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酿
《中药大辞典》酒酿
拼音 | Jiǔ Niànɡ |
别名 | 酒窝、浮蛆(《纲目拾遗》)。 |
出处 | 《纲目拾遗》 |
来源 | 为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的酵米。 |
化学成分 | 酒酿的成分随发酵进度等而变化,成熟的酒酿,含水分50.108%,酒精2.105%,粗蛋白质3.789%,糖分27.765%,总酸0.301%(挥发酸0.031,不挥发酸0.271%),灰分0.085%。 |
性味 | 《纲目拾遗》:"味甘辛,性温。" |
功能主治 | 益气,生津,活血。
①《纲目拾遗》:"佐药发痘浆,行血益髓脉,生津浓。" ②《随患居饮食谱》:"补气养血,助运化,充痘浆。" |
用法用量 | 内服:炖温或和药同煎。外用:捣敷。 |
复方 | ①治痘疮不起:荸荠捣汁,和白酒酿炖温服之,但不可炖大热,大热则反不妙,慎之。(《良方集要》)
②治小儿鼻风吹乳肿痛:酒酿和菊花叶捣敷。无叶用根。甘菊叶尤佳,捣汁冲和服更效。(《刘启堂经验秘方》) ③治吹乳:薴麻根(嫩者)炒,和白酒酿少许,共捣烂,敷患处一日夜。忌食发物。(《周益生家宝方》) ④治头风:苍耳子、白芷、谷精草各五钱,川芎三钱,甜酒酿四两。老酒二碗,煎一碗服。(《妙净方》)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酒酿
拼音 | Jiǔ Niànɡ |
英文名 | Wine-ferment |
别名 | 酒窝、浮蛆 |
出处 |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纲目拾遗》:酒酿,乃末放出酒之米酵也。味酽厚,多饮致腹泻,性善升透,凡火上行者忌之。 2.《随息居饮食谱》:酒酿,多次亦助湿热。冬制者耐久藏。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的酵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ne |
化学成分 | 酒酿的成分随发酵进度等而变化,成熟的酒酿,含水分,乙醇(ethanol),粗蛋白质,糖分,总酸等。 |
性味 | 甘;辛;温 |
归经 | 肺;脾;胃经 |
功能主治 | 补气;生津;活血。主痘疹透发不起;乳痈肿痛;头痛头风 |
用法用量 | 内服:炖温或和药同煎,适量。外用:适量,捣敷。 |
复方 | ①治痘疮不起:荸荠捣汁,和白酒酿炖温服之。但不可炖大热,大热则反不妙,慎之。(《良方集要》)②治小儿鼻风吹乳肿痛:酒酿和菊花叶捣敷。无叶用根。甘菊叶尤佳,捣汁冲和服更效。(《刘启堂经验秘方》)③治吹乳: 苎麻根(嫩者)炒,和白酒酿少许,共捣烂,敷患处一日夜。忌食发物。(《周益生家宝方》)④治头风:苍耳子、白芷、谷精草各五钱,川芎三钱,甜酒酿四两。老酒二碗,煎一碗服。(《妙净方》) |
摘录 | 《中华本草》 |
《冯氏锦囊秘录》:谷部 >> 酒酿
品类极多,醇 不一,惟米造者入药,《经》云∶酒者,热谷之液,其性悍,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然制药用之者,藉其行药势更捷。若病在四肢筋骨痛之症,必使酒力方能横行,经络开发宣通耳。若人饮多则体弊神昏,其有毒故也。昔三人冒露远行,一人饱食,一人饮酒,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御寒,辟邪恶毒瓦斯之效。然少服,和畅血脉,辟邪御寒有益,多服助火乱性为殃。若服丹砂、钟乳诸石药者,并不可长用,盖酒能下引石气,四肢滞血化为痈疽。
《灵枢》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比于勇士,不知避之,然造非一等,名亦多般,惟糯米面曲者为良,能引经行药,势最捷。辛者能散,通行一身之表,极至高巅顶之分,甘者能缓居中,苦者能降而下,淡者竟利小便而速下也。热饮伤肺,温饮伤中,少饮有节,养脾扶肝,助颜色荣肌肤,通血脉,浓肠胃,御雾露瘅气,敌风血寒威,和畅诸经,善助药力,诸恶驱,百邪辟,消愁遣兴,扬意宣言,若恣饮则助火乱性,脾因火而困怠,胃因火而呕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火而善怒,胆因火而忘惧,肾因火而精枯,烂胃腐肠,蒸筋溃髓,发怒助欲,散精耗血,相火妄炎,肺金受烁,生痰咳嗽,吐血劳伤。且人之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醉饱就枕,热痈三焦,损心伤目,且夜气收敛,而酒覆以发之,久则精滋耗竭,轻则瘫痨痼疾,甚至伤神减寿,为祸不小。倘入药共酿,则主治各异,姜酒疗厥逆客忤,紫酒理螈 偏风,葱豉酒解烦热而散风寒,桑椹酒益五脏以明耳目,狗肉汁酿酒,大补元阳,葡萄肉浸酒甚消痰辟,牛膝干地黄酒,滋阴衰,枸杞仙灵脾酒,扶阳痿,又等社酒,指纳婴儿口中,可令速语,口含喷屋四壁,堪逐蚊蝇,烧酒散寒破结,然燥金耗血,败胃伤胆,损人尤甚,糟罨跌伤,行瘀止痛,亦驱蛇毒,仍 冻疮。
主治(痘疹合参) 通血脉,行诸经。凡痘疮解毒药,行表药,行血药,欲除润下之性者,必借此浸洗炒,以通行一身之表,但多服发痒助火,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