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菊
《中华本草》甘菊
拼音 | Gān Jú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小甘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crinia discoidea (Ledeb.) Poljak.[Pyrethrum discoideum Ledeb.]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切段晒干。 |
原形态 | 小甘菊 二年生或多所生草本,高5-20cm。茎直立或斜生,被灰白色绵毛。叶柄长,基部扩大;叶片矩圆形或卵形,长3-4cm,宽1-1.5cm,羽状深裂,裂片2-5对,每个裂片又2-5浅裂或深裂,先端小裂片卵形或宽条形,先端钝或渐尖,全部叶片被灰白色绵毛至几无毛。头状花序单生于长4-16cm的梗上;总苞直径7-12mm,被疏绵毛或几无毛;总苞片3-4层,草质,外层总苞片条状披针形,边缘几无膜质,内层总苞片短于外层的一倍半,条状矩圆形,边缘宽膜质;花托明显凸出,锥状球形;花黄色,全部筒状,具5齿裂。瘦果长1.8-2.2mm,无毛,具5条从肋,先端具长约1mm的膜质小冠,小冠,小冠5浅裂。花、果期4-9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区多砾石的山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新疆及西藏等地。 |
性状 | 性状鉴别 主根细。茎自基部分枝,被白色绵毛。叶灰绿色,叶片长圆形或卵形,长2-4cm,宽1-1.5cm,二回羽状深裂,先端裂片卵形至宽线形,先端钝或短渐尖;叶柄长,基部扩大。总苞直径7-12mm,被疏绵毛至几无毛;总苞片草质;花托凸起,锥状球形;花黄棕色,气香,味微苦、涩。 |
性味 | 味苦;辛;性微寒 |
功能主治 | 清热祛湿。主湿热黄疸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24g。 |
摘录 | 《中华本草》 |
《雷公炮制药性解》:草部中 >> 甘菊
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肺脾肝肾四经。能补阴气,明目聪耳,清头风及胸中烦热,肌肤湿痹。枸杞根、桑白皮、苍白术为使。
按∶丹溪曰,菊花属金,而有土于水,大能补阴。宜入肺肝等经,盖烦热诸证,皆由水不足而火炎,得此补阴,则水盛而火自息矣。须用味甘者佳,若苦者为苦菊,大伤胃气,慎之。
《本草求真》:平散 >> 甘菊
(隰草)祛风养肺滋肾明目
甘菊(专入肝肺肾。)生于春。长于夏。秀于秋。得天地之清芳。(时珍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禀金精之正气。其味辛。故能祛风而明目。其味甘。故能保肺以。其味苦。故能解热以除燥。凡风热内炽而致眼目失养。翳膜遮睛。与头眩晕恶风湿痹等症。服此甘和轻剂。以平木(补金平木。)制火。(补水制火。)养肺(肺养则木平。)滋肾。(肾滋则火制。)俾木平则风熄。火降则热除。而病无不愈矣。(金水二脏药。)是以除目翳膜。有同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以单瓣味甘者入药。(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正如黄精益寿。钩吻杀人之意。)黄入阴分。白入阳分。紫入血分。术及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使。
《本草便读》:隰草类 >> 甘菊
甘菊(图缺)
味甘性寒.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热.治目祛风.禀金水之精英.益阴滋肾.(甘菊其花禀秋金之气而生.故能入肺.凡花皆散.故主疏风.风气通于肝.故又能入肝.治一切目疾.但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考菊花之性.入肝之用为长.以其甘寒能清金壮水.水壮则木有所生.金清则木有所制.故肝风可熄.肝火能平.一切肝病皆治.各随佐使之药以为用耳.)
《药鉴》:甘菊
气寒,味甘,无毒。补阴气之要药也。主明目聪耳,除胸中烦热,又治头眩头痛。此数症者,皆由水不足,而风火上盛,得补阴之剂,则水盛而火自息矣。抑且肾窍通耳目,肾气胜则窍通精明,清气升则头目爽快,此烦热除而眩痛止也。又变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黄酿酒。
解冬取根,四时频服,大有奇功。但黄菊不如白菊佳,白属水,黄属土也。野菊不可入药,用之令人目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