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
《中国药典》鹿角
拼音 | Lù Jiǎo |
英文名 | CORNU CERVI |
来源 | 本品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花鹿角)、“ 鹿角脱盘”。多于春季拾取,除去泥沙,风干。 |
性状 | 马鹿角:呈分枝状,通常分成4~6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盘状,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习称“坐地分枝”;第二枝与第三枝相距较远。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长短不等的断续纵梭,习称“苦瓜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窝状孔。无臭,味微咸。
梅花鹿角:通常分成3~4枝,全长30~60cm,直径2.5~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纵向排成“苦瓜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鹿角脱盘: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类白色。 |
炮制 | 洗净,锯段,用温水浸泡,捞出,镑片,晾干;或锉成粗末。 |
性味 | 咸,温。 |
归经 | 归肝、肾经。 |
功能主治 | 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用于阳痿遗精,腰脊冷痛,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 |
用法用量 | 6~15g。 |
贮藏 | 置干燥处。 |
摘录 | 《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鹿角
拼音 | Lù Jiǎo |
出处 | 《本经》 |
来源 |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已骨化的老角。分砍角和退角两种。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间,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又称"解角"、"掉角"或"脱角",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脑骨。多在3~4月间采收。 |
性状 | ①花鹿角
为梅花鹿的老角,呈分枝状,三岔或四岔,长约30~50厘米,左右两枝对称.主枝稍向后面弯曲,直径2.5~4.5厘米。分枝向两旁伸张;枝端渐细。基部有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表面黄棕色,枝端浅黄白色,无毛,有光泽,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有纵棱。质硬。断面周围白色,中央灰色,并有细蜂窝状小孔。气无,味微咸。以质坚、全体有骨钉、光泽者为佳。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亦产。 ②马鹿角 为马鹿的老角。形与花鹿角相似,每枝多为3~6岔。全长50~60厘米,直径约3~6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骨钉不显著,基部有珍珠盘。骨质坚硬,断面外围白色层极厚,中央多灰黑色,有的微呈红色,具粗蜂窝状孔。气无,味微咸。以粗壮坚实、无枯朽者为佳。 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云南、湖南、西藏等地亦产。 |
化学成分 | 含胶质25%,磷酸钙50~60%,碳酸钙及氮化物等。 |
炮制 | 鹿角片:锯成长段,用热水浸泡,取出镑成薄片后晒干。鹿角粉:取镑片研成细粉。
《千金·食治》:"鹿角,错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漫之,微火熬令小变色,暴干,更捣筛。" |
性味 | 咸,温。
①《本经》:"温。" ②《别录》:"味咸,微温,无毒。" |
归经 | 入肝、肾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少阳、足少阴经血分。" ②《要药分剂》:"入肾经,兼入心、肝二经。" |
功能主治 | 行血,消肿,益肾。治疮疡肿毒,瘀血作痛,虚劳内伤,腰脊疼痛。
①《本经》:"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②《别录》:"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 ③《千金·食治》:"屑服方寸匕,日三,益气力,强骨髓,补绝伤。" ④孟诜:"妇人梦交者,鹿角末三指撮,和清酒服;女子胞中余血不尽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⑤《日华子本草》:"疗患疮痈肿热毒等,醋摩敷;脱精尿血,水摩服;小儿重舌鹅口疮,炙熨之。"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
注意 | 阴虚阳亢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杜仲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亦不宜服。" ③《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禁用。" |
复方 | ①治奶发,诸痈疽发背:烧鹿角,捣末,以苦酒和涂之。(《补缺肘后方》)
②治下注脚疮:鹿角,烧存性,入轻粉同研,油调涂之。(《医林集要》) ③治妊娠忽下血,腰痛不可忍:鹿角(锉)一两,当归(锉)一两。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洪氏集验方》) ④治产后下血不尽,烦闷腹痛:鹿角,烧成炭,捣筛,煮豉汁,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稍加至二匕。不能用豉清,煮水作汤用之。(《千金方》) ⑤治胞衣不下:鹿角屑三分。为末,姜汤调下。(《产乳集验方》) ⑥治腰痛:鹿角屑,熬令黄赤,研,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产乳集验方》) ⑦治筋骨疼痛:鹿角,烧存性,为末,酒服一钱,日二。(《纲目》) ⑧治骨虚极,面肿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气衰发落齿槁,腰脊痛,甚则喜唾:鹿角二两,川牛膝(去芦,酒浸,焙)一两半。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济生方》鹿角丸) ⑨治妇人白浊,滑数虚冷者:鹿角屑,炒黄,为末,酒服二钱。(《妇人良方》) ⑩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鹿角,炙令焦,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渐加至方寸匕。(《千金方》) ⑾治溺血久不止,脉细数者:鹿角八两(烧灰),秋石一两(煅灰)。共为末,蜜丸,乌梅汤下三钱。(《医略六书》鹿角秋石丸) |
各家论述 | ①《纲目》:"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
②《本草经疏》:"鹿角,生角则味咸气温,惟散热,行血消肿,辟恶气而已。咸能入血软坚,温能通行散邪,故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及留血在阴中,少腹血结痛,折伤恶血等证也。肝肾虚,则为腰脊痛,咸温入肾补肝,故主腰脊痛。气属阳,补阳故又能益气也。" |
临床应用 | 治疗急性乳腺炎:将鹿角锉为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5克。每次2~4粒,日服4~6次。治疗27例,除1例用药3天无效改用他药外,余皆治愈。初起者疗效较好。 |
备注 | 鹿角除上述品种外,尚有野生的白鹿、白唇鹿、水鹿的角亦作鹿角使用。商品在四川称为草角(白鹿角)、岩角(白唇鹿角)、春角(水鹿角),产量均少,品质亦差。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鹿角
拼音 | Lù Jiǎo |
英文名 | Deerhorn,Antler |
别名 | 斑龙角、鹿角 |
出处 | 出自《神农本草经》。 1.《雷公炮炙论》:鹿角使之,胜如糜角,其角要黄色紧重大好者。 2.《本草图经》:鹿,年岁久者,其角坚好,煮以为胶,入药弥佳。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马鹿已骨化解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梅花鹿角”、“马鹿角”、“鹿角脱盘”。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一般于冬季或早春连脑骨一起砍下称“砍角”,或自基部锯下,洗净,风干;或在春末拾取自然脱落者,称“退角”。 |
原形态 | 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
栽培 | 人工饲养与野生二种,以野生者之角为佳品。 |
性状 | 性状鉴别(1)梅花鹿用通常有3-4分枝,全长 30-60cm,直径2.5-5cm。侧技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技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技与第一枝相距较远,生枝末端分成两小技。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骨钉断续排成纵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2)马鹿角 呈分枝状,通常有4-6分枝,全长50-120ml。 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具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靠近第一枝着生。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大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针”,并具有纵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黄褐色,中部多是灰褐色,具蜂窝状初。臭,味微咸。 (3)鹿角脱盘 又称鹿花盆。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中部具蜂窝状细孔。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个球形。质坚硬,断面外留骨质,灰白色,中部类白色。无臭,味微咸。 |
化学成分 | 鹿角含胶质25%,磷酸钙50%-60%,碳酸钙及氮化物。另含氨基酸,内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 |
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多毛鹿角正丁醇提取物(BETA)50mg/kg腹腔注射给于大鼠,可见大鼠肝和脑组织中线粒体的单胺氧化酶(MAO)活性被明显抑制。体外实验亦证明具有对MAO抑制活性。鹿角提取物40mg/kg,可使氟烷轻度麻醉狗心搏出量明显增加。 |
鉴别 | 理化鉴别取梅花鹿角和马鹿用新鲜横断面,在紫外光灯(365um)下观察:梅花鹿角骨密质显亮白色,骨疏质显灰白色荧光。马鹿角骨密质显淡蓝色。骨疏质显蓝褐色荧光。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浸出物依热浸法测定,浸出物心得少于17.0%。 |
炮制 | 鹿角片:锯成长段,用热水浸泡,取出镑成薄片后晒干。鹿角粉:取镑片研成细粉。《千金·食治》:鹿角,错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浸之,微火熬令小变色,暴干,更捣筛。 |
性味 | 味咸;性温 |
归经 | 肾;肝经 |
功能主治 |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痈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
注意 | 阴虚火旺者禁服。 |
复方 | ①治奶发,诸痈疽发背:烧鹿角,捣末,以苦酒和涂之。(《补缺时后方》)②治下注脚疮:鹿角,烧存性,入轻粉同研,油调涂之。(《医林集要》)③治妊娠忽下血,腰痛不可忍:鹿角(锉)一两,当归(锉)一两。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洪氏集验方》)④治产后下血不尽,烦闷腹痛:鹿角,烧成炭,捣筛,煮豉汁,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稍加至二匕。不能用豉清,煮水作汤用之。(《千金方》)⑤治胞衣不下:鹿角屑三分。为末,姜汤调下。(《产乳集验方》)⑥治腰痛:鹿角屑,熬令黄赤,研,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产乳集验方》)⑦治筋骨疼痛:鹿角,烧存性,为末,酒服.一钱,日二。(《纲目》)⑧治骨虚极,面肿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气衰发落齿槁,腰脊痛,甚则喜唾:鹿角二两,川牛膝(去芦,酒浸,焙)一两半。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空心盐汤送下。(《济生方》鹿角丸〕⑨治妇人白浊,滑数虚冷者:鹿角屑,炒黄,为末,酒服:钱。(《妇人良方》)⑩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鹿角,炙令焦,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渐加至方寸匕。(《千金方》)11.治溺血久不止,脉细数者:鹿角八两(烧灰),秋石一两(煅灰)。共为末,蜜丸,乌梅汤下三钱,(《医略六书》鹿角秋石丸) |
各家论述 | 1.《纲目》: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 2.《本草经疏》:鹿角,生角则味咸气温,惟散热,行血消肿,辟恶气而已。咸能人血软坚,温能通行散邪,故主恶沧痈肿,逐邪恶气,及留血在阴中,少腹血结痛,析伤恶血等证也。肝肾虚,则为腰脊痛,咸温入肾补肝,故主腰脊病。属阳,补阳故又能益气也。 3.《本经》: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4.《别录》: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 5.《千金·食治》:屑服方寸匕,日三,益气力,强骨髓,补绝伤。 6. 孟诜:妇人梦交者,鹿角未三指撮,和清酒服;女子胞中余血不尽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7.《日华子本草》:疗患疮痈肿热毒等,醋摩敷;脱精尿血,水摩服;小儿舌鹅口疮,炙熨之。 |
临床应用 | 治疗急性乳腺炎。将鹿角锉为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5g。每次2-4粒,日服4-6次。治疗27例,除1例用药3天无效改用他药外,余皆治愈。初起者疗效较好。 |
摘录 | 《中华本草》 |
《中药炮制》:第八章 动物类 >> 鹿角
『来源』本品为鹿科动物马鹿或梅花鹿雄鹿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次年春季脱落的角基。
『产地』东北、西北、云南、贵州、湖北等省。
『炮制方法』取鹿角去寸许长尖头。锯4.5寸长筒,放入水中浸7~10天,每天换水,将血吹净漂透,如硬则放蒸笼内蒸上气,取出乘热切片晒干。
『用量』9~12克。
『贮存』装白箱内,加盖。
《本草易读》:鹿茸四百零三 >> 鹿角
锉屑蜜浸火焙用。
咸,温,无毒。散热行血,消肿解邪。平痈肿恶疮,除折伤恶血,止脱精尿赤,涂重舌鹅口寐之交接。
妇人梦交,酒服一撮,即出鬼精。(验方第一。)
妇人腰痛,错屑炒黄,研,酒服。(第二。)
肿毒疖毒,磨汁敷之。(第三。)
《医学入门》:治燥门 >> 鹿角
鹿角咸温仍秘精,止尿血与小腹疼,逐瘀强筋祛邪恶,疮肿磨敷可复平。
鹿者,仙兽。常自能乐性云泉,至六十年,必怀琼于角下,角有斑痕紫点,盖鹿载玉而角斑。无毒。东垣云∶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止尿血、留血在阴中,除小腹血急痛,治折伤恶血,强筋骨,补绝伤,除邪恶气,治妇人梦与鬼交及胞中余血不尽欲死。诸恶疮、痈肿、热毒,醋磨敷之。或醋煮锉碎为末,或磨水,或烧灰,或炙黄色。杜仲为使。
《本草从新》:原禽类 水禽类 林禽类 畜类 兽类 鼠类 >> 鹿角
咸温.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醋磨、涂肿毒、为末、酒服、治折伤、医余曰∶有疮赤肿而痛、用凉药久不愈者、却当用温药、如鹿角灰、发灰、乳香之类、此阴阳暑寒往来之理也、辟邪.治梦与鬼交.(酒服一撮、鬼精即出、能逐阴中邪气、恶血.)熬膏炼霜.则专滋补.益肾生精血.强骨壮腰膝.(笔谈云∶凡含血之物、血易长、筋次之、骨最难长、故人二十岁、骨髓方坚、麋鹿角、无两月、长到二十余片、凡骨之长、无速于此、草木亦不及之、头为诸阳之会、钟于茸角、岂与凡血比哉、时珍曰∶鹿乃仙兽、纯阳多寿、能通督脉、又食良草、故其角肉食之有益、鹿一名斑龙、西蜀道士常货斑龙丸、歌曰∶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穴、盖用鹿角胶与霜也.)鹿 、鹿相交之精也.设法取之.大补虚劳.鹿筋、主劳损续绝.鹿肉、甘温补中.强五脏.通脉.益气力.
按上焦有痰热.胃家有火.吐血属阴衰火盛者.俱忌.造胶霜法.取新角.寸截.河水浸七日.刮净.桑火煮七日.入醋少许.取角.捣成霜.用其汁.加无灰酒熬成胶用.畏大黄.(乳发初起、不治杀人、鹿角磨浓汁涂之、并令人 去黄水、随手即散、神效.)
《本草择要纲目》:鹿角
【气味】
咸温无毒.
【主治】
【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也.除少腹血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盖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则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阴也.
《本草害利》:温肾 >> 鹿角
〔害〕同鹿茸
〔利〕咸温,补肾生精髓,强筋骨,壮腰膝,止崩中与衄血,除腹痛而安胎。
生角散热行血,消肿毒,逐恶血。
熬膏炼霜,则专于滋补。
肉甘温,补中强五脏,通脉益气力。
鹿肾气有余,足于精者也。
茸较佳于角,肉有益于脾。
〔修治〕七月采角,以鹿年久者,其角更好,煮以为胶,入药弥佳。造胶霜法∶取新角寸截,河水浸七日刮净,桑火煮七日,入醋少许,取角捣成霜用,其汁加无灰酒熬成胶用。
《本草撮要》:禽兽部 >> 鹿角
味咸温.入足少阴厥阴经.功专补肾益肝.敛精止血.生用散热行血消肿辟邪.治梦与鬼交.熬膏炼霜.则专滋补.益肾生精血.强骨壮腰膝.鹿 大补虚劳.鹿筋主劳损续绝.鹿肉甘温补中.强五脏.通血脉.益气力.上焦有痰热.胃家有火.吐血属阴衰火盛者俱忌服.畏大黄.鹿名斑龙.
《药性切用》:兽部(畜兽鼠) >> 鹿角
甘咸大寒,生用,散热消肿,行血辟邪,为消散阴毒专药;炙熟,则消阴助阳,暖肾腰;煎汁炼膏,大能温补命门精血,专通督脉而缘合冲任,为却老延年专药。炼取角霜,阳理湿,为虚寒痛痹、肾泄专药。角灰∶行血止血,专理精血崩中,其散瘀止血之功可见血虚者忌之。鹿胎∶功力纯阳,专于温补下元。鹿骨∶补骨续经理伤。鹿肉∶温中补阳,健多力。鹿脯同功。鹿筋∶大补筋骨,兼壮宗筋,不畏寒冷。鹿血∶冲酒服,起阴器,止痛,疗折伤。鹿精∶名鹿 ,设法取之,大补虚劳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