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柏
《中华本草》海柏
拼音 | Hǎi Bǎi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隐丝藻科植物海柏的藻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opes polyideoides Oka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
原形态 | 藻体暗红紫色,软骨质,丛生,高5-15cm,宽约2mm,直立,基部圆柱形,色深较硬,上部略扁,色浅稍软,二叉分枝如帚状,枝端钝头。枝体上常有轻微缢缩处,偶有小育枝、髓部丝状细胞连成网状,疏松,皮层细胞小,紧集成链状。四分孢子囊群生于分枝上部,囊果色深,微凸呈小颗粒状。固着器圆盘状。藻体衰老时变黄,干燥后变为角质。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潮内带或低潮带的岩石上和石沼中。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东南沿海。 |
性状 | 性状鉴别 藻体深紫红色或淡黄色,丛生,长5-15cm,鲜时软骨质,干后呈角质。基部圆柱形,有圆盘状固着器,上部略压扁。二叉分枝,顶端钝。藻体常有轻微的窄缩处,并偶见小育枝。气微腥,味微咸。 |
性味 | 甘;咸;寒 |
功能主治 | 清热泻火;缓下通便。主胃肠炎;胃痛;高血压病;慢性便秘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