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绒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火绒草
拼音 | Huǒ Rónɡ Cǎo |
别名 | 老头草、薄雪草、老头艾 |
来源 | 为菊科火绒草属植物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 (Willd.)Beauv.,以地上全草入药。夏秋采割,洗净,晒干。 |
原形态 | 多年社草本,高15~30厘米,全株密被白毛。茎通常从基部丛生,直立或斜上,不分枝。叶互生,无柄,披针形或条形。夏季开花,头状花序,无梗,3~5个簇生于茎顶。瘦果长圆形,有短毛,黄褐色。 |
性味 | 微苦,寒。 |
功能主治 | 清热凉血,利尿。用于急性肾炎。有人认为对消除蛋白尿和血尿有一定作用。 |
用法用量 | 5~7钱。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华本草》火绒草
拼音 | Huǒ Rónɡ Cǎo |
别名 | 小矛香艾、老头草、老头艾、薄雪草、小头矛香、火绒蒿、大头毛香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火绒草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ontopodium leontopodiaoides (Willd )Beauv. [Filago leontopodiaoides Willd.; Gnaphalium leontopodi-oides Willd]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洗净,晾干。 |
原形态 | 火绒草 多年生草本,高5-45cm。地下茎粗壮,为短叶鞘所包裹,有多数簇生的花茎和与花茎同形的根出条,无莲座状叶丛。花茎直立,较细,被灰白色长柔毛或白色近绢状毛,不分枝或有时上部有伞房状或近总状花序枝,下部有较必,上部有较疏的叶,节间长5-20mm,上部有时达10cm。叶直立,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形,长2-4.5cm,宽0.2-0.5cm,无鞘,无柄,上面灰绿色,被柔毛,下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绵毛或有时被绢毛。苞叶少数,较上部叶稍短,长圆形或条形,两面或下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厚茸毛,在雄株多少开展成苞叶群,在雌株多少直立,不排列成明显的苞叶群。头状花序大,雌株的直径7-10mm,3-7个密集,稀1个或较多,在雌株常有较长的花序梗排列成伞房状;总苞半球形,长4-6mm,被白色绵毛;总苞片约4层,常狭尖,稍露出毛茸之上;小花雌雄异株,稀同株;雄花花冠长约3.5mm,狭漏斗状,有小裂片;雌花花冠丝状,花后生长,长4.5-5mm;冠毛白色,长约4mm;雄花冠毛有锯齿或毛状齿;雌花冠毛有微齿;一育的子房无毛工有乳头状突起。瘦果长圆形,黄褐色,长约1mm,有乳头状突起或密粗毛。花果期7-10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3200m的干旱草原、黄土坡地、石砾地、山区草地,稀生于湿润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等地。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 3,4-二羟基桂皮酸(3,4-dihydroxycin-namic acid)和香草酸(vanillic acid)。 |
药理作用 | 1.对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影响:火绒草提取物腹腔注射50-100mg/kg对大鼠逆转性被动 Arthus反应,抗鼠血清。兔血清引起的足肿胀,溶酶体所致的出血斑,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羧甲基纤维素引起的白细胞移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并不依赖于肾上腺和溶酶体膜的完整存在。 2.其他作用:火绒草乙醇提取物分离出原儿茶醛,该成分为治疗肾炎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并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 |
性味 | 味微苦;性寒 |
功能主治 | 疏风清热;利尿;止血。主流行性感冒;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尿血;创伤出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