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奶果
《中华本草》木奶果
拼音 | Mù Nǎi Guǒ |
英文名 | root of Ramiflorous Baccaurea |
别名 | 水赖、麦穗、蒜瓣果。 |
出处 |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木奶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ccaurea ramiflora Lour. 采收和储藏: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洗净,捣烂熬成膏备用。 |
原形态 | 木奶果 常绿乔木,高6-12m。树皮灰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1-4cm;叶倒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cm,宽4-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浅波状的小腺齿,两面光滑无毛;侧脉每边5-7条。花小,单性,雌雄异株,无花瓣;花序狭圆锥状,生于老枝上;雌花序花后逐渐延长,果序长达30cm;苞片卵形或披针形,长2-4mm,棕黄色;雄花萼片4-5,密被短柔毛;雌花萼片4-6,子房密被锈色糙状毛,花柱极短或无,柱头扁平,2裂。果卵状或近球形,长2-2.5cm,直径约1.5-2cm,黄色或后变紫红色,不开裂;种子1-3颗,扁椭圆状或近圆状,长1-1.3cm。花、果期l-10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谷、山坡阴湿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
性味 | 味甘;性凉 |
归经 | 肺;脾经 |
功能主治 | 祛湿解毒。主香港脚;稻田皮炎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熬膏敷。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木、皮:有止咳,平喘,解菌毒的功能。用于产后消瘦,香港脚,稻田皮炎。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