》),三藾(《南越笔记》),沙姜(《岭南采药录》)。 |
出处 | 《纲目》 |
来源 | 为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茎。12月至次年3月间,地上茎枯萎时,挖取二年生的根茎,洗去泥土,横切成片。用硫黄烟熏1天后,铺在竹席上晒干。切忌火烘,否则变成黑色,缺乏香气。 |
原形态 | 多年生宿根草本。块状根茎,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根粗壮。无地上茎。叶2枚,几无柄,平卧地面上;圆形或阔卵形,长8~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钝形.基部阔楔形或圆形,质薄,绿色,有时叶缘及尖端有紫色渲染;叶脉10~12条;叶柄下延成鞘,长1~5厘米。穗状花序自叶鞘中出生,具花4~12朵,芳香;苞片披针形,绿色,长约2.5厘米,花萼与苞片等长;花冠管细长,长2.5~3厘米;花冠裂片狭披针形,白色.长1.2~1.5厘米;唇瓣阔大,径约2.5厘米,中部深裂,2裂瓣顶端各微凹白色,喉部紫红色;侧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状,倒卵形,白色,长约1.2厘米;药隔宽,顶部与方形冠筒连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具二细长棒状附属物,柱头盘状,具缘毛。果实为蒴果。花期8~9月。 |
生境分部 | 栽培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主产广西。云南、广东、台湾亦产。 |
性状 | 干燥根茎为圆形或近圆形的厚片,直径1.5~2厘米,厚2~6毫米。外皮红棕色,皱缩,有时可见根痕、鳞叶残痕及环纹.断面灰白色,富于粉质,光滑而细腻,略凸起,而外皮皱缩,习称"缩皮凸肉"。质脆,易折断。气芳香,略同樟脑;味辛辣(但与姜味不同)。以色白、粉性足、饱满、气浓厚而辣味强者为佳。 |
炮制 | 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
性味 | 辛,温.
①《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辛甘,性温,无毒。" |
归经 | 入胃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阳明、大阴、厥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
功能主治 | 温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损伤,牙痛。用于胸隔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①《品汇精要》:"辟秽气;为末擦牙,祛风止痛及牙宣口臭。" ②《纲目》:"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 ③《本草汇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诸证。" ④《岭南采药录》:"治跌打伤,又能消肿。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灵仙等分,水煎服。"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吹鼻。 |
注意 | 阴虚血亏,胃有郁火者忌服。 |
贮藏 | 置阴凉干燥处。 |
复方 | ①治心腹冷痛:山柰、丁香、当归、甘草等分。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濒湖集简方》)
②治一切牙痛:山柰子二钱(用面裹煨热),麝香半钱。为细末,每用三字,口噙温水,随牙痛处一边鼻内搐之,漱水吐去,便可。(《海上方》麝香一字散) ③治风虫牙痛:肥皂一个,去穰,内入三赖、甘松各三分,花椒、盐不拘多少,以塞肥皂满为度,用面包,炼红,取研为末,每日擦牙。(《摄生众妙方》)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山柰
拼音 | Shān Nài |
英文名 | Galanga Resurrectionlily Rhizome, Rhizome of Galanga Resurrectionlily |
别名 | 三奈子、三赖、三柰、山辣、三藾、沙姜 |
出处 | 出自《本草纲目》:山柰俗讹为三柰,又讹为三赖,皆土音也。或云本名三辣,南人舌音呼山为三,呼辣如赖,故致谬误,其说甚通。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暴干,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所谓廉姜,恐其类也。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empferia galanga L. 采收和储藏:山柰于12月至翌年3月收获,挖取二年生根茎,洗去泥沙,剪去须根,切成1cm厚的薄片,用硫黄熏1d后,铺在竹度上晒干。切忌火炕,否则易变成黑色,减弱香气。 |
原形态 | 山柰,多年生宿根草本。块状根茎,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根粗壮。无地上茎。叶2枚,几无柄,平卧地面上;圆形或阔卵形,长8-15cm,宽5-12cm,先端急尖或近钝形,基部阔楔形或圆形,质薄,绿色,有时叶缘及尖端有紫色渲染;叶脉10-12条;叶柄下延成鞘,长1-5cm。穗状花序自叶鞘中出生,具花4-12朵,芳香;苞片披针形,绿色,长约2.5cm,花萼与苞片等长;花冠管细长,长2.5-3cm;花冠裂片狭披针形,白色,长1.2-1.5cm;唇瓣阔大,径约2.5cm,中部深裂,2裂瓣顶端备微凹白色,喉部紫红色;侧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状,倒卵形,白色,长约1.2cm;药隔宽,顶部与方形冠筒连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具二细长棒状附属物,柱头盘状,具绿毛。果实为蒴果。花期8-9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现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
栽培 | 生物学特性,喜高温湿润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较耐旱,不耐寒,7、8朋气温在30-36℃时生长旺盛。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富含有机质疏松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种子和根茎繁殖。种子繁殖:春季3月中下旬播种,条播或点播行距10-15cm,株距5-6cm,每1hm2用种量22.5-3.kg。根茎繁殖:在收获时先留皮色鲜艳光这个子饱满而分芽多的根茎,贮于沙中越冬,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折取一年生的根芽,用草木灰涂好伤口,随折随种,按20cm×20cm的行株距开穴,每穴种3段根茎,每1hm2用种量900-1050kg。 田间管理,幼苗期中耕宜浅,并结合培土,封行后每隔2个月中耕除草1次。追肥分别于5、7、8朋施堆肥或厩肥。遇雨季要及时排除积水。 |
性状 | 性状鉴别,根茎横切片圆开或近圆形,直径1-2cm,厚2-5mm,有时2-3个相连。外皮皱缩,浅褐色或黄褐色,有的有根痕及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富粉性,常略凸起,习称“缩皮凸肉”。质坚脆,易折断,气芳香,味辛辣。 以色白、粉性足、气香浓、味辛辣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类白色。①淀粉粒单位类圆形、椭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5-30μm,脐点,层纹不明显,偶见复粒。②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130μm,含浅黄绿色或浅紫红色油滴。③螺纹导管直径20-30μm,偶见梯形导管。④色素块黄色或黄棕色。 |
化学成分 | 根茎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是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ethyl-p-methoxycinnamate),顺式及反式桂皮酸乙酯(ethyl cinnamate),顺式及反式桂皮酸乙酯(ethyl cinnamate),龙脑(borneol),樟烯(camphene),3-蒈烯(Δ3-carene),对-甲氧基苏合香烯(p-methoxystyrene),还含α-侧柏烯(α-thujene),α-及β-蒎烯(pinene),苯甲醛(benzaldehyde),香桧烯(sabinene),α及β-水芹烯(phellandrene),对-聚伞花素(ρ-cymene),柠檬烯(limonene),1,8-桉叶素(1,8-cineole) ,4-松油醇(terpin-4-ol),α-松油醇(α-terpineol),优葛缕酮(eucarvone),茴香醛(anisaldehyde),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百里香酚(thymol),α-松油醇乙酸酯(α-terpinyl acetate),β-榄香烯(β-elemene),δ-芹子烯(δ-selinene),十五烷(pentadecane),γ-荜茄烯(γ-cadinene),十六烷(hexadecane),十七烷(heptadecane),3-(4-甲氧基苯基)-2-甲基-2-丙烯酸[3-(4-methyoxyphenyl)-2-methyl-2-acrylic acid],5-苯基噻唑(5-phenylthiazole),3-亚甲基-6-异丙基环忆烯[3-methylene-6-(1-methylethyl)-cyclohexene],β-松油醇,异龙脑(isoborneol),2,5,6-三甲癸烷(2,5,6-trimethyldecane),2,4,6-三甲基辛烷(2,4,6-trimethyloctane),1a,2,3,4,4a,5,6,7b-八氢化-1,1,4,7-本甲基-1H-环丙[e]奥[1a,2,3,4,4a,5,6,7b-octahydro-1,1,4,7-tetramethyl-1H-cycloprop[e]azulene],9,12-十八碳二烯醛(9,12-octadecadienal)。又含黄酮类成分: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素(kaempferide)。还含维生素P。 |
药理作用 | 1.抗癌作用 1985年KosugeT,等报道以山柰根茎中分得的反式-对甲氧基桂皮酸酯是一种细胞毒素成分,对人宫颈癌传代细胞(Helacells)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对肠道平滑肌的作用 根茎煎剂0.25-0.75%浓度对豚鼠离体肠管呈兴奋作用。而浓度增至1-1.25%则出现抑制作用;其挥发油的饱和水溶液与煎剂的作用类似。 3.抑菌作用 根煎剂在试管内对许蓝氏毛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10种常见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其它作用 山柰酚对动物有消炎作用及维生素P活性。其效力与槲皮甙相似,而较山柰甙为差。 |
鉴别 | (1)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10ml,浸泡30min,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去乙醚,残渣加5%香草醛硫酸溶液1-2滴,显紫红色。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0min,放冷,滤过。取滤液1ml,加3%碳酸钠溶液1ml,加热3min,放冷后,加重氮苯磺酸试液1-2滴,显红色。 (3)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25g,加甲醇5ml,超声提取10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正忆烷-醋酸乙酯 (18:1)为展开剂,开展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角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曲》1995年版规定:本品挥发油不得少于4.5%(ml/g)。 |
炮制 | 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
性味 | 味辛;性温 |
归经 | 胃、脾经 |
功能主治 | 温中除湿;行气消食;止痛。主脘腹冷痛;寒湿吐泻;霍乱;胸腹胀满,饮食不消,牙痛;风湿痹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9;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研末调敷,或搐鼻。 |
注意 | 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
各家论述 | 1.《本草正义》:山柰,李氏《纲目》称其辛温,谓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盖味辛温而气芳香,辟寒行气,因亦与砂仁、蔻仁诸物相近,故治疗亦约略似之。又谓治风虫牙痛,则亦专行阳明,可作引经药,用与甘松同,必非辛温之物,可以独治阳明风火。2.《品汇精要》:辟秽气;为末擦牙,祛风止痛及牙宣口臭。3.《纲目》: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4.《本草汇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诸证。5.《岭南采药录》:冶跌打伤,又能消肿。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灵仙等分,水煎服。 |
摘录 | 《中华本草》 |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柰
拼音 | Shān Nài |
别名 | 山柰、三藾、沙姜、山辣。 |
来源 | 为姜科山柰属植物山柰Kaempferialan-ga L.的根状茎。于11月苗苦时挖出根状茎,洗去泥沙,剪去须根,切片放柜内用硫磺熏一天,晒干。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块状,单生或丛生,淡绿色,芳香;根从根状茎上生出,粗壮,多数。叶通常2枚,相对而生,几乎无柄,平卧地上,水平开展,质薄,圆形或宽卵形,长7~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钝形,基部圆形或心形,下延成鞘,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有时叶缘及先端染有紫色,8~9月开花,穗状花序从两叶间生出,有花4~12朵;花白色,晨开午调,芳香,花管筒细长;每花有披针形苞片1片,长约2.5厘米,绿色。果实为蒴果。 |
生境分部 | 生于热带地区,性耐脊薄干旱土壤。我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野生或栽培。 |
栽培 | 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喜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疏松、富含腐植质的砂质壤土为好。根状茎繁殖,春分倒清明间整地作成高畦,按7×7寸的行株距挖穴,把上年的根状茎分开,载入穴中,覆土寸左右,每亩用量120~140斤。生长期及时除草,雨天注意排水。 |
化学成分 | 根状茎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龙脑(borneol)、桉油精(cineole,C[XB]10[/XB]H[XB]18[/XB]O)、莰烯(ca-mphene,C[XB]10[/XB]H[XB]16[/XB])、对甲氧基桂皮酸和桂皮酸。此外,尚含黄酮类、香豆精类及淀粉等。 |
药理作用 | 抑菌试验;本品煎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仰制作用。 |
性味 | 辛,温。 |
功能主治 | 温中化湿,行气止痛。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寒疼痛,牙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用量1~3钱。 |
复方 | 感冒食滞,胸腹胀满,腹痛泄泻;山柰5钱,山苍子根2钱,南五味子根3钱,乌药1.5钱,陈茶叶1钱。研末,每次5钱,开水泡或煎数沸后取汁服。 |
备注 | 云南产的山柰不止一种,其同属植物有作香料服食而中毒者 ,值得注意!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本草求真》:温散 >> 山柰
(芳草)暖胃辟恶
山柰(专入胃。)气味芳香。功能暖胃辟恶。凡因邪气而见心腹冷痛。寒湿霍乱。暨风虫牙痛。用此治无不效。(仁存方用山柰为末。铺纸上。卷作筒。烧灯吹灭。乘热和药吹入鼻内。痛即止。摄生方用肥皂一个去穣。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食盐不拘多少。填满面包。红取研。日用擦牙漱去。)以其气味芬芳。得此则能温胃辟恶耳。(水云录治妇人头屑。用山柰甘松香零陵香一钱。樟脑二分。滑石半两。为末。夜擦。旦篦去。)若使诸症概非湿秽。不得妄用。出广东。根叶与生姜同。合诸香药用。
《得配本草》:草部(芳草类三十一种) >> 山柰
一名山辣,一名三柰。
辛,温。入足太阴经。暖中辟恶,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配丁香、当归、甘草,治心腹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