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筋果
《中华本草》牛筋果
拼音 | Niú Jīn Guǒ |
英文名 | perforatus Palius |
别名 | 牛筋果、弓刺、连江簕。 |
出处 |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苦木科植物牛筋果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rrisonia perforata (Blanco)Merr.[Paliurus perforatus Blanco]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
原形态 | 牛筋果 近直立或稍攀援灌木,高1-2m。枝在叶柄的基部有锐利的短钩刺1对。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8-14cm,叶轴在小叶间有狭翅;小叶5-13,纸质,菱状卵形,长2-4.5cm,宽1.5-2cm,先端钝急尖,基部渐狭而成短柄,边缘有钝齿,稀全缘,上面沿中脉被短柔毛,下面无毛或中脉上有少许短柔毛。花两性,数朵至10余朵排成顶生被毛的短总状花序;萼片细小,4-5裂,卵状三角形,长约1mm,被短柔毛;花瓣白色,4-5片披针形,长5-6mm;雄蕊为花瓣数的2倍,比花瓣稍长,花丝基部的小鳞片被白色柔毛;花盘杯状;子房4-5室,4-5浅裂。果实浆果状,肉质,球形,直径1-1.5cm,由2-5个心皮组成,无毛,成熟时淡红色。花期4-5月,果期5-8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山地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 |
性味 | 苦;寒 |
归经 | 肺;肝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截疟。主疟疾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叶: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用于眼痛。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