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年蒿
《中药大辞典》山道年蒿
拼音 | Shān Dào Nián Hāo |
别名 | 蛔蒿(《中国药植图鉴》)。 |
出处 | 《中国药植图鉴》 |
来源 | 为菊科植物山道年蒿的花序和叶。一般在8~9月花蕾含苞欲放时采收,以外观由绿色变为黄绿色、顶端由尖而长变为圆而钝、手握一把已不发粘、手松则"刷"的散开时最为适宜。如花蕾成热时间先后参差不齐,应分批采收。采得的花蕾,需立即利用火炕、烤烟房、干燥室等烘干,或摊开放通风处迅速阴干,不可日晒或堆放。 |
原形态 | 多年生亚灌木,高达70厘米。根粗大而略扭曲。茎基部木质,有8~30分枝。叶互生,小形,2回羽状深裂;小叶片窄线形,先端钝圆,被茸毛,呈灰绿色。头状花序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4毫米,集成复总状花序;总苞覆瓦状排列,外列苞片钝三角形,较厚,渐次向内则呈卵形或椭圆形,且渐薄;苞片中央部分黄绿色至棕绿色,有棱线,边缘带白色。花序有小花3~6个,全为管状花,长约1.5毫米,花冠5裂;雄蕊5,花药联合;雌蕊1,子房长圆形。瘦果小,无冠毛。花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 |
生境分部 | 生于砂质土壤。我国有栽培。 |
功能主治 | 《中国药植图鉴》:"为驱肠虫剂。对蛔虫有特效,对蛲虫效较次。" |
用法用量 | 现多制为驱蛔糖浆、驱蛔片等成药,可按照规定剂量服用。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山道年蒿
拼音 | Shān Dào Nián Hāo |
英文名 | Santonica Wormseed |
别名 | 驱蛔蒿 |
出处 | 出自《中国药植图鉴》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蛔蒿的花蕾。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riphidum cinum (Berg et Poljak.) Pol-jak.[Artemisia cina Berg]. 采收和储藏:一般在8-9月花蕾含苞欲放时采收,以外观由绿色变为黄绿色、顶端由尖而长变为圆而钝、手握一把已不发粘、手松则刷的散开时最为适宜。如花蕾成熟时间先后参差不齐,应分批采收。采得的花蕾,需立即利用火炕、烤烟房、干燥室等烘干,或摊开放通风处迅速阴干,不可日晒或堆放。 |
原形态 | 蛔蒿 多年生草本。主根细或略粗,木千周,垂直;根状茎短,具多年生木质菪养枝,营养枝灰褐色,初时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脱落无毛。茎数枚或多枚,细、直立或下部稍弯曲,高20-40(-70)cm,具纵棱,下半部褐色,有光泽,上半部灰绿色;中部或下部开始分枝,枝细,斜向上;茎、枝初时被灰白色;中部或下部开始分枝,枝细,斜向上;茎、枝初时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光滑。叶互生,小形,羽关深裂;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叶柄长2-4cm,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长3-6cm,宽1.5-4.5cm,二(至三)回羽状分裂,每侧有裂片3-4枚,小裂片狭线状披针形,长2-5mm,具短尖头,有时基部小裂片再分裂出1-2枚小裂片;中部叶卵形,-(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有羽状全裂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分裂或不分裂,狭线形。头状花序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无梗,直径2mm,在小枝上排列成密集的穗状,并在茎上组成狭窄而紧密的圆锥花序;总苞片4-5层,外层总苞片小,卵形,背面绿色,近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无毛,边宽膜质或近半膜质;两性花3-5朵,花冠管状,黄色,檐部红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线状披针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稍叉开,具疣点及睫毛。瘦果,小、卵形,稍扁,无冠毛。花果期8-10月。 |
生境分部 | 生于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砂质土或质灰壤土。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和新疆有引种栽培。 |
栽培 | 1.生物学特性 山道年蒿的抗寒力较强,在浓阳地区基部覆土可以安全越冬。对土壤要求不严,以中性或微碱笥的砂质壤土为宜。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主要用种子繁殖,分直播和育苗两种。直播可采用冬播和春播。冬播在北方于10月未封冻前播种;春播在刚化冻时播行距48-60cm,覆土1cm,每1hm2播种量450-540g。育苗可于冬末或早春2-3月播种,播种前先浇1次透水,待水渗下后,可立即开沟条播,行距17-20cm,覆细土1cm,以后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待苗高6-10cm时即可移栽。移栽一般在清明前后进行,按行距60cm、株距50cm定植。 田间管理 直播的在苗高7-10cm时,按株距33cm,留苗1-3株,并及时除草松土,苗松土,苗高30cm左右时,每1hm2可施过磷酸钙150kg,硫酸铵150kg,沟施,注意勿撒在苗上,以免烧苗。苗期及孕蕾期要注意浇水。进入雨季后需注意排水,以防烂根。 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烂根病。须选干旱地区种植,并注意排水。虫害有红蜘蛛及坚固耐用蒿夜蛾。可用化学药剂防治。 |
化学成分 | 本品全草含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槲皮素(quercetin),芸香甙(rutin),咖啡酸(caffeic acid)。花含α-山道年(α-santonin)1%-3.5%,苦艾素(artemisin )及挥发油1%-3%[油中主要为1,8-桉叶素(1,8-cineole)]等。叶中也含少量的α-山道年。本品中还分离到β-山道年(β-cintonin),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甙(transilin),及其他的甙元。 |
药理作用 | 山道年能兴奋蛔虫神经节,使其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因而不能附着于肠粘膜,而被泻药排出,排出的虫体都是活动的。 |
毒性 | 山道年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250-400mg/kg。 |
性味 | 味苦;辛;性平 |
功能主治 | 驱虫。主蛔虫病;晓早病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9g;或制成片剂及糖浆。 |
各家论述 | 《中国药植图鉴》:为驱肠虫剂。对蛔虫有特效,对蛲虫效较次。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