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牡丹根
《中药大辞典》荷包牡丹根
拼音 | Hé Bāo Mǔ Dān Gēn |
别名 | 土当归(《纲目拾遗》)。 |
出处 | 《汪连仕采药书》 |
来源 | 为罂粟科植物荷包牡丹的根茎。 |
原形态 | 荷包牡丹(《花镜》),又名:鱼儿牡丹(《花镜》),活血草(《纲目拾遗》)。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茎粗壮。叶对生,具长柄;3回羽状复叶,小叶片倒卵形,深裂,基部楔形。总状花序顶生,花生于一侧,弯垂;花梗具2苞;萼片小,鳞片状,窄卵圆形;花瓣4,交叉排列为2层,外层稍联合为心脏形,基部膨大成囊状,上部有2短钝距,粉红色,内层细长突出,包被在雌雄蕊外,粉白色;雄蕊多数,成2组;花柱细长,柱头盾状2裂,子房上位,1室。蒴果细长圆形,种子细小,有冠毛。花期4~6月。 |
生境分部 | 东北、西北、华北及云南均有栽培。 |
化学成分 | 全株含隐品碱、原阿片碱、血根碱、黄连碱,以及白屈菜红碱、白屈菜玉红碱、白屈菜黄碱、华紫堇碱、斯氏紫堇碱、牛心果碱等。 |
性味 | 《岭南采药录》:"味辛,性温。" |
功能主治 | ①汪连仕《采药书》:"用其根捣汁,酒冲服之,令人沉醉,金疮之圣药也。"
②《岭南采药录》:"散血,消疮毒,除风,和血。"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荷包牡丹根
拼音 | Hé Bāo Mǔ Dān Gēn |
英文名 | Rhizome of Showy Bleedingheart |
别名 | 土当归、活血草。 |
出处 | 出自《汪连仕采药书》。《植物名实图考》:按此花北地极繁,过江渐稀,或以为即当归。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荷包牡丹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entra spectabilis(L.)Lem.[Fumaris spectabilis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
原形态 | 荷包牡丹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无毛。根茎粗壮。茎带紫红色,基部有数枚大型黄棕色鳞片。叶对生;具长柄,叶片长达20cm,二回三出全裂,一回裂片具长柄;二回裂片柄短或无柄,2或3裂,裂片卵形或楔形,全缘或具1-3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生于一侧,弯垂;花梗长1.5cm,基部具苞片2枚,钻形;花两侧对称;萼片2枚,披针形,长4-4.5mm,蔷薇色,早落;花瓣4枚,长约2.5cm,外侧2枚蔷薇色,下部心形,囊状,上部变狭,向外反曲,内侧2枚狭长,包被在雌雄蕊外,突出,白色,顶端内面紫红色,中部之上缢缩;雄蕊6枚合成2组;子房上位,1室,花柱细长,柱头盾状2裂。蒴果细长。种子细小,有冠毛。花期5月,果期5-6月。 |
生境分部 | 未见野生种,均为栽培品,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及西北各地有栽培。 |
化学成分 | 荷包牡丹全草含原阿片碱(protopine),隐品碱(cryptopine),血根碱(sanguin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thrine),黄连碱(coptisine),白屈菜玉红碱(chelirubine),白屈菜黄碱(chelilutine),紫堇定(corydine),二氧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碎叶紫堇碱(cheilanthifoline),斯氏紫堇碱(scoulerine),网叶番荔枝碱(reticuline)和矢车菊素(cyanidin)的甙。 |
性味 | 辛;苦;温 |
归经 | 肝经 |
功能主治 | 祛风;活血;镇痛。主金疮;疮毒及胃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酒煎服;或捣汁,酒冲服。 |
各家论述 | 1. 汪连仕《采药书》:用其根捣汁,酒冲服之,令人沉醉,金疮之圣药也。 2.《岭南采药录》:散血,消疮毒,除风,和血。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