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独零余子
《中药大辞典》黄独零余子
拼音 | Huánɡ Dú Línɡ Yú Zǐ |
别名 | 狗嗽子(《福建民间草药》)。 |
出处 | 《中国药植图鉴》 |
来源 |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叶腋中的珠芽。7~8月成熟时采收。 |
性状 | 珠芽呈圆球形,径约2厘米。外皮棕褐色,上有淡棕色、细小之颗粒状突起,径约1毫米。除去外皮后,显青绿色,内肉呈黄白色,新鲜的切开后断面有粘液渗出,片刻即渐转深黄色及至淡黄色。味微苦。 |
性味 | 《福建民间草药》:"辛,寒,有小毒。" |
功能主治 | 治百日咳,咳嗽,头痛。
《福建民间草药》:"生用催吐,解诸药毒,熟用治热咳。"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2~4钱;磨汁或浸酒。外用:切片贴。 |
复方 | ①治百日咳:鲜狗嗽子三至五钱,切片,酌加冰糖,开水炖一小时,饭后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咳嗽:黄独零余子一钱五分至三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解诸药毒:鲜狗嗽子和开水磨汁一盏,用开水送服,可催吐,以污物吐尽为止。(《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头痛:鲜狗嗽子切成薄片,贴在太阳穴。(《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食道癌、子宫癌、直肠癌:黄独干珠芽十两,切片,62度白酒三斤,装入小口陶罐内,石膏封口,糠火慢烧二小时,或将陶罐放入锅内,慢火蒸二小时,提出陶罐,稍冷后放入冷水中浸七天七夜,过滤即得。成人每日50毫升,少量频饮,以不醉为度。(《福建中草药》)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黄独零余子
拼音 | Huánɡ Dú Línɡ Yú Zǐ |
英文名 | Bulbil of Airpotato Yam |
别名 | 狗嗽子、零余子、黄独果、黄独珠芽 |
出处 | 出自《中国药植图鉴》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叶腋内生长的紫褐色珠芽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bulbifera L. 采收和储藏:夏末、秋初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 |
原形态 | 黄独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形至长圆形,近于土面,棕褐色,表面密生多数细长须根。茎圆柱形,左旋,无毛。单叶互生;叶柄较叶片稍短;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5-16(-26)cm,宽2-14(-26)cm,先端尾状渐尖,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紫褐色的球形或卵圆形珠芽(零余子),直径1-3cm,外有圆形斑点。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有时基部花序延长排列成圆锥状;雄花单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针形,新鲜时紫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叶腋,长20-50cm,退化雄蕊6,长仅为花被片的1/4。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长1.5-3cm,宽0.5-1.5cm,两端圆形,成熟时淡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种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的顶端,种翅栗褐色,向种子上方延伸,呈长圆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洒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
性味 | 苦;辛;寒;有小毒 |
功能主治 |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散结解毒。主痰热咳喘;百日咳;咽喉肿痛;瘿瘤;瘰疬;疮疡肿毒;蛇犬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或磨汁、浸酒。外用:适量,切片贴或捣敷。 |
注意 | 不宜过量或久服;脾胃虚弱者不宜磨汁服。 |
复方 | ①治百日咳: 鲜狗嗽子三至五钱,切片,酌加冰糖,开水炖一小时,饭后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②治咳嗽: 黄独零余子一钱五分至三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③解诸药毒: 鲜狗嗽子和开水磨汁一盏,用开水送服,可催吐,以污物吐尽为止。(《福建民间草药》)④治头痛: 鲜狗嗽子切成薄片,贴在太阳穴。(《福建民间草药》)⑤治食道癌、子宫癌、直肠癌: 黄独干珠芽十两,切片,62度白酒三斤,装入小口陶罐内,石膏封口,糠火慢烧二小时,或将陶罐放入锅内,慢火蒸二小时,提出陶罐,稍冷后放入冷水中浸七天七夜,过滤即得。成人每日五十毫升,少量频饮。以不醉为度。(《福建中草药》) |
各家论述 | 《福建民间草药》:生用催吐,解诸药毒,熟用治热咳。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