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鹞鱼
《中药大辞典》海鹞鱼
拼音 | Hǎi Yào Yú |
别名 | 蕃蹹鱼(《魏武食制》),邵阳鱼、石蛎(《本草拾遗》),少阳鱼(宁原《食鉴本草》),荷鱼、鲼鱼、鯆魮鱼(《纲目》),蒲鱼(《本草求原》),锅盖鱼(《随息居饮食谱》)。 |
出处 | 《本草拾遗》 |
来源 | 为魟科动物赤魟等的肉。 |
原形态 | 体平而扁,全长约35厘米。体盘亚圆形,中间微向前方略宽,后端略窄。吻宽而短,前端钝。眼小,距吻端近。眼间隔不甚宽,中间平。喷水孔大,斜位于眼的紧后方。鼻孔大,有长方形的鼻瓣后伸至口。口甚小,口内下颌的底部有须状突起3枚,中间突起细小,两侧较大。上下颌牙齿呈铺石状。鳃孔前4对等大,后1对较小,皮肤光滑,眼间隔后方粗糙。背鳍及臀鳍均无;胸鳍略宽,后缘长。腹鳍小,后缘直。尾棘1个,位于尾上,扁锯齿状,有毒。尾很长,约为体盘宽的1.5倍,前端粗,自尾棘向后渐呈鞭状,尾棘前方两侧有侧褶,后方上下面有皮褶。尾与体盘的中间为深褐色,周边色淡。眼周围和喷水孔内侧及腹面均为橘黄色。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及其他鱼类为食。卵胎生。 |
生境分部 | 栖于近海海底。分布我国南海、东海及其他沿海地区。 |
性味 | ①宁原《食鉴本草》:"甘咸,寒,无毒。"
②《纲目》:"甘咸,平,无毒。" |
功能主治 | 宁原《食鉴本草》:"治男子白浊膏淋,玉茎涩痛。" |
备注 | 本动物的牙齿(海鹞鱼齿)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海鹞鱼
拼音 | Hǎi Yào Yú |
英文名 | Red stingray |
别名 | 蕃踏鱼、邵阳鱼、石砺、少阳鱼、荷鱼、鲼鱼、蒲鱼、锅盖鱼、魟鱼 |
出处 | 出自《本草本草纲目拾遗》1.《本草拾遗》:海鹅鱼,似鸥,有肉翅,齿如石版,生东海。邵阳鱼,尾刺入者,有大毒,生南海,有肉翅,尾长二尺,刺在尾中,逢物以尾援之,食其肉而去其刺。 2.《本草纲目》:海鹅鱼,海中颇多,江湖亦时有之,状如摄及荷叶,大看围七、八尺,无足无鳞,背青腹白,口在腹下,目在额上,尾长有节,整入甚毒。皮色肉味,俱同鲍鱼,肉内皆骨,节节联比,脆软可食,吴人腊之。《魏武食制》云,蓄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魟科动物赤魟、花点魟及其近缘多种动物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Dasyatis akajei(Muller et Henle)2.Dasyatis uarnak(Forskal)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捕杀后,取肉,洗净,鲜用,或冷藏备用。 |
原形态 | 1.赤魟,体盘亚圆形,平扁,前缘斜直,与吻端约成60°。一般重1-2kg,大者可达10-20kg,体盘长达1m,盘宽比盘长约大1.2倍。吻短,稍突出。眼小,眼球红与喷水孔等大。口小,波曲,口底具乳突5个,中间3个较大。外侧乳突细小。牙细小平扁,铺石状排列。幼体较光滑,头后正中有1个扁平结刺。成体自头后至尾刺前有一纵行结刺,约20余枚,肩区外各具结刺一短行,红1枚。眼后具一小群小刺,尾上几个结刺较大而尖利。腹鳍后缘平直,前后角均钝圆。尾细长,为体盘长2-2.7倍。上下方均具膜,上皮膜短而低,下皮膜明显延长。体赤褐色或绿褐色,大者色较深,于眼前、眼下、喷水孔上侧和后部及尾的两侧呈赤黄色;腹面白色,近边缘外橙黄色。 2.花点魟,体盘宽达1.5m以上,重100余kg。吻颇尖,相当突出眼颇小,稍突起,眼球比喷水孔稍小。口小,波曲,口底乳突4-7个,近中部2个最显着。牙细小,平扁,具横突,上颌30多纵行。腹鳍颇狭长,在雌体较短宽,里缘与后缘连合,外角圆钝。鳍脚平扁,后端颇尖。尾鞭状,很长,约为体盘长的3倍以上,上下皮膜幸免消失。具尾刺,在尾刺以前的尾部具一平扁鳞片狭带,尾刺后的尾部密被尖细鳞片。体背黄褐色或灰褐色,密具黑褐色圆形或多边形斑块,大斑与眼球约同大。尾具暗青色横环70余条。腹面淡白,边区褐色。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1.暖水性底层魟类,栖息于近海沙泥质海底,主食贝类与甲壳类,冬季生活于深水处,夏季移栖于内湾浅水区,有时溯江而上,也可生活于淡水。 2.暖水性大型魟类,栖息于近海底层,卵胎生。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2.我办发布于东海和南海。 |
性味 | 味甘;咸;性平 |
归经 | 肾经 |
功能主治 | 益肾;通淋。主男子白浊膏淋;阴茎涩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食,60-90g,鲜品150-250g;或熬油。 |
各家论述 | 宁原《食鉴本草》:治男子白浊冒淋,玉茎涩痛。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