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地莓子

地莓子

《中药大辞典》地莓子

拼音 Dì Méi Zǐ
别名 黄帽子、黄刺儿根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黄果悬钩子。春、秋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 低矮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全体疏生墓部膨大的皮刺。茎匍甸或向上,高10~30厘米。3出复叶,互生;小叶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生小叶几比侧生小叶大1倍,长4~6厘米,近基部常有2浅裂,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两面无毛,下面脉上有刺;叶柄和叶轴散生皮刺;托叶披针形,有疏齿。花小,白色,单生或2~3朵形成伞房花序腋生或顶生;萼裂片卵形,先端尾尖,外面密被细刺,内面有毛;雄蕊和雌蕊均为多数。聚合果扁球形,橙黄色。
生境分部 生于山沟石砾滩地及土层较厚处.分布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
性味 酸,微寒。
功能主治 消炎止痛。治结膜炎,睑缘炎,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地莓子

拼音 Dì Méi Zǐ
英文名 Root of Yellowfruit Raspberry
别名 黄帽子、黄刺儿根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黄果悬钩子Rubus xanthocarpus Bur.et Franch.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us xanthocarpus Bur.et Franch.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挖根,除去茎叶及细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黄果悬钩子 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茎葡匐或向上,高30-50cm。小枝具棱,疏生基部膨大的小皮刺。叶互生;叶柄和叶轴散生皮刺;小叶3枚,有时5枚,长圆形,稀卵状披针形,顶生小叶长5-10cm,宽1.5-3cm,基部常有2浅裂片,侧生小叶长宽为顶生小叶之半,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两面无毛,下面脉上有刺。花1-4朵成伞房状花序,花梗疏生皮刺;花白色,直径1-2.5cm;萼裂片外面密生细刺,内面有毛。聚合果房球形或半圆形,直径1-1.2cm,橘黄色。花期5-6月,果期8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3200m的山坡、路旁、林缘、林中或山沟石砾滩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四川等地。
栽培 1.气候土壤喜温暖湿润环境。一般土壤都可栽培。
2.种植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在3月播种。开1.5米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30cm开穴,深约7cm,每穴播种子约10粒,每亩用种子2-3斤,播后施人畜粪水。
3.在6、10月再各除草、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生,最后1次可施土杂肥。
4.病虫害防治虫害有毛虫,发现时捕杀,也可用6%可湿性六六六防治。
性味 酸;微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风火烂眼;目赤肿痛;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