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蓼
《中药大辞典》毛蓼
拼音 | Máo Liǎo |
别名 | 四季青(《植物名实图考》),水辣蓼(《广西药植名录》)。 |
出处 | 《本草拾遗》 |
来源 | 为蓼科植物毛蓼的全草或根。 |
原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茎直立,被稀疏短柔毛或近秃净。叶披针形,长8~1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窄,两面疏生短柔毛,尤以边缘和中脉上为甚;托叶鞘筒状,长1.5~2厘米,膜质,密生长柔毛,先端有粗壮的长睫毛,睫毛长过托叶鞘或等长;叶柄长约1画米,密生柔毛。穗状花序,长3~10厘米,顶生或腋生,稍分枝;总花梗疏生短柔毛或近于无毛;苞片鞘状,膜质;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雄蕊5~8。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有光泽。花期秋季。 |
生境分部 | 生于水旁、田边、路边湿地及林下。分布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广西、广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性味 | 《纲目》:"辛,温,有毒。" |
功能主治 | ①《本草拾遗》:"主痈肿疽瘘瘰疬,杵碎纳疮中,引脓血,生肌。亦作汤洗疮,兼濯足治脚气。"
②《植物名实图考》:"取根敷伤。" ③《广西药植名录》:"消肿,散毒,治皮肤病。"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毛蓼
拼音 | Máo Liǎo |
别名 | 小蓼子草、蓼子草、红蓼子、竹叶菜、小毛草、柳辣子、红梗草、细刺毛蓼、香草 |
出处 |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毛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barbatum L.[ P.BarbatumL·var·gracuile(Dans·)Steward] 采收和储藏:初花期采收,鲜用或晒干。 |
原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直立,无毛或被疏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约1cm,密被柔毛;托叶鞘筒状,长1.5-2cm,膜质,密生长柔毛,先端有粗壮的长睫毛。叶片披针形,长8-15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疏破短柔毛,叶缘有缘毛;叶脉明显,沿中脉密生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疏生短柔毛或近于无毛;苞片膜质,具缘毛;花被5深裂,淡红色或白色,无腺点;雄蕊5-8;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三棱形,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4-8月,果期6-10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地路旁、沟边及林荫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西南等地。 |
性状 | 性状鉴别 茎技圆柱形,粗壮,黄褐色,密被伏毛,断面中空,节部略膨大。叶卷曲,易破碎,展平后呈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8-15cm,宽l-2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并下延至叶柄,两面被短伏毛,褐色,草质;托叶鞘长筒状,长1.5-2cm,密被粗伏毛,膜质,先端有粗壮的长睫毛。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长可达10cm;花被淡红色或黄白色。瘦果卵形,有3棱,长约2mm,黑色,有光泽,具宿存花被。气微,味微涩。 |
药理作用 | 全草有抗菌作用:根有收敛作用,可治肠炎;种子为芳香剂,量大有催吐、泻下作用。 |
性味 | 辛;性温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排脓生肌;活血;透疹。主外感发热;喉蛾;久疟;痢疾;泄泻;痈肿;疽;瘘;瘰疬溃破不敛,蛇虫咬伤;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麻疹不诱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各家论述 | 1.《本草拾遗》:主痈肿疽痿瘰疬,杵碎纳疮中,引脓血,生肌。亦作汤洗疮;兼濯足治脚气。 2.《植物名实图考》:取根敷伤。 3.《广西药植名录》:消肿,散毒,治皮肤病。 |
摘录 | 《中华本草》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下品之上 >> 毛蓼
主痈肿,疽 ,瘰 。杵碎纳疮中,引脓血生肌。亦作汤洗疮兼濯足治香港脚。生∶山足。似乌蓼,叶上有毛,冬根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