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栌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栌
拼音 | Huánɡ Lú |
来源 | 为漆树科黄栌属植物黄栌Cotinus coggyria Scop.,以根、树枝及叶入药。根随时可采;夏季枝叶茂密时砍下枝条,摘下叶,分别晒干。 |
性味 | 辛、苦,凉。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根、茎: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无黄疸肝炎,麻疹不出; 叶:用于丹毒、漆疮。 |
用法用量 | 1~3钱(治肝炎,成人每日1两,小儿减半,煎2次,合并一起,早晚各服1次);外用枝、叶煎水洗或叶捣烂敷患处。 |
备注 | (1)红叶(黄道栌)Cotinus coggyria Scop. var. cinerea Engl.,主治用法相同;毛黄栌Cotinus coggyria Scop. var. pubescens Engl.,根皮可治妇女产后劳损。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黄栌
拼音 | Huánɡ Lú |
别名 | 黄道栌、黄栌材(《中国树木分类学》),栌木(《经济植物手册》),月亮柴(《贵州植药调查》)。 |
出处 | 《本草拾遗》 |
来源 | 为漆树科植物黄栌的木材。 |
原形态 |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达8米。单叶互生,倒卵形,长3~8厘米,宽2.5~6厘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或阔楔形,全缘,无毛或仅下面脉上有短柔毛,侧脉6~11对,先端常分叉;叶柄细,长1.5厘米。大型圆锥花序顶生;花杂性,径约3毫米;萼片5,披针形;花瓣5,长圆形,长倍于萼片;雄蕊5,短于花瓣;子房上位,具2~3短而侧生的花柱。果穗长5~20厘米,有多数不孕花的细长花梗宿存,成紫绿色羽毛状。核果肾形,直径3~4毫米,熟时红色。花期4月。果期6月。 |
生境分部 | 常生于向阳山坡。分布华北、西南和浙江、陕西等地。 |
化学成分 | 木材含硫黄菊素及其葡萄糖甙,又含杨梅树皮素及没食子酸等鞣质成分。另有谓木材(带皮,树龄20年)含鞣质6.54%。 |
性味 | 《本草拾遗》:"味苦,寒,无毒。" |
功能主治 | ①《本草拾遗》:"除烦热,解酒疸,目黄,水煮服之。"
②《日华子本草》:"洗汤、火、漆疮及赤眼。"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