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碎木皮
《中华本草》米碎木皮
拼音 | Mǐ Suì Mù Pí |
别名 | 救必应。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冬青科植物米碎木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lex godajam(Colebr.)Wal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片,晒干。 |
原形态 | 米碎木 常绿小乔木,高5-12m。树皮灰白色;小枝被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1.5cm;托叶三角形;叶片薄革质或纸质,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9.5cm,宽4-5cm,先端钝圆或急尖,基部圆形、少数钝形,全缘,中脉上面凹陷,常被微柔毛,下面被疏长毛或几无毛,侧脉每边7-11条。花黄白色,总花梗、花梗、花萼均密被短柔毛;雄花序伞形状,由8-37朵花组成,总花梗长14-18mm,花梗长2-4mm,花4-5数,花萼直径约2.5mm,裂片卵形而钝,花瓣长圆形,长约2mm,雄蕊和花瓣等长;雌花序伞形状,由3-13朵花组成,总花梗10-13mm,苞片微小,花梗长2-5mm。果近椭圆形,直径约4mm,宿存柱头圆柱状突起;分核5-6颗,背面具3条纹及2浅槽,内果皮木质。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常生于高海拔的林中边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
性状 | 性状鉴别 本品呈卷筒状或槽状,厚0.4-4cm,外表面灰绿色或与黑褐色相间,时有纵向皮孔及横向浅沟,内表面黑棕色或浅黄棕色,有细纵皱纹。折断面淡棕色至棕色,平整的横切面内层颜色较深。 |
性味 | 辛;苦;平 |
功能主治 | 驱虫;止痛。主蛔虫症;腹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