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中国药典》黄芪
拼音 | Huánɡ Qí |
英文名 | RADIX ASTRAGALI |
来源 |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 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
性状 |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
鉴别 | (1)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多列。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黄白色。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μ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较厚。
(2) 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加于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5g,内径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 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 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 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紫外光灯(365nm) 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
含量测定 | 取本品粗粉约1.5g[同时另取本品粗粉测定水分(附录Ⅸ H第一法)],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40ml,冷浸过夜,再加甲醇适量,回流4 小时,提取液回收甲醇并浓缩至干,残渣加水10ml,微热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氨试液提取2 次,每次20ml,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水3~5ml使溶解,放冷,通过D101 型大孔吸附树脂柱 (内径1.5cm,长12cm),以水50ml洗脱,弃去水液,再用40%乙醇30ml洗脱,弃去40%乙醇洗脱液,继用70%乙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2ml 量瓶内,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与6μl、对照品溶液2μl与4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6:2)10℃以下放置过夜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530nm,λR=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芪甲苷(C41H68O14)不得少于0.040%。 |
炮制 | 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黄芪:取黄芪片,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
性味 | 甘,温。 |
归经 | 归肺、脾经。 |
功能主治 |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
用法用量 | 9~30g。 |
贮藏 |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
摘录 | 《中国药典》 |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芪
拼音 | Huánɡ Qí |
别名 | 绵芪、绵黄芪 |
来源 | 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及内蒙古黄芪A. mongholicus Bunge的根。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播种后4~5年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晒干。 |
原形态 | 1.膜荚黄芪(卜奎芪、口芪)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厘米,根头部径1.5~3厘米,表明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具分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叶轴被毛;小叶13~31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8~3厘米,先端稍钝,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有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夏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较叶稍长;花萼5浅裂,筒状;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6厘米,旗瓣三角状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柄状长爪。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厘米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种子5~6粒,肾形,棕褐色。
2.内蒙古黄芪(红蓝芪、白皮芪) 形似上种,惟其托叶呈三角状卵形,小叶较多,25~37片,小叶片短小而宽,呈椭圆形。花冠黄色,长不及2厘米。荚果无毛,有显著网纹。 |
生境分部 | 1.膜荚黄芪:生于山坡灌丛及旱坡砂质壤土地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2.内蒙古黄芪: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区。 |
栽培 | 适应性强,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及石灰质壤土生长较好。种子繁殖,北方,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播种,条播,行距1尺,开浅沟,深约1寸,将种子均匀撒播沟内,覆土半寸左右,每亩播种量2~3斤,播种后注意浇水保湿,约2~3周出苗;秋播者需至第二年春季出苗,出苗后,生有4~6片叶时,间苗,株距4~6寸。若采用穴播,每穴可播种5~7粒。生长期间可追肥1~2次;秋季注意排水以预防白粉病及根腐病发生,如发现后则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 |
化学成分 | 1.膜荚黄芪根含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酮(2’,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one)、胆碱(choline)、甜菜碱(betaine)、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
2.内蒙古黄芪根含β-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 |
药理作用 | 1、正常大鼠饲以含黄芪粉末的事务1周后,测其耗氧量比服药前逐渐增加。
2、能加强正常心脏收缩,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 3、本品能使管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皮肤循环畅盛,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4、实验者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利尿试验,证明黄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 5、黄芪磨成粉末加入饲料给大白鼠喂服3日,有阻抑实验性肾炎的作用。 6、黄芪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能维持数小时。 7、家兔口服黄芪,可使血糖明显下降。 8、对大白鼠离体子宫具有兴奋收缩作用。 9、抑菌试验:本品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
炮制 | 蜜黄芪: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的蜂蜜25斤)。 |
性味 | 甘,微温。 |
功能主治 | 补齐固表,托疮生肌。主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 |
用法用量 | 3~5钱,大量可用至1~2两。 |
复方 | 1、体虚自汗:(玉屏风散)黄芪5钱,白术3钱,防风2钱。水煎服。
2、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白术、当归各3钱,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1.5钱。水煎服。 3、失血体虚:黄芪1两,当归2钱。水煎服。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黄芪1两,当归、龙眼肉、五味子各5钱,红枣10枚,黑豆1两。水煎服。 5、脑血栓:黄芪0.5~1两,川芎2钱,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牛膝、丹参各3钱。水煎服。 6、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生黄芪、鸡血藤各2两,当归1两,党参、熟地黄各5钱。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孕妇当归减量。 7、乳汁缺乏:黄芪1两,当归5钱,王不留行、路路通、丝瓜络、炮山甲各2钱。水煎服。 8、各种神经性皮炎:黄芪、党参、山药各5钱,当归、莲子、苡米、荆芥、蛇床子、牛蒡子、地肤子、蝉蜕各4钱,甘草2钱。有感染者加生地黄3钱,黄柏4钱。老人、儿童酌减。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并用热药渣搽患处。 |
备注 | 1、同属植物中下列数种植物的根在不同地区也作黄芪入药。
(1)黑毛果黄芪(白芪)Astragalus tongolensis Ulbr.,分布于甘肃、青海和四川等省。其根甘肃称白大芪、马芪,青海称土黄芪,亦作黄芪入药。 (2)金翼黄芪Astragalus chrysopterus Bunge,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其根河北称小黄芪,甘肃南部作小白芪入药。 (3)多花黄芪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及西藏地区。其根四川作川绵芪或白绵芪入药。 (4)茂汶黄芪Astragalus maowenensis Hsiao,mss.产四川茂汶县。 (5)云南黄芪Astragalus yunnanensis Franch.,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在西藏部分地区以根作黄芪入药。 (6)梭果黄芪Astragalus ernestii Comb.,其根具有膜荚黄芪的利尿降压作用,但强度较弱。四川理塘有以代黄芪用者。 2、同科岩黄芪属(Hedysarum)的多种植物,商品称为红芪,有时作黄芪入药。 3、个别地区过去常有将豆科苜蓿属植物的苜蓿Medicago sativa L.(安徽),草木樨属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东北),白香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Desr.(山西),锦鸡儿属植物锦鸡儿Caragana sinica (Buchoz) Rehd.(华东),棘豆属植物蓝花棘豆Oxytropis caerulea (Pall.) DC.(河北、山西),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青海),野扁豆属植物毛野扁豆Dunbaria villosa Makino(河南)和锦葵科锦葵属植物圆叶锦葵Malva rotundifolia L.(江苏),蜀葵属植物药蜀葵Althaea officinalis L.(新疆)等的根称“土黄芪”或直接混称“黄芪”的,应注意鉴别,不要误作黄芪使用。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黄芪
拼音 | Huánɡ Qí |
英文名 | Radix Astragali |
别名 | 绵黄芪 |
来源 |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
生境分部 |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
性状 | 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
化学成分 | 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
性味 | 性温,味甘。 |
功能主治 |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
复方 | 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本草纲目》:草部(一) >> 黄芪
「释名」亦名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芪”原作为“耆”)。
「气味」(根)甘、微温、无毒。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中药炮制》:第七章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 >> 黄芪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
『常用名』怀芪、口芪、箭芪、布斗、正小皮、冲正、寸芪、红兰芪等。
『产地』内蒙、山西、四川、甘肃、陕西。
『采收季节』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春冬季用温水抢洗,夏秋季用冷水抢洗,捞入筐内,加盖湿布,润透取出切半分厚斜片,烘干。也可用微火烤软切片,2、4、8月天气回潮,取其本身回潮切片。若取补中,则用蜜炙,每斤药用蜜4两,投入锅内炼开,再下药片用文火拌炒,至金黄色,摊冷以疏散不粘手为佳。若取其和中健胃,则用米炒,每斤药用米3两,将锅烧热,米药同炒,至焦黄色为度。亦可用酒炒法,随炒随加入酒,呈淡黄色,酒炒达表补虚。
『用量』9~18克。
『贮存』装石灰箱或炕箱内保存,蜜炙放瓷坛内装。
《本草备要》:草部 >> 黄芪
补气,固表,泻火
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丹溪云∶黄芪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朱震亨,号丹溪,着《本草补遗》)。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经曰∶血生肉),排脓内托,疮痈圣药(毒瓦斯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气衰也,痘症亦然)。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新安汪机治痘症虚寒不起,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多效,间有枯萎而死者,自咎用药之不精,思之至忘寝食,忽悟曰∶白术燥湿,茯苓渗水,宜痘浆之不行也。乃减去二味,加官桂、糯米,以助其力,因名保元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汤。王好古曰∶黄芪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元,是里药。甄权谓∶其补肾者,气为水母也。日华谓∶其止崩带者,气盛则无陷下之忧也。《蒙筌》曰∶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益气汤虽加当归,因势寡,功被参、 所据;补血汤数倍于当归,亦从当归所引而补血。黄芪一两、当归二钱,名补血汤。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表旺者不宜用,阴虚者宜少用,恐升气于表,而里愈虚矣。汪机,号石山,着《本草会编》。王好古,号海藏,着《汤液本草》。甄权,着《药性论》。日华,着《大明本草》。陈嘉谟,着《本草蒙筌》)。为补药之长,故名耆(俗作 )。
皮黄肉白,坚实者良。入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或曰,补肾及治崩带淋浊,宜盐水浸炒。昂按∶此说非也。前症用黄芪,非欲抑黄芪使入肾也。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带浊崩淋自止。即日华∶气盛自无陷下之忧也。有上病而下取,有下病而上取,补彼经而益及此经者,此类是也)。茯苓为使。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李东垣,着《用药法篆》)。
《中医饮食营养学》:第十二章 常用药膳中药材 >> 黄芪
【基原】为豆科植物黄芪等的干燥根。
【异名】又叫黄耆。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脱毒生肌,利水退肿。
【应用】
1. 黄芪粥:黄芪煮浓汁去渣,入米煮粥食。用于表虚自汗,痘疹不起,痈疽内溃,不能成浆,及一切虚阳下陷,子肠不收,脱肛等症。
2. 黄芪大枣汤:黄芪15克,大枣5枚煮汤食。用于体虚易患感冒,及一切气血虚弱之证。
3. 黄芪鲤鱼汤:黄芪30克,入纱布袋,与鲤鱼煮汤。用于气虚水肿,小便不利等。
【使用注意】
常用量为10~30克。
【按语】
为补气强壮佳品。适于脾胃虚弱体质、内脏下垂、体虚易汗、年老体衰及无病强身等使用。常用食疗方如黄芪汽锅鸡、黄芪粥等。
陆德铭:黄芪
黄芪乃补气类之药,用于久病气虚体弱者,常与党参,白术配伍而达补气健脾之效;用于卫外阳气不固者,常与防风、白术同用,取玉屏风散之意,达固密腠理,益卫固表之效;用于气虚脾弱水肿者,常与防已、白术配伍而行气利水;用于气血不足,疮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敛口者,与穿山甲、皂角刺、白术、茯苓、党参等配伍,达补养气血,生肌托毒之功;用于气虚伴血瘀者,常与桃仁、丹参、三棱、莪术合用,达行气活血作用,陆师认为黄芪具备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消除机体水肿,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的作用。黄芪配女贞子,认为此二药是治疗复发性口腔炎治本之要药,因为生黄芪有补益肺肾之气,固表卫外,敛疮托毒,生肌收口之功效,为外科托毒生肌之精品,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滋而不腻,两药合用又可以益气养阴,生肌托毒,促进疮面愈合。以生黄芪益气而能托毒外出,又能推动血运促进瘀血活化之功效,配合三棱、莪术、当归、桃仁、丹参、赤芍等活血通络治甲状腺腺瘤、带状疮疹后遗神经痛。益气养阴,用生黄芪配党参、茯苓、南沙参、枸杞子等益气养阴治乳腺癌术后、白塞氏综合征。配生地、玄参、麦冬、女贞子、天花粉等治红斑狼疮、疖病;配莪术、紫草等治疣。
《本草新编》:黄芪
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或疑血得气而生,少用黄芪足矣,即不少用,与当归平用亦得,何故补血汤中反少用当归而倍用黄芪?不知补血之汤,名虽补血,其实单补气也。失血之后,血已倾盆而出,即用补血之药,所生之血不过些微,安能遍养五脏六腑,是血失而气亦欲失也。在血不能速生,而将绝未绝之气,若不急为救援,一旦解散,顷刻亡矣。故补血必先补气也。但恐补气则阳偏旺而阴偏衰,所以又益之当归以生血,使气生十之七而血生十之三,则阴阳有制,反得大益。生气而又生血,两无他害也。至于补中益气汤之用黄芪,又佐人参以成功者也。人参得黄芪,兼能补营卫而固腠理,健脾胃而消痰食,助升麻、柴胡,以提气于至阴之中,故益气汤中无人参,则升提乏力,多加黄芪、白术,始能升举。倘用人参、白术而减去黄芪,断不能升气于至阴也。故气虚之人,毋论各病,俱当兼用黄芪,而血虚之人尤宜多用。惟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然亦当临症审量。(〔批〕无黄芪不能提气于至阴,创论亦是确论。)
或问黄芪性畏防风,而古人云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谓是相畏而相使也,其说然乎?
此说亦可信不可信之辞也。黄芪无毒,何畏防风,无畏而言畏者,以黄芪性补而防风性散也,合而用之,则补者不至大补,而散者不至大散,故功用反大耳。(〔批〕黄芪欲防风者,以防风能通达上下周身之气,得黄芪而生,黄芪达表,防风御风,外来之风得黄芪而拒绝也。)
或问黄芪补气,反增胀满,似乎黄芪不可补气也,岂有药以解其胀,抑可不用黄芪耶?
夫黄芪乃补气药,气虚不用黄芪,又用何药。然服之而增胀满者,非黄芪之助气,乃黄芪之不助气也。阴阳有根,而后气血可补。阴阳之根将绝。服补药而反不受补。药见病不能受,亦不去补病矣。此黄芪补气而反增胀满,乃不生气之故。然亦因其不可生而不生也,又岂有别药以解其胀哉。
或问黄芪气分之药,吾子以为补血之品,是凡有血虚之症,俱宜用黄芪矣,何以古人用补血之药多,用四物汤、佛手散,绝不见用黄芪之补血者,岂古人非欤?古人未尝非也,第以血症不同,有顺有逆。顺则宜用血药以补血,逆则宜用气药以补血也。盖血症之逆者,非血逆而气逆也,气逆而后血逆耳。血逆而仍用血分之药,则气不顺而血愈逆矣,故必须补气以安血也。气逆则血逆,气安则血安,此不易之理也。凡血不宜上行,呕咯吐衄之血,皆逆也。血犹洪水,水逆则泛滥于天下,血逆则腾沸于上焦,徒治其血,又何易奏平成哉。故必用补气之药于补血之中,虽气生夫血,亦气行夫血也。此黄芪补血汤所以独胜于千古也。(〔批〕补血分气逆气顺,确有见解。)
或问黄芪以治气逆之血,发明独绝,然而亦有用四物汤、佛手散以止血而效者,又是何故?
洵乎吾子之善问也。夫血逆亦有不同,有大逆,有小逆。大逆者,必须补气以止血;小逆者,亦可调血以归经。用四物汤、佛手散治血而血止者,血得补而归经也。盖血最难归经,何以四物、佛手偏能取效,正因其血逆之轻耳。逆轻者,气逆之小也;逆重者,气逆之大也。
以四物汤、佛手散治血而血安,虽亦取效,终必得效之迟,不若补血汤治气而血止得效之捷也。
或问黄芪补气,初作胀满,而少顷安然者,何也?此气虚见补,反作不受也。黄芪补气之虚,而胃中之望补,更甚于别脏腑。黄芪一入胃中,惟恐有夺其补者,乃闭关而不肯吐,此胀满所由生也。治之法,用黄芪不可单用,增入归、芎、麦冬三味,使之分散于上下之间,自无胀满之忧矣。故服黄芪胀满有二症,一不能受而一过于受也。过于受者,服下胀而少顷宽;不能受者,初胀轻而久反重。以此辨之最易别耳。
或问黄芪补气之圣药,宜乎凡气虚者,俱可补之矣,何喘满之病反不用者?恐其助满而增胀也。先生既明阴阳之道,深知虚实之宜,必有以教我也。曰∶黄芪补气而不可治胀满者,非黄芪之故,不善用黄芪之故也。夫人喘大满,乃肾气欲绝,奔腾而上升,似乎气之有余,实是气之不足。古人用人参大剂治之者,以人参不能助胀而善能定喘耳,用之实宜。然天下贫人多而富人少,安得多备人参救急哉。古人所以用黄芪代之,而喘满增剧,遂不敢复用,且志之书曰∶喘满者不可用黄芪,因自误而不敢误人也。谁知黄芪善用之以治喘满实神。铎受异人传,不敢隐也。黄芪用防风之汁炒而用之,再不增胀增满,但制之实有法。防风用少,则力薄不能制黄芪,用多则味浓,又嫌过制黄芪,不惟不能补气,反有散气之忧。大约黄芪用一斤,用防风一两。先将防风用水十碗煎数沸,漉去防风之渣,泡黄芪二刻,湿透,以火炒之干。再泡透,又炒干,以汁干为度。再用北五味三钱,煎汤一大碗,又泡半干半湿,复炒之,火焙干,得地气,然后用之。凡人参该用一两者,黄芪亦用一两。定喘如神,而又不增添胀满,至妙之法,亦至便之法也。凡用黄芪,俱宜如此制之。虽古人用黄芪加入防风,治病亦能得效,然其性尚未制伏,终有跳梁之虞,不若先制之为宜,彼此畏忌而成功更神,又何喘病之不可治哉。(〔批〕用制黄芪以治喘者,救贫寒之人也。若富贵膏梁之子,毕竟宜用人参。)
或疑黄芪得防风其功更大,用黄芪加入防风足矣,而必先制而后用,毋乃太好奇乎?不知用黄芪而加防风,则防风之性与黄芪尚有彼此之分,不若先制之,调和其性情,制伏其手足,使之两相亲而两相合,绝不知有同异之分。如异姓之兄弟胜于同胞,相顾而收其全功也。
或疑黄芪补气之虚,止可补初起之虚,而不可补久病之虚,予问其故。曰∶初虚之病,用黄芪易受;久虚之病,用黄芪难受也。嗟乎。虚病用补,宜新久之皆可受,其不可受者,非气之虚,乃气之逆也。气逆之虚,必用人参,而不可用黄芪。在初虚气逆之时,即忌黄芪矣,何待久病而后不可用哉。若气虽虚而无逆,则久病正宜黄芪,未有不服之而安然者也。谁谓黄芪之难受乎。(〔批〕黄芪不能补气逆之虚,妙论。)
或疑黄芪补气,何以必助之当归以补血,岂气非血不生耶?不知气能生血,而血不能生气,不能生气,而补气必补血者,非取其助气也。盖气虚之人,未有不血亦随之而俱耗者也。我大用黄芪以生气,则气旺而血衰,血不能配气之有余,气必至生血之不足,反不得气之益,而转得气之害矣。故补气必须补血之兼施也。但因气虚以补气,而复补其血,则血旺而气仍衰,奈何。不知血旺则气不去生血,故补血而气自旺,不必忧有偏胜之虞。然多补其气而少补其血,则又调剂之甚宜也。
或问黄芪何故必须蜜炙,岂生用非耶?然疮疡之门,偏用生黄芪,亦有说乎?曰∶黄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谓黄芪炙则补而生则泻,其实生用未尝不补也。
《药笼小品》:黄芪
西产为佳。
虽系种者,亦金井玉栏,体糯而甜,新货为上,稍久则色味尽减,不可用矣。
去头去粗皮,切片蜜水拌炒,欲达肌肤,连皮生用。
黄芪补气,亚于人参,然当归补血汤中,用黄芪倍于当归者。盖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须当急固。故重用之也,然则黄芪兼能补血明矣。
治阳虚自汗,人尽知之,阴虚盗汗,人皆不察,只须兼凉血之品,六黄汤用此一味是也。
惟肺家有火,表邪未清、胃气壅实者,咸宜忌之。
《长沙药解》:黄芪
【本经】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金匮》黄芪芍药桂酒汤,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苦酒一升。治黄汗身肿,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黄如柏叶,脉自沉者。以汗出入水,水从窍入,淫泆于经络之间,阻其卫气,壅而为肿。卫气不行,遏其营血,郁而为热。脾为己土,肌肉司焉,水气浸淫,肌肉滋湿,营行经络之中,遏于湿土之内,郁热熏蒸,化而为黄。营秉肝气,而肝司五色,入脾为黄,营热蒸发,卫不能闭,则开其皮毛,泄为黄汗,缘营血闭遏,而木郁风动,行其疏泄之令也。风热消烁,津液耗伤,是以发渴。木气遏陷,不得升达,是以脉沉。黄芪走皮毛而行卫郁,桂枝走经络而达营郁,芍药、苦酒,泻营热而清风木也。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黄芪二两。治黄汗,两胫自冷,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身疼重,烦躁,腰以上汗出,小便不利。以水在经络,下注关节,外阻卫阳而内遏营阴。营遏木陷,温气沦郁,内热不宣,故两胫自冷。风木郁勃,经络鼓荡,故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湿淫外束,故疼重烦躁。木陷而郁于湿土,故小便不利。风升而开其孔窍,故腰以上汗出。水谷未消,中气满胀,营愈郁而热愈发,故食已则汗。暮而卫气入阴,为营气所阻,不得内敛,故外泄皮毛而为盗汗。营热郁隆,不为汗减,热蒸血败,不能外华皮腠,久而肌肤枯涩,必至甲错。血肉腐溃,必生恶疮。甘、枣、生姜,补宣中气,芍药泻营热而清风木,桂枝达营气之郁,黄芪行卫气之郁,助以热粥而发微汗,经热自随汗泄也。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治血痹,身体不仁,状如风痹,脉尺寸关上俱微,尺中小紧。以疲劳汗出,气蒸血沸之时,安卧而被微风,皮毛束闭,营血凝涩,卫气郁遏,渐生麻痹。营卫阻梗,不能煦濡肌肉,久而枯槁无知,遂以不仁。营卫不行,经络无气,故尺寸关上俱微。营遏木陷,郁动水内,而不能上达,故尺中小紧。大枣、芍药,滋营血而清风木,姜、桂、黄芪,宣营卫而行瘀涩,倍生姜者,通经而开痹也。
肝脾左旋,癸水温升而化血,肺胃右转,丁火清降而化气。血司于肝,其在经络则曰营,气司于肺,其在经络则曰卫。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叶。营卫周行,一日五十度,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营卫者,气血之精华者也。二十二难:脉有是动、有所生病。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血后病也。血阴而气阳,阴静而阳动,阴则内守,阳则外散,静则不辟,动则不阖。而卫反降敛,以其清凉而含阴魄,营反温升,以其温暖而抱阳魂也。卫本动也,有阴以阖之,则动者化而为降敛,营本静也,有阳以辟之,则静者变而为升发。然则血之温暖,气煦之也,营之流动,卫运之也,是以气有所动,则血病生焉。气冷而后血寒,卫梗而后营瘀,欲调血病,必益血中之温气,欲调营病,必理营外之卫阳。卫气者,逆则不敛,陷则不发,郁则不运,阻则不通,是营血受病之原也。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而益卫气。逆者敛之,陷者发之,郁者运之,阻者通之,是燮理卫气之要药,亦即调和营血之上品。辅以姜、桂、芍药之类,奏功甚捷,余药不及也。
五行之气,凉则收而寒则藏,气之清凉而收敛者,秉金气也。黄芪入肺胃而益卫气,佐以辛温则能发,辅以酸凉则善敛,故能发表而出汗,亦能敛表而止汗。小儿痘病,卫为营闭,不得外泄。卫旺则发,卫衰则陷,陷而不发者,最宜参芪,助卫阳以发之。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
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