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
《全国中草药汇编》蕨
拼音 | Jué |
别名 | 蕨菜、如意菜、狼萁 |
来源 | 凤尾蕨科蕨属植物蕨Pteridium aquilinum (L.)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以根状茎或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
性味 | 甘,寒。 |
功能主治 | 清热利湿,消肿,安神。用于发热,痢疾,湿热黄疸,高血压病,头昏失眠,风湿性关节炎,白带,痔疮,脱肛。 |
用法用量 | 0.3~1两。 |
备注 | (1)嫩叶可食,称蕨菜,根状茎供提取蕨粉,为滋补食品。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蕨
拼音 | Jué |
别名 | 虌(《尔雅》),蕨菜(崔禹锡《食经》),蕨萁(《纲目》),龙头菜(《广东新语》),鳖脚(《医林纂要》),山凤尾、如意草(《南京民间药草》),荒地蕨、松耕蕨、三叉蕨(《广西中兽医药植》),蕨儿菜(《东北药植志》),猫爪子、高沙利(《吉林中草药》)。 |
出处 | 崔禹锡《食经》 |
来源 | 为风尾蕨科植物蕨的嫩叶。秋、冬采收。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根茎长,粗壮,匍匐,地下,被茸毛。叶柄疏生,粗壮直立,长30~100厘米,裸净,褐色或秆黄色;叶呈三角形或阔披针形,革质,3回羽状复叶,长30~100厘米,宽20~60厘米;羽片顶端不分裂,其下羽状分裂,下部羽状复叶,在最下部最大;小羽片线形、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钊形,长1~2.5厘米,宽3~5毫米,多数,密集;叶轴裸净;叶脉多数,密集,通常叉状分枝,中脉被毛。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呈连续长线形,囊群盖线形,有变质的叶缘反折而我的假盖。 |
生境分部 | 生长于林下草地。广布全国各地 |
化学成分 | 含1-印满酮类化合物:蕨素A、B、C、D、E、F、G、J、K、L、Z,蕨甙A、B、C、D、Z,棕榈酰蕨素A、B、C,异巴豆酰蕨素B,苯甲酰蕨素B,乙酰蕨素C,还含致癌物:蕨内酰胺。又含坡那甾酮A,坡那甾酮甙A,蕨甾酮。 |
药理作用 | 本品之原种植物P.aquilinum,牛、羊及马食之可中毒,猪食之无碍。毒性物质可能系硫胺酶,故维生素B1有治疗作用。有人认为,毒性物质不仅是硫胺酶,还有其他成分。对全骨髓造血系统都有伤害,特别是抑制红细胞之生成,抑制红细胞对Fe59的摄取。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减少,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牛大量食此草后,有小肠的伤害、溃疡.血尿及膀胱肿瘤,给大鼠喂食,也可致癌,特别是小肠部位。 |
性味 | 甘,寒。
①《食疗本草》:"寒。" ②《本草拾遗》:"味甘,寒。" ③《饮膳正要》:"苦,寒,有毒。" |
归经 | ①《本草再新》:"入脾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阴、太阳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滑肠,降气,化痰。治食隔,气隔,肠风热毒。
①《食疗本草》:"补五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气。" ②《本草拾遗》:"去暴热,利水道。" ③《本草再新》:"滑肠,化痰。" ④《本草求原》:"降气。" ⑤《南京民间药草》:"治食隔,气隔。"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
注意 | ①孙思邈:"久食成瘕。"
②孟诜:"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缩玉茎,多食令人发落,鼻塞目暗。" ③《食疗本草》:"冷气人食之多腹胀。" |
复方 | 治肠风热毒:蕨菜花焙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惠方》)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蕨
拼音 | Jué |
英文名 | Herb of Eastern Bracken Fern |
别名 | 虌、蕨菜、蕨萁、龙头菜、鳖脚、山凤尾、如意草、荒地蕨、松耕藏、三叉蕨、蕨儿菜、猫爪子、高沙利、鳖、蕨猫草、粉蕨、山甲萁、乌糯葛萁、狼萁、如意菜、小金毛狗脊、甜蕨、米蕨 |
出处 | 出自 崔禹锡《食经》;1.《本草拾遗》:蕨,叶似老蕨,根如紫草。生山间,人作茹食之。 2.《纲目》: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内有白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作粔妆,荡皮作线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蕨科植物蕨的嫩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dium aquilinum(L.) 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Pteris latiuscula Desv.] 采收和储藏:秋、冬采收,晒干或鲜用。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根茎长,粗壮,匍匐,地下,被茸毛。叶柄疏生,粗壮直立,长30-10Ocm,裸净,褐色或秆黄色,叶呈三角形或阔披针形,革质,3回羽状复叶,长30-100cm,宽20-60cm;羽片顶端不分裂,其下羽状分裂,下部羽状复叶,在最下部最大;小羽片线形、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2.5cm,宽3-5mm,多数,密集;叶轴裸净;叶脉多数,密集,通常叉状分核,中脉被毛。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呈连续长线形,囊群盖线形,有变质的叶缘反折而成的假盖。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200m的山地林缘、林下草地及向阳山坡。 资源分布:广布全国各地。 |
化学成分 | 含1-印满酮(1-Indanone)类化合物:蕨素A(Pterosin A)、B、C、D、E、F、G、J、K、L、Z,蕨甙 A(Pteroside A)、B、C、D、Z,棕桐酰蕨素A(Palmitylpterosin A)、B、C,异巴豆酰蕨素 B(IsocrotonylpLerosin B),苯甲酰蕨素 B(Bonzoylpterosin B),乙酰蕨素C(Acetylpterosin C)。 |
药理作用 | 本品之原种植物 P.Aquilinum ,牛、羊及马食之可中毒,猪食之无碍。毒性物质可能系硫眩酶,故维生素B,有治疗作用。有人认为,毒性物质不仅是硫胺酶,还有其他成分。对全骨髓造血系统都有伤害,特别是抑制红细胞之生成,抑制红细胞对59Fe的摄取。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减少,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牛大量食此草质,有小肠的伤害、溃疡,血尿及膀胱肿瘤,给大鼠喂食,也可致癌,特别是小肠部位。 |
性味 | 甘;寒 |
归经 | 肝;胃;脾;大肠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利湿;止血;降气化痰。主感冒发热;黄疸;痢疾;带下;噎膈;肺结核咳血;肠风便血;风湿痹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
注意 | 1.孙思邈:久食成瘕。 2.孟诜: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缩玉茎,多食令人发落,鼻塞目暗。 3.《食疗本草》:冷气人食之多腹胀。 |
复方 | 治肠风热毒:蕨菜花焙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惠方》) |
各家论述 | 1.《食疗本草》:补五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气。 2.《本草拾遗》:去暴热,利水道。 3.《本草再新》:滑肠,化痰。 4.《本草求原》:降气。 5.《南京民间药草》:治食隔,气隔。 |
摘录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本草蒙筌》:菜部 >> 蕨
味甘,气寒。性滑利。无毒。深谷多生,在处俱有。如足之蹶,故以蕨名。三月采收,作茹可食。寒能去暴热,甘以利小便。气壅经络者旋驱,毒延筋骨者易去。但衰阳事落发,仍痿脚膝昏眸。切勿过餐,甚非良物。根挖造粉,堪以代粮,虽免啼饥,不通生肉。
花留年久,能治脱肛,研细敷之,即时收涩。 薇较蕨差大。味略,苦有芒。亦润大肠调中,尤消浮肿利水。夷齐日采,久食不饥。武王诚之。不食而死。
(谟)按∶《搜神记》曰∶郗鉴镇丹徒,二月出猎,甲士折一枚食之,觉心中淡淡成疾。
后吐一小蛇,悬屋前渐干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今山间人多用作茹,或以醋淹食之,亦不可不鉴此也。
《冯氏锦囊秘录》:菜部 >> 蕨
味甘,寒。生食有毒。古一甲士食之,觉心中淡淡成疾,后吐一小蛇,悬之屋前渐干,蕨成可见,宜戒矣。
蕨味甘,性寒,能去暴热。甘能利小便,气壅经络者全驱,毒延筋骨者易痊,但衰阳事,落发,仍痿脚膝昏眸。
《医学入门》:食治门(蔬) >> 蕨
叶似老蕨,根如紫草。粉,味甘,寒,滑。土之津也,最难克化。脾土盛者服之,则脾气愈盛。五脏有补,解暴热,利水道。胃弱者服之,气壅经络筋骨间,冷中腹胀,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眼暗鼻塞,发落多睡。其嫩茎山间人作菇食之。昔有猎土折食一枝,心中淡淡成疾,后吐一小蛇,渐干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
薇,生水傍,叶似萍。味甘,寒,无毒。久食不饥,调中润大小肠,利水道,下浮肿。
《本草从新》:荤辛类 柔滑类 菜类 水菜类 芝 类 >> 蕨
泻热利水.
甘寒滑.去暴热.利水道.(时珍曰∶性冷而滑、泄阳气、降而不升、耗人真元也.)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采取嫩茎、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澄粉甚滑美.(其根紫色、皮肉有白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