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香薷
《中华本草》黄花香薷
拼音 | Huánɡ Huā Xiānɡ Rú |
英文名 | Eriostachys Elsholtzia |
出处 | 始载于《青藏高原药物图谱》。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毛穗香薷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sholtzia eriostachya (Benth.)Benth.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地上部分,洗净,晒干,或鲜用。 |
原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15-37cm。茎直立,不分枝或分枝,四棱形,被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1.5-9mm,被长柔毛;叶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0.8-4cm,宽4-15mm,先端稍钝,基部楔形圆形,边缘具细锯齿或锯齿状圆齿,两面被长柔毛。轮伞花序多花密集成假穗状花序,长1.5-5cm;苞片宽卵圆形,长1.5mm,先端具小突尖,外被疏柔毛,边缘具缘毛,覆瓦状排列;花萼钟状,长约1.2mm,外面密被串珠状长柔毛,萼齿5,三角形,具缘毛,果时花萼增长呈圆筒状,长约4mm;花冠黄色,长约2mm,外面有毛,边缘上人缘毛,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对稍短,内蒙,花丝无毛,花药卵圆形;子房4裂,花柱内蒙,柱头2浅裂。小坚果椭圆形,长1.4mm,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0-4100m的山坡草地、灌丛中、河谷沙地或高山流石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 |
性状 |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长15-40cm,常从基部分枝,表面紫红色,被短柔毛;质脆。叶多卷曲皱缩,展平后呈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0.8-4cm,宽0.3-1.5cm,上面黄绿色,被柔毛;叶柄长0.1-1cm,密被柔毛。顶端常有假穗状花序,花黄棕色。气清香,味辛凉。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木脂素内酯,有机酸,甾醇类及挥发油等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5-O-β-D-吡喃葡萄糖甙(luteolin-5-O-β-D-glucoyranoside),表蓝甙即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luteolin-7-O-D-glucopyranosid4e),金丝桃甙(byperoside),桑色素-7-O-β-D-葡萄糖甙(morin-7-O-β-glucoside),异彩樱花素-7-O-β-D-新橙皮糖甙(isoskuranetin-7-O-D-neohesperidoside),刺槐素-7-O-β-D-芸香糖甙(acacetin-7-O-β-D-rutinoside)[1]。 木脂素内酯类:3-羟基牛蒡甙(3-hydroxyarctiin),牛蒡甙元(arctigenin)[1]。 有机酸及甾醇类:三十二烷酸(dotriacontano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龙胆酸-5-O-β-D-吡喃葡萄糖甙(gentisic acid-5-O-β-D-glucopyranoside)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1]。 挥发油类:全草含由牻牛儿醛(geranial)53%,橙花醛(neral)39%等21种萜类化合物组成的挥发油成分[2]。 |
性味 | 味辛;性微温 |
功能主治 | 化湿健胃;杀虫止痒。主湿滞痞满食少;腹痛吐泻;虫积;疥癣湿痒;阴道滴虫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研末调敷衍;呀煎汤洗。 |
各家论述 | 《青藏高原药物图谱》:全草:味辛、涩、性温,无毒。有健胃的功能。外治皮肤瘙痒。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