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鱼胆
《中药大辞典》鳢鱼胆
拼音 | Lǐ Yú Dǎn |
出处 | 《日华子本草》 |
来源 | 为鳢科动物乌鳢的胆,腊月采取,阴干。 |
性味 | 苦甘,寒,
①《日华子本草》:"甘。" ②《纲目》:"甘,平。" ③《医林纂要》:"苦甘,寒。" |
功能主治 | 泻火。治喉痹,目翳,白秃疮。
①《医林纂要》:"缓肝,平相火,专治喉痹。" ②《本草再新》:"凉心泻火,治耳聋目翳。" ③《现代实用中药》:"为白秃疮之涂布剂。" |
复方 | 治急喉闭,逡巡不救者:蠡鱼胆,腊月收,阴干为末,每服少许,点患处,病深则水调灌之。(《灵苑方》)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鳢鱼胆
拼音 | Lǐ Yú Dǎn |
英文名 | Northern snakehead gallbladder |
别名 | 蠡鱼胆、乌鳢胆 |
出处 | 出自《日华子本草》。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鳢科动物乌鳢的胆囊。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phicephalus argus Cantor 采收和储藏:捕后,剖腹,取出胆囊,鲜用或阴干。 |
原形态 | 乌鳢,体圆呈棒状。体长为头长的3.2-3.7倍;为体高的4.5-4.8倍。头略扁平,其背部有许多小感觉孔。吻长圆形。口裂大。两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有时还间杂大型牙齿。鳃裂大,鳃耙10-13。背鳍47-52,臀鳍31-33,侧线鳞60-61。尾鳍圆形。体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八字形排列的黑色条纹。头侧有两条纵行黑条纹。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乌鳢属肉食性凶猛鱼类。栖息于水草茂盛处沁底的水域,对水质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一冬龄鱼体长可达25cm。 资源分布: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
性味 | 味甘;甘;性寒 |
归经 | 肺;肝经 |
功能主治 | 泻火;解毒。主喉痹;目翳;砂眼;白秃疮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点眼,研末吹喉。内服:水调灌少许。 |
复方 | 治急喉闭,逡巡不救者:蠡鱼胆,腊月收,阴干为未,每服少许,点患处。病深则水调灌之。(《灵苑方》) |
摘录 | 《中华本草》 |
《本草备要》:鳞介鱼虫部 >> 鳢鱼胆
泻热
凡胆皆苦,惟鳢鱼胆甘(昂按∶味终带苦)。喉痹将死者,点入即瘥,病深者水调灌之。
俗名乌鱼,即七星鱼(首有七星,夜朝北斗,道家谓之水厌。雁为天厌,犬为地厌。《卫生》歌云∶雁行有序犬有义,黑鱼拱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鬼神皆不喜。杨拱《医方摘要》云∶除夕黄昏时,取大黑鳢鱼一尾,小者二三尾,煮汤浴儿,遍身七窃俱到,能免出痘。不可嫌腥,而以清水洗去也。如不信,留一手或一足不洗,遇出痘时,不洗处痘必多。此乃异人所传,不可轻易。《食医心镜》∶鳢鱼一斤以上,和冬瓜、葱白作羹,治十种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