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人中黄
拼音 | Rén Zhōnɡ Huánɡ |
来源 | 本品为甘草的加工品。 |
炮制 | 取两端有节的嫩竹筒,在其一端钻孔,将甘草粉从孔内装入,压紧,以融化的松香将孔封固。冬月浸粪坑中四十余天,取出,用水漂清,悬临风处,阴干,破竹筒取甘草,晒干备用。 |
性味 | 甘、咸,寒。 |
归经 | 入胃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用于热病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暗,或高热发狂,以及咽喉肿痛、丹毒等症。 |
用法用量 | 一钱至三钱,包煎。 |
备注 | (1)本品以甘草为主,经加工制成,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对于上述各种实火热毒的病症,可配合清热解毒药物如石膏、黄连、连翘、玄参等同用。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人中黄
拼音 | Rén Zhōnɡ Huánɡ |
别名 | 甘草黄(《医林纂要》),甘中黄(《现代实用中药》)。 |
出处 | 《日华子本草》 |
来源 | 为甘草末置竹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溃后的制成品。 |
制法 | 用甘草磨成粗粉,装入一端有节的竹筒内,另一端用布塞紧,松香封口,将竹筒刮去篾青,浸入清水粪坑中2~3月。一般多于冬季浸入,至翌春取出,用清水漂2~3星期,每天换水1次,至无臭为度。阴干后,劈破竹筒,取出甘草,晒干即成。 |
性状 | 完整者呈圆柱形,外表及断面均呈暗黄色,稍粗糙,可见到甘草的纤维,纵横交织,相互凝聚,有时外表尚附有灰黄色的竹衣残片。质紧密略坚硬,表面易于剥落,有特殊气味。以干燥、不霉者为佳。 |
性味 | 甘,寒。
①《本草汇言》:"味苦微甘,气大寒,无毒。" ②《本经逢原》:"甘咸,寒,无毒。" ③《本草求真》:"味甘,性寒。" |
归经 | 入心、胃经。
①《本草备要》:"入胃。" ②《玉揪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凉血,解毒。治伤寒热病,大热烦渴,热毒斑疹,丹毒,疮疡。
①《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疾。" ②《本草蒙筌》:"治疫毒。" ③《本草经疏》:"解胃家热毒。" ④《本草备要》:"泻热,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天行热狂,痘疮血热,黑陷不起。" ⑤《本经逢原》:"解天行狂热,温毒发斑。"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布包),2~3钱,或入丸、散。 |
注意 | 《本草经疏》:"伤寒温疫非阳明实热者不宜用;痘疮非火热郁滞因而紫黑干陷倒靥者不宜用。" |
复方 | ①辟瘟:人中黄不拘多少,饭为丸,绿豆大,下十五丸。(《松峰说疫》人中黄丸)
②治大热发渴:人中黄兑白糖开水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瘟疫热盛:人中黄,黄连、石膏煎服。(《四川中药志》) ④治呕血吐痰,心烦骨蒸者:人中黄为末,每服三钱,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之。(《丹溪心法》) ⑤治丹毒:人中黄二钱,金银花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生山栀二钱。水煎,一日三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⑥治河豚、菌毒及一切恶疮:人中黄、酒大黄,末,等分。无灰酒服,须臾泻利,毒即随出,虽大渴,不可饮水。(《本经逢原》)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人中黄
拼音 | Rén Zhōnɡ Huánɡ |
英文名 | Licorice products |
别名 | 甘草黄、甘中黄 |
出处 | 出自《日华子本草》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甘草末置竹币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渍一定时间后的制成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
性状 | 性状鉴别,本品完整者呈圆柱形,外表及断面均呈暗黄色,较粗糙,可见甘草纤维纵横交错聚集,质紧密略坚硬,表面易剥落。有特殊气味。 |
炮制 |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饮片性状:呈不规则的小块状,完整者呈圆柱形的段。外表面暗黄色,显粗糙而紧密,有的有灰黄色笔衣膜残留,易剥落。断面可见到甘草纤维,纵横交织,相互凝聚。质紧密略坚硬硬。具特殊气味。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外,防霉。 |
性味 | 味甘;咸;性寒 |
归经 | 心;胃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主天行热病;温病发斑;大热烦渴;痘疮血热;丹毒;疮疡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布包)6-10g;或入丸、散。 |
注意 | 非实热性热病者禁用。 |
复方 | 1.辟瘟:人中黄不拘多少,饭为丸,绿豆大,下十五丸。(《松峰说疫》人中黄丸)2.治大热发渴:人中黄兑白糖开水服。(《四川中药志》)3.治瘟疫热盛:人中黄。黄连。石膏煎服。(《四川中药志》)4.治呕血吐痰,心烦骨蒸者:人中黄为末,每服三钱,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之。(《丹溪心法》)5.治丹毒:人中黄二钱,金银花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生山栀二钱。水煎,一日三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6.治河豚、菌毒及一切恶疮:人中黄、酒大黄,末,等分。无灰酒服,须臾泻利,毒即随出,虽大渴,不可饮水。(《本经逢原》) |
各家论述 | 1.《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疾。2.《本草蒙筌》:治疫毒。3.《本草经疏》:解胃家热毒。4.《本草备要》:泻热,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天行热狂,痘疮血热,黑陷不起。5.《本经逢原》:解天行狂热,温毒发斑。6.《本草求真》:人中黄。书载功专入胃解毒,以其味甘故也。其解五脏实热,以其气寒故也。 |
摘录 | 《中华本草》 |
《中药学》:第二章 清热药 >> 人中黄
【药用】本品为甘草的加工品。取两端有节的嫩竹筒,在其一端钻孔,将甘草粉从孔内装入,压紧,以融化的松香将孔封固。冬月浸粪坑中四十余天,取出,用水漂清,悬临风处,阴干,破竹筒取甘草,晒干备用。
【性味与归经】甘、咸,寒。入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暗,或高热发狂,以及咽喉肿痛、丹毒等症。
本品以甘草为主,经加工制成,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对于上述各种实火热毒的病症,可配合清热解毒药物如石膏、黄连、连翘、玄参等同用。
【处方用名】人中黄、甘中黄(漂清,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包煎。
【方剂举例】人中黄丸《张氏医通》:人中黄、苍朮、桔梗、滑石、大黄、人参、黄芩、黄连、防风、香附。治温疫诸热毒。
《本草纲目》:人部 >> 人中黄
「释名」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两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粪缸中,立春时取出,悬当风处阴干,破竹取甘草末,晒干。
「主治」
1、热病发狂。用人中内放罐中,泥封固,煅半日,去火毒后研为末,水送服三钱,病未退,可再服。
2、呕血吐痰,心烦骨蒸。用人中黄为末。每取三钱,加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下。
《本草备要》:人部 >> 人中黄
泻热
甘寒入胃。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天行热狂,痘疮血热,黑陷不起。纳甘草末于竹筒中,紧塞其孔,冬月浸粪缸中。至春取出洗,悬风处阴干,取甘草用(亦有用皂荚末者,竹须削去青皮)。一云即粪缸多年黄 , 存性用。
《本草求真》:解毒 >> 人中黄
(人)泻肠胃实热
人中黄(专入肠胃)。是用甘草末入于竹筒。塞孔。冬月置于粪缸之内。经春取出。悬挂风处。阴干取用。味甘性寒。书载功专入胃。以其味甘故也。(甘入中。)其解五脏实热。以其气寒故也。(寒胜热。)又治温疫诸毒斑狂。及发疮痘黑陷不起。以其臭与不正相类。故能以毒攻毒也。然遇急难得。可取坑垢以代。
《本经逢原》:人部 >> 人中黄
甘咸寒无毒。造法,用大竹截段,两头留节,削去外皮,傍钻一孔,用甘草细末入满于中,以蕉扇柄削圆塞孔,冬至浸大粪池内,立春后取出,悬风处晾干,取用。又法如前制竹,不入甘草,但用蕉扇柄或杉木塞孔,浸粪池中,以取其汁与金汁无异,仅供一时取用,不能久藏。粪清亦解瘟热诸毒。又误食毒菌、枫树上菌、及过食银杏,胀闭欲死者,悉能解之。并解砒石、野葛、野芋等毒。即家芋三年不收,花开如莲者亦能杀人,急取灌吐,方可得生。
发明 人中黄取粪土之精,以解天行狂热温毒发斑最捷。然汁则性速而能下泄,甘草制者则性缓而能解毒。兼治河豚菌毒,一切恶疮灾病,用人中黄、酒、大黄末等分,无灰酒服,须臾泻利,毒即随出。虽大渴不可饮水,饮水则毒邪不散而难救也。急切不可得,以粪坑代之。
《本草从新》:人中黄
泻热.
甘寒入胃.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阳毒热狂.痘疮血热.黑陷不起.伤寒非阳明实热.痘疮非紫黑干枯.均禁.用竹筒刮去青皮.纳甘草末于中.(亦有用皂荚末者.)紧塞其孔.冬月浸粪缸中.至春取出.洗悬风处.阴干取末.
《本草便读》:人类 >> 人中黄
甘寒入胃.解火毒之阳狂.中白行瘀.味咸凉而降热.(人中黄以竹筒入甘草末于内.仍以竹木塞两头.冬月浸粪缸中.至立春取出.悬风处阴干.破竹取草.晒干用.甘寒清热解毒.治天行热狂中毒恶疮等疾.无论一切内外诸证.及误食诸物.凡有热毒者.皆可用之.
○人中白.即尿缸中澄结在下之白垢也.味咸性寒.消瘀降火.仍从故道而泄.功同童便.凡喉齿口舌诸方.皆以此 研.吹入有效.亦取其降火消瘀之力耳.)
《本草害利》:泻心 >> 人中黄
〔害〕苦寒之极,不利于脾胃虚寒,伤寒温疫,非阳明实热者,不宜用。痘疮非火热郁滞,因而紫黑干陷倒靥者,不宜用。
〔利〕苦寒入心(一作胃),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阳毒发狂,清痘疮血热,解百毒,敷疔肿。金汁主治同人中黄而功胜,泻实热。
〔修治〕用竹筒刮去青皮,纳甘草末于中,紧塞其孔,冬月浸粪缸中,至春取出,洗悬风处,阴干取末。制金汁法∶棕皮绵纸,上铺黄土淋粪,滤汁入新瓮,碗覆埋土中一年,清若泉水,全无秽气,胜于人中黄,年久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