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桑根
《中药大辞典》马桑根
拼音 | Mǎ Sānɡ Gēn |
别名 | 乌龙须((草木便方》) |
出处 | 《草木便方》 |
来源 | 马桑科植物马桑的根,冬季采掘。 |
生境分部 | 产陕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
性状 | 干燥根肥大粗糙,附有部分残茎,多结节皱纹。表面灰棕色,凹凸不平。断面木质坚实。气香,味淡而涩。 |
性味 | 苦,凉,有毒。
①《贵阳民间药草》:"辛苦麻,有大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有小毒。" ③《湖南药物志》:"甘酸涩,凉,有小毒。" |
功能主治 | 治风湿麻木,风火牙痛,痰饮,痞块,瘰疬,跌扑损伤,急性结膜炎,汤火伤。
①《草木便方》:"疗跌扑,疯狗毒。" ②《分类草药性》:"治牙关风火作痛,散湿热,九子烂痒(瘰疬),汤火伤。" ③《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骨折。"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鱼骨梗喉,久疟成痞。" ⑤《四川中药志》:"治风湿麻木,癫狂初起。" ⑥《陕西中草药》:"清热明目;生肌止痛,散瘀消肿。治急性结膜炎,角膜云翳,汤火伤,骨折,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刮去外层黑皮,煎汤,0.5~1.5钱;或炖肉。外用:煎水洗。 |
复方 | ①治疯狗咬伤:马桑根三钱至五钱。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风火牙痛:马桑根、地骨皮,炖猪肉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痞块:马桑根一钱,仙人掌五钱。炖猪肉吃。(《贵州草药》) ④治汤火伤:马桑根皮,去粗皮,研粉调敷。(《陕西中草药》)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马桑根
拼音 | Mǎ Sānɡ Gēn |
英文名 | Root of Chinese Coriaria |
别名 | 乌龙须、黑龙须。 |
出处 | 出自《草木便方》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马桑科植物马桑Coriarifa nepalensis Wall.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iarifa nepalensis Wall.[C.sinica Maxim.]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
原形态 | 马桑 落叶灌木,有时高达6m。枝条斜展,幼枝有棱或成四狭翅,无毛,常带紫色;老枝具圆形突起的皮孔。单叶对生;叶柄短,长1-3mm,通常紫色,基部具垫状突起物;叶片纸质至薄革质,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2.5-8cm,宽1.5-4cm,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无毛或仅下面沿脉有细毛;基出3脉。总状花序侧生于前年生枝上,花单性同株;雄花序长1.5-2cm,先叶开放,序轴被腺状微柔毛,萼片及花瓣各5,雄蕊10,不育雌蕊存在;雌花序与叶同出,长4-6cm,带紫色,萼片与雄花同,花瓣肉质,龙骨状,雄蕊较短,心皮5,分离,具小疣体,柱头上部外弯,浆果状瘦果,5个,成熟时由红色变紫黑色,直径约6mm,外被肉质花瓣所包。花期3-4月,果期5-6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3200m的山地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南、广西、西藏。 |
性状 | 干燥根肥大粗糙,附有部分残茎,多结节皱纹。表面灰棕色,凹凸不平。断面木质坚实,气香,味淡而涩。 |
化学成分 | 参见马桑叶条。 |
性味 | 苦;酸;凉;有毒 |
归经 | 心;肝经 |
功能主治 | 祛风除湿;消热解毒。主风湿麻木;痈疮肿毒;风火牙痛;痞块;瘰疬;急性结膜炎;汤火伤;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
各家论述 | 1.《草木便方》:疗跌扑,疯狗毒。 2.《分类草药性》:治牙关风火作痛,散湿热,九子烂痒(瘰疬),汤火伤。 3.《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骨折。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痰饮成齁,鱼骨梗喉,久疟成痞。 5.《四川中药志》:治风湿麻木,癫狂初起。 6.《陕西中草药》:清热明目,生肌止痛,散瘀消肿。治急性结膜炎,角膜云翳,汤火伤,骨折,跌打损伤。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