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麻皮

麻皮

《中药大辞典》麻皮

拼音 Má Pí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桑科植物大麻茎皮部的纤维
性味 《本草汇言》:"入手阳明、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 去瘀,利水。治跌扑损伤,热淋胀痛。
①《唐本草》:"沤麻汁(浸泡大麻秆的水),止消渴,治瘀血。"
②《纲目》:"破血,通小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复方 ①治跌扑折伤疼痛:黄麻(皮)烧灰,头发灰各一两,乳香五钱,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下。(《王仲勉经验方》接骨方)
②治热淋,小腹胀满急痛:麻皮一两,甘草三分(炙微赤)。上药细锉,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三分,去滓。食前分为三服。(《圣惠方》)
临床应用 治疗破伤风:取大麻皮4两烧存性,研细末,分4份,加入适量的黄酒或白酒,每次开水送服1份,盖被使出汗,每日2~3次。治疗10例,9例痊愈。一般服药后1~2天内见效。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麻皮

拼音 Má Pí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大麻茎皮部的纤维。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nabis sativ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取茎,剥取皮部,除去外皮,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l-3m。茎直立,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皮层富纤维,基部木质化。掌状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叶柄长4-15cm,被短绵毛;托叶小,离生,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丝细长,花药大;雌花簇生于叶腋,绿黄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质,雌蕊1;于房圆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圆形,长4-5mm,质硬,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栽培,也有半野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东、华东、中南等地。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麻或称印度大麻(主要为雌花花穗及少量果实、小叶及细茎部分)对人的精神状态有特殊影响,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吸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因剂量、给药途径及用药时的特殊环境而有不同,特别与个性有很大关系,吸食后或思潮起伏、精神激动、自觉欣快;或沉涸优郁、惊惶失措。较大剂量常多生幻觉。长期服用,则精神堕落,严重丧失工作能力。这些作用主要由其中所含的四氢大麻酚(简称Δ- THC)所引起,久用可产生耐受性,甚至可以耐受比致死量还大的剂量,停药时并不产生戒断现象。内服时需要较大的剂量才能产生与吸人时相同程度的作用,而且作用发生也较慢,可能是有效成分被消化液破坏,也可能通过肝脏时被破坏一部分所致。大麻吸毒在国外是严重的社会问。 Δ- THC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足既有兴奋又有抑制,动物的自发活动受到抑制,但给予外界刺激则其反应却更为敏感,对于巴比妥类的睡眠时间有延长作用,但对苯丙胺引起的自发活动增加却也有协同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抗伤害(止痛)作用(热板法)。
2.抗菌作用 欧产大麻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为酸性,带有酚性或羧基基团的非结晶物质,难溶于水而能溶于乙醚、石油醚等溶媒中。1∶150000时能抑制结核杆菌,而对革兰氏阴性的大肠一伤寒菌属、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无效。全血、血浆。血清可部分灭活此成分而降低其抗菌效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此成分在1∶100浓度时,可立即杀死之;1∶10000浓度时则需8小时。临床上可用于口腔、耳鼻喉、皮肤之消毒。
性味 苦;辛;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 截疟;驱蛔;定喘。主疟疾;蛔虫症;气喘。
用法用量 内服:0.2-1.5g,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①治跌扑损伤疼痛:黄麻(皮)烧灰,头发灰各一两,乳香五钱,为未,每服三钱,温酒下。(《王仲勉经验方》接骨方)②治热淋,小腹胀满急痛:麻皮一两,甘草三分(炙微亦)。上药细锉,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三分,去滓,食前分为三服。(《圣惠方》)
各家论述 1.《唐本草》:沤麻汁(浸泡大麻秆的水),止消渴,治瘀血。
2.《纲目》:破血,通小便。
临床应用 治疗破伤风。取大麻皮吐两烧存性,研细未,分4份,加入适量的黄酒或白酒,每次开水送服1份,盖彼使出汗,每日2-3次。治疗10例,9例痊愈。一般服药后1-2天内见效。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