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芒种花
拼音 | Mánɡ Zhònɡ Huā |
别名 | 剪耳花、山黄花、过路黄、栽秧花 |
来源 | 金丝桃科金丝桃属植物金丝梅Hypericum patulum Thunb.,以全草、嫩枝叶及果实入药。夏季采嫩枝叶,秋季采果实,全株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
性味 | 微苦,寒。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止痒。全草: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痢疾,肾炎。果:血崩,鼻衄。叶:外用治皮肤瘙痒,黄水疮。根:驱蛔虫。 |
用法用量 | 鲜全草3~5钱;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干粉撒患处。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芒种花
拼音 | Mánɡ Zhònɡ Huā |
别名 | 金丝桃(《滇南本草》),洱海连翘(《滇黔记游》),猪牳柳(《质问本草》),云南连翘(《植物名实图考》),蜂子王、细连翘(《湖南药物志》),大过路黄(《贵州民间方药集》),小黄花、黄花香、黄香果、土连乔、山栀子、栽秧花(《云南中草药》)。 |
出处 | 《植物名实图考》 |
来源 | 为藤黄科植物金丝梅的全株。全年可采。 |
原形态 | 小灌木,高可达1米以上。小枝圆柱形,褐色,节处略膨大。叶对生,近于无柄,叶片卵圆形或矩圆形,长1.9~4厘米,宽1~2.2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全缘,纸质,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有油腺点。花3~7朵,单生或成聚伞花序,着生枝梢;花黄色,直径3.5~5厘米,萼5片,倒卵形,先端微钝;花瓣5片,与萼互生,阔倒卵形;雄蕊多数,长约花瓣之半,花丝黄色,基部合成5束;雌蕊1,子房上位,圆锥形,光滑,花柱5,柱头头状,向外反卷。蒴果,卵形,长8~15毫米,5裂。种子褐色,圆柱形,细小。花期初夏。 |
生境分部 | 分布我国西南部、中部和台湾。 |
性味 | 苦辛,寒。
①《滇南本草》:"味苦,性寒。" ②《朝南药物志》:"味甘苦辛。"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利尿,行瘀。治肝炎,感冒,痢疾,淋病,疝气,筋骨疼痛,喉蛾,牙痛,鼻衄,黄水疮,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行肝气,利小便。治诸淋,利膀胱,止茎中痛,走经络,止筋骨疼痛。偏坠气疼,膀胱疝气。"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根,破血去瘀。治便血,劳伤;舒筋活血,治牙痛,催乳;利尿,治五淋。" ③《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舒筋活络,舒肝,止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3~1两。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
复方 | ①治肝炎,感冒:芒种花四至五钱,水煎服。
②治痧症,倒经,口腔炎,痢疾:芒种花三钱至一两。水煎服。 ③治小儿疳积:芒种花果实适量,水煎服。(①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④治膀胱疝气,左右偏坠,肾子肿大:金丝桃不拘多少,水、酒煨服。(《滇南本草》) ⑤治喉蛾:金丝槐五钱至一两,樟木二钱,沙参二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咳嗽:金丝梅三钱,生姜一片。捣烂,兑开水冲服。(《湖南药物志》) ⑦治鼻衄:芒种花鲜叶捣烂塞鼻。 ⑧治黄水疮:芒种花茎叶研末,撒布患处。 ⑨治刀枪伤,骨折,狗咬伤:芒种花煎水洗并捣烂敷患处。(⑦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芒种花
拼音 | Mánɡ Zhònɡ Huā |
英文名 | Herb of Goldencup St. John's wort |
别名 | 金丝桃、洱海连翘、云南连翘、栽秧花、土连翘。 |
出处 |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云南连翘,赭茎如树,叶短如柳叶而柔厚,花与湘中无异。按宋《图经》,大翘青叶,狭长如榆叶、水苏辈。湖南生者同水苏,云南生者如榆。《滇黔纪游》所谓洱海连翘,遍于篱落,黄色可观是也。滇、湖皆取茎、根用之,盖此药以蜀中如椿实者为胜,他处力薄,故不能仅用其实耳。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芒种花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pericum uralum Buch.Ham.ex D.Don [H.patulum Thunb.ex Murray var.uralum Buch.Ham.ex.D.Do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碎晒干或鲜用。 |
原形态 | 金丝梅 灌木,高可达1m。全株秃净,多分枝。小枝圆柱形,红色或暗褐色。单叶对生;几无柄;叶片纸质,长卵圆形或长圆形,长2-5cm,宽1-3cm,先端钝圆或尖,基部渐狭或圆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粉绿色,散布稀疏油点,两面均光滑无毛,中脉在上面略凹下,下面凸起,侧脉不明显。花单生或成聚伞花序,生于枝顶;花直径3.5-5cm;萼片5,卵形,长7-9mm,先端微钝;花瓣5,金黄色,近圆形,长2.2cm,宽1.7cm;雄蕊多数,长为花瓣之半,花丝黄色,合生成5束;子房上位,花柱5,与雄蕊等长或较短,柱头头状。蒴果卵形,长8-15mm,暗褐色,有宿存萼。种子多数,细小,圆柱形。花期5-6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或丛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性味 | 苦;辛;寒 |
归经 | 肝;肾;膀胱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散瘀解毒。主肝炎;痢疾;淋病;咽喉肿痛;口腔炎;疮痈;跌打损伤;鼻咽癌;喉癌;扁桃体癌;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
各家论述 | 1.《滇南本草》:行肝气,利小便。治诸淋,利膀胱,止茎中痛,走经络,止筋骨疼痛,偏坠气疼,膀胱疝气。 2.《贵州民间方药集》:根,破血去瘀。治便血,劳伤;舒筋活血,治牙痛,催乳;利尿,治五淋。 3.《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舒筋活络,舒肝,止血。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