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大枣

大枣

《中国药典》大枣

图片 大枣 大枣 大枣
拼音 Dà Zǎo
来源 本品为鼠李科枣属植物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inermis (Bunge) Rehd.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其根、树皮亦入药,随时可采。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或球形,长2~3.5cm,直径1.5~2.5cm。表面暗红色,略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基部凹陷,有短果梗。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黄色或淡褐色,肉质,柔软,富糖性而油润。果核纺锤形,两端锐尖,质坚硬。气微香,味甜。
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10ml浸泡10分钟,超声处理约10分钟,滤过,弃去石油醚液,药渣晾干,加乙醚20ml,浸泡1小时,超声处理约15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4: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破开或去核。
性味 甘,温。
归经 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果(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树皮:消炎,止血,止泻。用于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伤出血。
根:行气,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
用法用量 6~15g。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摘录 《中国药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枣

拼音 Dà Zǎo
别名 枣、红枣、枣子
来源 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inermis (Bunge) Rehd. 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树皮亦入药。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根、树皮,随时可采。
性味 果:甘,温。
树皮:苦、涩,温。
根:甘,温。
功能主治 果(大枣):补脾益气,养心安神。用于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盗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树皮:消炎,止血,止泻。用于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伤出血。
根:行气,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
用法用量 果、树皮、根均为2~3钱。枣树皮经提取后,制成枣树皮消炎片,每次服1~2片,每日服2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大枣

拼音 Dà Zǎo
别名 干枣、美枣,良枣(《别录》),红枣(《医学入门》)。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鼠李科植物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拣净杂质,晒干。或烘至皮软,再行晒干。或先用水煮一滚,使果肉柔软而皮未皱缩时即捞起,晒干。
原形态 枣(《诗经》),又名:刺枣。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米。枝平滑无毛,具成对的针刺,直伸或钩曲,幼枝纤弱而簇生,颇似羽状复叶。成"之"字形曲折。单叶互生;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少有卵形,长2~6厘米,先端短尖而钝,基部歪斜,边缘具细锯齿,3主脉自基部发出,侧脉明显。花小形,成短聚伞花序,丛生于叶腋,黄绿色;萼5裂,上部呈花瓣状,下部连成筒状,绿色;花瓣5;雄蕊5,与花瓣对生;子房2室,花柱突出于花盘中央,先端2裂,核果卵形至长圆形,长1.5~5厘米,熟时深红色,果肉味甜,核两端锐尖。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一般多为栽培。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 果实略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3.5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表面暗红色,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果实一端有深凹窝,中具一短丽细的果柄,另一端有一小突点。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松软,如海绵状,黄棕色。果核纺锤形,坚硬,两端尖锐,表面暗红色。气微弱,味香甜。以色红、肉厚、饱满、核小、味甜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大枣皂甙Ⅰ、Ⅱ、Ⅲ(ziziphussaponin Ⅰ,Ⅱ,Ⅲ)、酸枣仁皂甙B(jujuboside B)、光千金藤碱(stepharine)、葡萄糖、果糖、蔗糖、环磷腺苷(cAMP)、环磷乌苷(cGMP)等。
性味 甘,温。
①《本经》:"味甘,平。’
②《千金·食治》:"味甘辛,热,无毒。"
③孟诜:"温。"
归经 入脾、胃经。
①《纲目》:"脾经血分。"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②《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
③《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澼。"
④《药对》:"杀附子、天雄毒。"
⑤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⑥《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癣气。"
⑦《珍珠囊》:"温胃。"
⑧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⑨《药品化义》:"养血补肝。"
⑩《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⑾《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或捣烂作丸。外用: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 凡有湿痰、积滞,齿病、虫病者,均不相宜。
①《医学入门》:"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多食动风,脾反受病。"
②《本草经巯》:"小儿疳病不宜食,患痰热者不宜食。"
③《本草汇言》:"胃痛气闭者,蛔结腹痛及一切诸虫为病者,咸忌之。"
④《髓息居饮食谱》:"多食患胀泄热渴,最不益人。凡小儿、产后及温热、暑湿诸病前后,黄疸、肿胀并忌之。"
复方 ①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白术四两,干姜二两。鸡内金二两,熟枣肉半斤。上药四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益脾饼)
②治反胃吐食:大枣一枚(去核),班蝥一枚(去头翅)入内喂热,去蝥,空心食之,白汤下。(《纲目》)
③补气:大南枣十枚,蒸软去核,配人参一钱,布包,藏饭锅内蒸烂,捣匀为丸,如弹子大,收贮用之。(《醒园录》枣参丸)
④治中风惊恐虚悸,四肢沉重:大枣七枚(去核),青粱粟米二合。上二味以水三升半,先煮枣取一升半,去滓,投米煮粥食之。(《圣济总录》补益大枣粥)
⑤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大枣十枚,甘草三两,小麦一升。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⑥治咳:杏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豉一百枚(熬令干),干枣四十枚(去核)。上三味台捣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尽。日七、八度,尽,更作。(盂诜《必效方》)
⑦治悬饮: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渣,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匕,平日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之后,糜粥自养。(《金匮要略》十枣汤)
⑧治虚劳烦闷不得眠:大枣二十枚,葱白七茎。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顿服。(《千金方》)
⑨治肺疽吐血并妄行:红枣(和核烧存性)、百药煎(煅)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三因方》二灰散)
⑩治卒急心痛:乌梅一个,枣二个,杏仁七个。一处捣,男用酒、女用醋送下。(《海上方》)
⑾治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红枣,每天吃三次,每次10只,至紫瘢全部消退为止。一般每人约需红枣一至二斤。(《上海中医药》(4):22,1962)
⑿治走马牙疳:枣(去核、包信石,烧)、黄柏。同为末,布患处。(《海上方》)
⒀治诸疮久不瘥:枣膏三升,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数洗取愈。(《千金方》》
⒁治风沿烂眼:大黑枣二十个(去核),明矾末五分,和枣肉捣成膏,湿纸包,火内煨二刻,取出,去纸,水二碗,将枣膏煎汤,去渣,将汤洗眼。(《本草汇言》眼科方)
临床应用 ①预防输血反应
输血前15~30分钟服红枣汤(红枣20枚,地肤子、炒荆芥各3钱)。据46人次观察,无反应者占2/3左右,且很少出现Ⅲ°反应。但对激素未能防止反应的病例,红枣汤似亦无效。
②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 对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转氨酶活力较高的病人,每晚睡前服红枣花生汤(红枣、花生、冰糖各1两,先煎花生,后加红枣冰糖)1剂,30天为一疗程,观察12例均有效。但对合并胆道感染、风湿活动合并心肌炎的病人,应再配合清热利胆或祛风湿的药物。
备注 大枣因加工的不同,而有红枣、黑枣之分。入药一般以红枣为主。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枣

拼音 Dà Zǎo
英文名 Chinese Date, Jujube
别名 壶、木蜜、干枣、美枣、良枣、红枣、干赤枣、胶枣、南枣、白蒲枣、半官枣、刺枣。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iziphus jujuba Mill.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一般随采、随晒。选干燥的地块搭架铺上席箔,将枣分级分别摊在席箔上晾晒,当枣的含水量下降到15%以下时可并箔,然后每隔几日揭开通风,当枣的含水量下降到10%时,即可贮藏。大枣果皮薄,含水分多,采用阴干的方法制干。亦可选适宜品种,加工成黑枣。
原形态 枣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m。有长枝、短枝和新枝,长枝平滑,无毛,幼枝纤细略呈“之”形弯曲,紫红色或灰褐色,具2个托叶刺,长刺可达3cm,粗直,短刺下弯,长4-6mm;短枝短粗,长圆状,自老枝发出;当年生小枝绿色,下垂,单生或2-7个簇生于短枝上。单叶互生,纸质,叶柄长1-6mm,长枝上的可达1cm;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长3-7cm,宽2-4cm,先端钝圆或圆形,具小尖头,基部稍偏斜,近圆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沿脉被疏柔毛;基生三出脉。花黄绿色,两性,常2-8朵着生于叶腋成聚伞花序;萼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瓣5,倒卵圆形,基部有爪;雄蕊5,与花瓣对生,着生于花盘边缘;花盘厚,肉质,圆形,5裂;子房2室.与花盘合生,花柱2半裂。核果长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3.5cm,直径1.5-2cm,成熟时红色,后变红紫色,中果皮肉质、厚、味甜,核两端锐尖。种子扁椭圆形,长约1cm。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区、丘陵或平原,全国各地广为栽培,栽培品种甚多。
资源分布:原产我国,现亚洲、欧洲、和美洲常有种植。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干燥冷凉气候,喜光、耐寒、耐旱、耐盐碱,能耐-31.3℃的低温,也能耐39.3℃的高温。向阳干燥的山坡、丘陵、荒地、平原及路旁均可种植,以破土或砂壤土最宜栽培,不适于低洼水涝地。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及嫁接繁殖。种子繁殖:春季播种的种子须经沙藏处理,在解冻后播种,秋播在10月中下旬进行。按行距33cm开沟,深7-10cm。每隔7-10cm播种1粒,覆土2-3cm,浇水保湿。分株繁殖:将老株根部发出的新枝连根劈下栽种。嫁接的枣树生长较快,刺较少,结果较早。多以酸枣为砧木,采用芽接、切接、皮下接、根接等方法。育苗1-2年即可定植,可在春季发芽前和秋季落叶后进行,在山坡地种植,应修鱼鳞坑、小台田、水平梯田,行株距为3m×3m;缓坡地行株距5m×4m或6m×5m。定植穴的直径为80-100cm,每穴施土粪肥25-50kg,定植后立即灌水。
田间管理 在萌动期,展叶后及现蕾期均应灌水,一般冬、春季施基肥(如堆肥、厩肥、骨粉等),在开花前每株施硫酸铵、过磷酸钙0.5-1kg,适当进行中耕除草。幼年枣园可与矮生作物如花生、豆类、红薯间作。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枣疯病,对初感病势较轻的植株,增施有机肥料,发现病株随即拔除,病情严重的大树也应连根挖除,并全部烧掉。虫害有步曲虫(枣尺蠖)、桃小食心虫、枣粘虫、刺蛾(洋辣子)、枣叶壁虱等。除选育抗病虫新品种外,还可采用刮树皮、堵树洞、筛虫茧、清除枣园杂草和有病虫的落枝叶、落果等方法。对枣叶壁虱在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椭圆形或球形,长2-3.5cm,直径1.5-2.5cm。表面暗红色,略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基部凹陷,有短果柄。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黄色或淡褐色,肉质,柔软,富糖性而油润。果核纺锤形,两端锐尖,质坚硬。气微香,味甜。
显微鉴别 枣果肉横切面:外果皮最外为1列表皮细胞,胞腔充满棕红色物质并有颗粒状物;外被厚5-7.5μm的角质层;内侧为4-6层厚角细胞,内含无色半透明团块状物。中果皮由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细胞间隙大,散列不规则走向的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含颗粒状团块和草酸钙方晶及族晶。
化学成分 1.枣果实含生物碱:光千金藤碱(stephar-ine),N-去甲基荷叶碱(N-nornuciferine),巴婆碱(asmilobine)。
又含三萜酸类化合物:白桦脂酮酸(betulon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ic acid),马斯里酸(maslinic acid)即是山楂酸(cratagolicacid),3-O-反式对-香豆酰马斯里酸(3-O-trans-p-coumaroyl-maslinic acid),3-O-顺式对香豆酰马斯里酸(3-O-cis-p-coumaroyl-maslin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麦珠子酸(alphitolic acid),3-O-反式对香豆酰麦珠子酸(3-O-trans-p-coumaroyl alphi-tolic acid),3-O-顺式对-香豆酰麦珠子酸(3-O-cis-P-coumaroylal-phitolic acid)。还含皂式类化合物:大枣皂式(zizyphus saponin)Ⅰ、Ⅱ、Ⅲ和酸枣皂甙(jujuboside)B。另合环磷酸腺甙(cyclic adenosine 3',5’-monophasphate cAMP)和环磷酸鸟甙(cyclic guanosine 3',5’-monophosphate,cGMP)。又,果实的水溶性浸出物中含果糖(fructose),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果糖和葡萄糖的低聚糖及少量的阿拉伯聚糖及半乳糖醛酸聚糖;果实所含的主要脂肪酸是油酸(oleic acid),所含的甾醇有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少量的链甾醇(desmosterol),果肉中还含芸香甙(rutin),含量可达3 385mg/100g,维生素 C 540-972mg/100g以及核黄素(ri-boflavine),硫胺素(thiamine),胡萝卜素(carotene),烟酸(nicotinic acid)等。又含鞣质(tannin),香豆精衍生物(coumarin deriva-tives),类脂类(lipids),树脂类(resins),苹果酸(malic acid)等。
种仁含酸枣仁皂甙A、B、B1。又含蚓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大枣还含赖氨酸(lys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天冬酰胺(asparagine),甘氨酸(glyc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丙氨酸(alanine),脯氨酸(prol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等氨基酸和包括硒在内的36种微量元素。
2.无刺枣果实含甙类化合物:无刺枣苄甙(zizybeoside)Ⅰ及Ⅱ无刺枣催吐醇甙(zizyvoside)Ⅰ及Ⅱ,长春花甙(roseoside)。还含生物碱成分:酸枣碱(zizyphusin),无刺枣碱(daechu-alkaloid)A,荷叶碱(nuciferine),衡州乌药碱(co-claurine),原荷叶碱(nornuciferine),观音莲明碱(lysicamine)。又含环肽化合物:无刺枣环肽-1(daechucy-clopeptide-1)、无刺枣因(daechuine)S3等。还含催吐萝芙木醇(vomifliol),6,8-二-C-葡萄糖-2(S)-柚皮素[6,8-di-C-gluco-syl-2(S)-naringenin],6,8-二-C-葡萄糖基-2(R)-油皮素[6,8-di-C-glucosyl-2(R)-naringenin,棕榈油酸(palmitoseic acid),11-十八碳烯酸(vaccenic acid),油酸(oleic acid)以及环磷酸腺甙,无刺枣阿聚糖(zizyphus-arabinan),糖脂(glycolipid),磷脂(phospholipid)等。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1.1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腺胃癌的抑制作用 纯化的Wistrar系大鼠,体重80-120g,雄雌兼用。随机分组I组(对照组),18只,仅给自来水及普通干块饲料。Ⅱ组(MNNG组),18只,自由摄取MNNG100ug/ml连续10mo,其后改喂自来水。给普通干块饲料。Ⅲ组(MNNG同时加枣组),16只,给MNNG100ug/ml的同时给大枣(干果),每鼠每日约1g,mo15停药。其它同Ⅱ组。组(MNNG7mo后加枣组)125只,给MNNG100ug/m17mo月后加大枣至第15个月止。其它同Ⅲ组。将自行死亡或处死者,留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肝、淋巴结及肺等脏器。胃一般沿大弯切开,取0·3-0·4cm三块组织,固定于酒精、福尔马林溶液,作组织切片,H.E染色。以肉眼和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及胃肠癌的发生率。用MNNG100ug/ml处理大鼠的同时连椟15mo喂给大枣Ⅱ组腺胃腺癌的发生率为15.4(2/13),胃肠道恶性肿瘤总的发生率为38.4%(5/13);MNNG100ug/ml处理大鼠7mo后,连续8mo投给大枣的Ⅳ组腺胃腺癌的发生率为21.7%(5/23),胃肠道癌瘤总的发生率为34.8%(8/23),与Ⅱ组(MNNG)胃肠道癌瘤的发生率71.14%(10/14)相比,(P<0.05)有显着性差异。说明用MNNG处理大鼠后,长期喂给中药大枣似有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生率的作用。
1.2对肉瘤一180增殖的抑制作用 从大枣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中进一步分离出游离型、酯活性的桦木酸、山楂酸,连续给药7d(25mg/日),对5-35%肉瘤一180增殖有抑制效果,特别是山楂酸,连续给药14日,有61%的抑制效果,比5一Fu抑制率更强。
2.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2.1对抗IgE刺激所致人外周血嗜碱性白细胞释放白三烯(LTD4)的抑制作用 大枣10g,加热水100ml提取,得到大枣提取液。用Hubscher法自血液中分离出嗜碱性白细胞。体外培养用Lichteinstein和Osler两步法,以2X10-2抗体氮/ml的抗IgE刺激时,在第二步加入1:10稀释的大枣提取液。LTD4的测定按Samuelsson法进行。结果可见致敏者外周嗜碱性白细胞在未加任何刺激时,LTD4的产生极少(自发性释放),而用2X10-2抗体氮/ml的抗IgE刺激时可见LTD4释放。在第二步加入1:10稀释的大枣提取液时,LTD4的释放与自发性释放大致相同。其机理与大枣所含的cAMP易透过白细胞膜而作用于化学介质释放的第二期,抑制LTD4的释放,因与而抑制变态反应有关。
2.2对IgE抗体产生有特异性抑制作用 大枣乙醇提取物中的乙基-a-果糖甙(ethyl?-D-fructofuranoside)10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抑制作用。该化合物是在乙醇提取中与大枣所含的果糖在有机媒介作用下生成,具有对IgE抗体的产生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对5-羟色胺和组胺有拮抗作用。抗过敏作用与大枣中含有的cAMP样物质也有关。另外,有报道大枣中的酯型三萜系化合物中香豆酸能提高佐剂的活性。
3.其它作用3.1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 采用延长硫喷妥钠作用作为指标,发现大枣内苯甲醇糖甙、柚配质(糖甙等多种化合物)具有显着降压作用,并确认柚配质(糖甙类)能降低自发运动,刺激反射作用,强直性木僵作用,并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
3.2对体重、肌力的作用 雄性小白鼠,体重10-20g,分大枣组,对照组各18只。大枣组每天上午用30%大枣煎剂按体重0.3ml/kg,对照组给水0.3ml/kgip,实验中对小鼠分别以吞米混合饲料及蔬菜饲养3wk,上午空腹时称重,大枣组平均增加体重3.0g,对照组则平均增加1.6g。同时,两组动物进行空腹游泳试验,结果大枣组为3分钟50s,而对照组为2分钟30s。证明有增加体重、增强肌力作用。
3.3对实验性肝病变家兔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雄性家兔2只,体重2kg,用四氯化碳0·25ml/kgip,1周后以耳静脉内注射1%硫喷妥钠1ml/kg,结果麻醉时间比正常延长一倍以上。说明肝脏机能降低对硫喷妥钠的解毒作用,肝脏发生轻度病变。然后再用30%大枣煎剂,每天上午喂食前ipl周。实验性家兔进行自身对照血清白蛋白,结果表明,总蛋白正常值5·14g%,治疗前4.6g%,治疗后1wk4.90g%,白蛋白正常组3.10%,治疗前2.46g%,治疗1周后3.00g%;球蛋白2.04g%(正常值)治疗前2.23g%,治疗后周1.90g%。
毒性 台湾大枣中的SpinosaA和B作为催眠药作用时,发现毒性反应。除了大枣种子的这两种成分有毒性外,其他尚未见毒性方面的报道。
鉴别 理化鉴别 取大枣果肉碎块,用乙醇浸泡过夜。(1)取浸出液滴于滤纸上,置紫外灯(365nm)下观察,显蓝色荧光。(检查香豆素类)(2)取浸出液1ml,加3%碳酸钠溶液1ml,于水治上加热3-5min,放冷,再加入重氮化试剂,溶液呈紫红色。(检查香豆素类)(3)取浸出液1ml,加盐酸羟胺试液及10%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至呈碱性,于水浴上加热至反应完全,冷却,加盐酸酸化,并加入1%三氯化铁试液,混匀,溶液呈橙红色。(检查香豆素类)(4)取浸出液适量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浓缩至干,加稀盐酸溶解,滤过。在3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滤液,分别加1滴碘化秘钾、碘化汞钾、硅钨酸试剂,各自产生橘红色、黄色、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炮制 净制:去除杂质;洗净,晒干。切制:除去杂质切开去核
性味 甘;温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补脾胃;益气血;安心神;调营卫;和药性。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妇人脏躁;营卫不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注意 凡有湿痰、积滞、齿病、虫病者,均不相宜。《医学入门》: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多食动风,脾反受病。《本草经疏》:小儿疳病不宜食,患痰热者不宜食。《本草汇言》:胃痛气闭者,蛔结腹痛及一切诸虫为病者,咸忌之。《随息居饮食谱》:多食患胀泄热渴,最不益人。凡小儿、产后及温热、暑湿诸病前后,黄疽、肿胀长并忌之。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十枣汤,益土而胜水。
2.《纲目》:《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损齿,贻害多矣。
3.《本草汇言》:沈氏曰,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如龙谭方治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守,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百体懒重,肌肉瘦,此属心、脾二藏元神亏损之证,必用大枣治之。佐用陈皮,调畅中脘虚滞之痰。
4.《药品化义》:大黑枣,助阴补血,入肝走肾,主治虚劳,善滋二便,凡补肝肾药中,如滋阴降火汤、茯苓补心汤、产后芎归调血饮、保胎丸、养荣丸、四神丸,俱宜为佐使,因性味甘温,尤能扶脾养胃耳。
5.《本经逢原》古方中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益津也。
6.《长沙药解》大枣,补太阴之精,化阳明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熄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人参之补土,补气似生血也;大枣之补土,补血以化气也,是以偏补脾精而养肝血。凡内伤肝脾之病,土虚木燥,风动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盖汗血一也,桂枝汤开经络而泄荣郁,不以大枣补其荣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故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补泻并行之法也。十枣汤、葶苈大枣数方悉是此意。惟伤寒荣闭卫郁,义在泄卫,不在泄荣,故麻黄汤不用也。
7.《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用枣者五十八方,其不与姜同用者,十一方而已,大率姜与枣联,为和营卫之主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故四十七方中其受桂枝汤节制者二十四,受小柴胡汤节制者六,不受桂柴节制者十七,此盖有二焉,皆有涉于营卫,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外,欲开而出之,又恐其散之猛也,则麻黄剂中加用之以防其太过;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内,欲补而达之,又恐其补之壅也,则人参剂中加用之,以助其不及。防之于外者,欲其力匀称,故分数仍桂枝、柴胡之法;助之于内者,欲其和里之力优,而后外达能锐,故枣重于姜,此实用姜枣之权舆,枣之功能,尤于是足见者也。《金匮要略》曰,病有贲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据《本经》大枣主大惊,宜无不可用矣,而不必悉用,何哉?夫《本经》固言之矣,曰身中不足大惊。不可截去'身中不足,,仅以'大惊'二字概之也。其有非身中本不足而用枣者,必缘误治。其义只在《伤寒论》曰,少阳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是故柴胡加尤骨牡蛎汤,下后证也;桂枝加桂汤,发汗及烧针后证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证也;贲豚汤证,则未经误治,故独不用枣,若夫《千金》风虚惊悸二十三方,用枣十一方,其方有用独后、细辛、羌活、白藓皮、银屑、大黄、石膏、蜀椒、菖蒲、防己、铁精、麻黄者,即不用枣,子此见枣之治惊,但治实中之虚、虚中之虚,而虚中有实者,则其所不能任,若实中之实,又所不待言矣。
8.《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9.《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
10.《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
11.《药对》:杀附子、天雄毒。
12.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13.《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
14.《珍珠囊》:温胃。
15.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16.《药品化义》:养血补肝。
17.《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18.《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学》第十七章 补虚药 >> 大枣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经。
【功效】补脾胃,养营安神,缓和药性。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不足、倦怠乏力等症。
本品功能补中益气,用治脾胃虚弱等症,每与党参、白朮等配伍,可加强补中益气的功效。
2.用于脏躁症。
大枣又能养营安神,临床上常与甘草、小麦等同用,以治脏躁症。
此外,本品与甘遂、大载、芜花等峻泻药配伍,既能缓和药性,又能补脾和胃。如与生姜同用,既能协调营卫,又可和理脾胃。
【处方用名】大枣、红枣、大红枣(劈开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枚至十枚,煎服。
【按语】1.大枣即平日供食用的红枣,性质平和,能培补脾胃,为调补脾胃的常用辅助药。民间常用作为补血的药物,治疗血虚的病症;因此近年来临床上用它补血以止血,治疗过敏性紫癜,可单用或配合其它药物同用。
2.本品配合甘草、小麦,即为甘麦大枣汤,前人用治脏躁。脏躁的发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受损,致脏阴不足而成。其临床表现为无故悲伤、精神失常、坐卧不安、心烦不寐等症。此种症候,类似现代的[病意]病。
【文献摘录】《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浓,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别录》:「补中益气,坚志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除肠僻。」
《大明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澼气。」


《神农本草经》 >> 大枣

味甘平。
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吴普》曰:枣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气。(《大观本草》引吴氏本草)
《名医》曰: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八月采,曝干,生河东。
案《说文》云:枣,羊枣也。《尔雅》云:遵羊枣。郭璞云: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又洗大枣。郭璞云: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


《雷公炮制药性解》果部 >> 大枣

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二经。主和百药,益五脏,润心肺,养脾胃,补精气,生津液,通九窍,强筋骨,祛邪气,悦颜色。去核用,杀乌豆毒,忌生葱。
按∶枣之入脾者,经所谓五味入口,甘先归脾是也。心则生脾者也,宜并入之。多服能壅脾作胀,而中满及齿痛风疾者,咸非所宜。


《千金翼方》果部 >> 大枣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 。久服轻身,长年不饥,神仙。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八月采,曝干。


《新修本草》果上 >> 大枣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 。久服轻身长季,不名美枣,一名良枣。八月采,曝干。三岁陈核中仁,燔之,味苦,主腹痛,邪气。生枣,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热,羸瘦者,不可食。叶覆麻黄,能出汗。生河东平泽。
大枣杀乌头毒。旧云河东猗氏县枣特异,今出青州、彭城,枣形小,核细,多膏,甚甜。郁者亦好,小不及尔。江东临沂金城枣,形大而虚少暗,好者亦可用。
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其皮利,肉补虚,所以合汤皆辟用之。
〔谨案〕《别录》云∶枣叶散服使人瘦,久即呕吐;揩热痱疮至良。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大枣

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建立中气,则邪气自除。助十二经,平胃气,十二经皆受津液于脾胃,脾胃盛则十二经皆充也。通九窍,补而不滞。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周身血气无不补也。大惊,甘能缓急。四肢重,脾虚则重,旺则轻也。和百药。百药气味不齐而甘能调之。久服,轻身长年。皆补益后天之功。
枣味甘,而肉浓色赤,得火之色,土之味,故能建立中焦,温养脾胃,为后天之本。万物生于土,土气充盈,诸经自皆受益矣。


《吴普本草》果类 >> 大枣

《证类》卷二十三
一名良枣。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气。
果类《御览》卷九百九十三
一名决盆。


《本草衍义》卷十八 >> 大枣

今先青州,次晋州,此二等可晒曝入药,益脾胃为佳。余只可充食用。又云,御枣甘美轻脆,后众枣熟,以其甘,故多生虫。今人所谓扑落酥者是。又有牙枣,先众枣熟,亦甘美,但微酸,尖长。此二等只堪啖,不堪收曝。今人将干枣去核,于铛锅中微火缓逼干为末,量多少,入生姜末为汤,点服,调和胃气。又,将煮枣肉和治脾胃丸药,尤佳。又青州枣去皮核,焙干为枣圈,达都下,为奇果。


《汤液本草》果部 >> 大枣

气温,味甘,气浓,阳也。无毒。
《珍》云∶味甘,补经不足,以缓阴血。
《液》云∶主养脾气,补津液,强志。三年陈者,核中仁,主腹痛,恶气卒疰忤,治心悬。经云∶助十二经脉,治心腹邪气,和百药,通九窍,补不足气。生者多食,令人腹胀注泄。蒸熟食,补肠胃,肥中益气。中满者勿食甘,甘者令人中满,故大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饴、枣,与甘草同例。


《本草备要》果部 >> 大枣

补脾胃,润心肺,和百药
甘油。脾经血分药。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伤寒及补剂加用之,以发脾胃升腾之气。多食损齿(齿属肾,土克水),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大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饧、枣与甘草同例。成无己曰∶仲景治奔豚用大枣者,滋脾土以平肾气也。治水饮胁痛,有十枣汤,益脾土以胜妄水也)。
北产肥润者良(昂按∶金华南枣,更胜于北,徽宁所产,亦有佳者)。杀乌、附毒。忌葱、鱼同食。


《本草蒙筌》果部 >> 大枣

味甘,气平温。气浓,属土有火,阳也,降也。无毒。北郡俱生,青山(属山东)独胜。末秋摘取,微火烘干。多膏甚甜,形大核细。觅斯入药,不负所名。(诸果只载其名,惟枣独加大字故云。)忌生葱,杀乌毒。(乌头毒也。)劈除内核,服免人烦。通九窍略亚菖蒲,和百药不让甘草。养脾胃益气,润心肺生津。助诸经,补五脏。中满及热疾忌食,齿疼并风疾禁尝。生枣食多,胀脐腹作痢;蒸枣旋啖,益肠胃肥中。苦枣大寒,系枣中味苦者便是;寒邪外感,致热伏脏腑者能医。通大小二便,去狂荡烦满。煮研代蜜,丸药弥佳。枣核以口常含,受气自生津液。陈年核中仁,燔之味苦;(三岁者良。)中恶腹内痛,服即效臻。覆麻黄,能令出汗。余产因州土不一,各各且形状亦殊。牙枣波斯枣略尖长。(出广州。)御枣水菱枣极甘美。(出安邑。)天蒸枣皮薄而皱。(出江南州,蒸熟火烘。)羊矢枣实小边腰枣,出江东。) 东海枣头圆而形大不入药煎。


《冯氏锦囊秘录》果部 >> 大枣

纯得土之冲气,兼感天之微阳以生,味甘,气温,无毒。入足太阴、阳明经。《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甘能补中,温能益气,甘温能补脾胃,而生津液,则十二经脉自通,九窍利,四肢和也。正气足则神自安。故主心腹邪气,心下悬急,脾得补则气力强,肠胃清故主身中不足及肠 ,甘能解毒,故主和百药,脾胃足,气血充,后天生气借此而盈溢,故日久服轻身也。
大枣,善和百药,补助诸经,味浓甘温。专走脾经血分,为补中益气之所必需也。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缓阴血,悦颜色,通九窍,调和脾胃、具生津止泻之功,润养肺经,操助脉强神之用,凡补五脏药,用肉捣丸,中满症忌服。
主治(痘疹合参) 安中养脾胃,助十二经脉,通九窍,平胃气,补少气,生津液,畅营卫,和药性,灌浆时宜之,但小儿多食成疳,盖过食甘乃伤脾也,久食伤齿,牙乃肾余,土克水也。
同生姜并用者,专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兼以发脾胃升腾之气以散邪也。红枣功用相仿但力差不及耳。


《医学入门》食治门(果) >> 大枣

大枣甘温和胃脾,肠 癖气故能医,润心肺令神液足,助十二经百药宜,生枣甘辛动湿热,令人胀泄瘦人肌。
无毒。降也,阳也。养脾平胃,安中,补中益气。治四肢重及肠 下痢,肠胃间癖气,一切心腹邪气,更疗心悬大惊烦闷。壮神润肺,止嗽,补津液,补气。珍云∶味甘,补经不足以缓阴血,血缓则脉生,故能助十二经脉,补五脏,通九窍,和百药,杀乌头毒,不但心、肺、脾三经剂也。惟心下痞,中满呕吐,有齿病者忌之。又不宜合生葱食,多食动风,脾反受病,属土而有火故也。入药用红枣,蒸去皮核。生枣动湿热,多食令人气满胀,多寒热注泄,羸瘦者勿食。叶温,覆麻黄能令出汗,散服使人瘦,久即呕吐,捣烂揩热痱疮,煎汤浴小儿壮热。三年陈核中仁,燔之味苦,主腹痛,邪气,恶气,疰忤,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之良。


《证类本草》大枣

(大枣_图缺)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 。久服轻身长年,不饥神仙。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八月采,曝干。
三岁陈核中仁燔(音烦)之,味苦。主腹痛,邪气。
生枣 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热,羸瘦者,不可食。
覆麻黄,能令出汗。生河东平泽。(杀乌头毒。)
陶隐居云∶旧云河东猗氏县枣特异,今青州出者,形大,核细,多膏,甚甜。郁州互市亦得之,而郁州者亦好,小不及尔。江东临沂金城枣,形大而虚,少脂,好者亦可用。南枣大恶,殆不堪啖。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其皮利,肉补虚,所以合汤皆擘之也。唐本注云∶《别录》云,枣叶散服使人瘦,久即呕吐。揩热痱疮良。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干枣,温。主补津液,强志。三年陈者核中仁,主恶气,卒疰忤。又,疗耳聋、鼻塞,不闻音声、香臭者,取大枣十五枚,去皮核,萆麻子三百颗,去皮,二味和捣,绵裹塞耳鼻。日一度易,三十余日闻声及香臭。先治耳,后治鼻,不可并塞之。又方∶∶巴豆十粒,去壳生用。松脂同捣,绵裹塞耳。又云∶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生者食之过多,令人腹胀。
蒸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青州,次蒲州者好。诸处不堪入药。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日华子云∶干枣,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和光粉烧,治疳痢。牙齿有病患切忌啖之。凡枣亦不宜合生葱食。又云∶枣叶,温,无毒。治小儿壮热,煎汤浴,和葛粉 痱子佳,及治热瘤也。
图经曰∶大枣,干枣也。生枣并生河东,今近北州郡皆有,而青、晋、绛州者特佳。江南出者,坚燥少脂。谨按枣之类最多。郭璞注《尔雅》∶枣,壶枣。云∶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腰枣。云∶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 (子兮切),白枣。云∶即今枣子,白乃熟。 ,酸枣。云∶木小实酢者。遵,羊枣。云∶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洗,大枣。云∶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蹶泄,苦枣。云∶子味苦者。皙,无实枣。云∶不着子者。还味,稔(而审切)枣。云∶还味,短味也。而酸枣自见别条,其余种类非一,今园圃皆种莳之,亦不能尽别其名。又其极美者,则有水菱枣、御枣之类,皆不堪入药。盖肌实轻虚,暴服之则枯败。惟青州之种特佳,虽晋、绛大实,亦不及青州者之肉浓也。并八月采,曝干。南郡人煮而后曝,及干,皮薄而皱,味更甘于它枣,谓之天蒸枣,然不堪入药。又有仲思枣,大而长,有一、二寸者,正紫色,细纹小核,味甘重。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之,因以为名。隋大业中,信都郡尝献数颗,近世稀复有之。又广州有一种波斯枣,木无旁枝,直耸三、四丈,至巅四向,共生十余枝,叶如棕榈。彼土亦呼为海棕木。
三、五年一着子,都类北枣,但瘥小耳。舶商亦有携本国生者至南海,与此地人食之,云味极甘,似此中天蒸枣之类,然其核全别,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如小块紫矿。种之不生,疑亦蒸熟者。近亦少有将来者。
食疗云∶枣和桂心、白瓜仁、松树皮为丸,久服香身,并衣亦香。软枣,温。多食动风,发冷风并咳嗽。圣惠方∶令发易长。东行枣根三尺,横安甑上蒸之,两头汗出,收之敷发即长。又方∶治伤中筋脉急,上气咳嗽。用枣二十枚去核,以酥四两微火取水银掌中,以唾研令极熟,敷枣瓤上,纳下部瘥。肘后方∶主下部虫痒。蒸大枣取膏,以水银和捻,长三寸,以绵裹,宿纳下部中,明日虫皆出。梅师∶治妊娠四、五月,忽腹绞痛。
以枣十寒热好枣,美志气。神异经曰∶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余,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
衍义曰∶大枣,今先青州,次晋州,此二等可晒曝入药,益脾胃,为佳,余只可充食用。
又御枣甘美轻脆,后众枣熟。以其甘,故多生虫。今人所谓扑落酥者是。又有牙枣,先众枣熟,亦甘美,但微酸,尖长。只二等,止堪啖,不堪收曝。今人将干枣去核,于铛锅中微火缓逼,干为末,量多少,入生姜末为汤,点服,调和胃气。又将煮枣肉,和治脾胃丸药尤佳。又青州枣去皮核,焙干为枣圈,达都下,为奇果。


《顾松园医镜》果部 >> 大枣

〔甘平,入脾、胃二经。〕补脾胃而益气强力,〔脾得补而气益力强。〕润肺金而生津上咳。〔故虚损家宜之。〕治泄泻,〔补脾之力。〕调荣卫。〔邪在荣卫者,辛甘以解之,故同生姜和荣卫,生发脾胃升腾之气。〕中满者忌之,小儿疳病及齿痛痰热之人,俱不宜食,生者尤为不利,红枣功力稍逊。。


《本草求真》温中 >> 大枣

(五果)补脾胃中气血
大枣(专入脾胃)。味甘气温。色赤肉润。为补脾胃要药。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大枣甘能补中。温能益气。脾胃既补。则十二经脉自通。九窍利。(九窍。口耳鼻目前后二阴。)四肢和也。正气足则神自安。故凡心腹邪气心下悬急者。得此则调。得补则气力强。肠胃清。身中不足及病见肠 者。用此则安。甘能解毒。故于百药中。得甘则协。且于补药中风寒发散。内用为向导。则能于脾助其升发之气。(仲景治奔豚。用大枣滋土以平肾。治水饮胁痛。用十枣益土以胜水。)不似白术性燥不润。专于脾气则补。山药性平不燥。专于脾阴有益之为异耳。但多食损齿。(齿属肾。土燥克水。)及气实中满切忌。(甘令中满。大建中汤减饧枣。与甘草同例。)北产肥润者良。金华南枣亦佳。杀乌附。忌葱鱼同食。


《本草新编》大枣

大枣,味甘,气温,无毒,阳也,降也。入五脏。通九窍,和百药,养肺胃,益气,润心肺,生津,助诸经,补五脏。惟中满及热疾忌食,齿疼并风疾禁尝。乃调和之品,非补益之味。《本经》曰其补者,亦因其调和之故也。
按∶大枣,仙人遗种,故其味独异于凡枣,善能调和五脏之气也。虽非补益,要亦无损。
吾浙诸暨,往往枣实有大如鸡蛋者,真仙种也。得其解者食之,实能益暮,惜不可多得耳。


《本经逢原》果部 >> 大枣

甘平无毒,入药取大红枣擘去核用。多食令齿生 。《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发明 枣属土而有火,为脾经血分药。甘先入脾,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也。仲景治奔豚用湿脾土平肾气也。十枣汤用以益土胜邪水也,而中满者勿食。故仲景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饴,枣与甘草同例,此得用枣之法矣。《金匮》治妇人脏躁、悲愁欲哭,有甘麦大枣汤,亦取其助肝脾肺三经之津液,以滋其燥耳。
《本经》主心腹邪气,亦是和营卫邪之义。平胃气者,以其甘温健运善平胃中敦阜之气也。《素问》以枣为脾家之果。故《本经》又主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用此补益脾津而神气自宁,肢体自捷矣。古方中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益津也。其黑枣助湿中火,损齿生虫,入药非宜。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瘦人多火者弥不可食。


《本草从新》五果 山果 夷果 味类 类 水果 >> 大枣

补脾胃、润心肺、调营卫、和百药.
甘温.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伤寒及补剂中加用之.以发脾胃升腾之气.(须与姜并行.)红枣功用相仿.
差不及尔.虽补中而味过于甘.中满者忌之.(甘令人满、大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饧枣、与甘草同例.经言、枣为脾果、脾病宜食之、又曰∶脾病患毋多食甘、毋乃相戾耶、不知言宜食者、指不足之脾也、如脾虚泄泻之类、毋多食者、指有余之脾也、如实满肿胀之类、凡用药者、能随其虚实而变通之、虽寻常品味、必获神功、苟执而泥之、虽有良剂、莫展其长、故学人以格致为亟也.)凡风疾痰热及齿痛.俱非所宜.小儿疳病亦禁.生者尤为不利.
北产肥润坚实者佳.(金华南枣及徽宁所产、皮薄而皱、花纹甚细而可爱、味虽甘美、而微带酸、且脂少于北枣、止可充食用、皆不堪入药、宏景曰∶南枣大恶、不堪啖、苏颂曰∶江南出者坚燥少脂、不可入药.)杀乌附毒.忌葱、鱼同食.(诸疮久坏不愈者、枣膏三升、煎水频洗、取愈.食椒闭气、食枣即解.)以上五果类.


《得配本草》果部(五果类八种) >> 大枣

忌与葱同食。
甘,温。入足太阴经血分。补中益气,生津液,和百药,益五脏,润心肺,调营卫。杀乌头、附子、天雄毒。得生姜,和营卫。佐小麦、炙甘草,治脏躁。(无故悲泣。)
治卒心痛诀云∶一个乌梅二个枣,七枚杏仁一处捣,男酒女醋送下之,不害心疼直到老。
入药须用青州及晋地晒干大枣为良,亦有用胶枣之肥大者。蒸熟者为胶枣,去核煮,治脾虚作胀。多服生虫损齿,壅脾作胀。生者更不宜食。齿病、疳病、虫病、风疾、痰热、中满,皆禁用。


《本草思辨录》大枣

大枣色赤味甘,为火土合德,甘中带辛,其木多刺,则微兼乎金,故能安中润液而通九窍。通九窍之效,非如细辛木通速而易见,以火金之用为土德所掩也。
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卫。大枣味甘色赤,由太阴入营。其能入营,由于甘中有辛,惟甘守之用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之用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物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之主剂。
太阴湿土贵乎湿润,湿润太过则宜白术,湿润不及则宜大枣。大枣肉浓含津,不能挤泌而分,正有似乎湿土,故本经主安中养脾少津液。然其甘壅之弊亦伏于是,故腹满最忌,胸满心满不忌。胁下者,少阳厥阴往来之路,而肝血脾实统之。枣补脾而性腻,亦能滞肝,故胁下至于痞硬亦忌之,但满不忌。
硬在心下,非胁下比矣;然脾之支脉从胃注心,枣不能无忌,而较胁下则次之。仲圣法,和营卫以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为相当之数,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汤、大柴胡汤,皆心下硬也,枣如常数、而生姜用至四两五两,以硬不在胁下,故枣不去;枣之弊宜杜,故生姜加多也。
然则甘草泻心汤,何以心下硬而生姜且无之?是则有故也,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脾之虚甚矣。枣乃脾家专药,脾虚自捷趋于脾,何至上怫其心,此与半夏泻心汤皆病属下后,非若生姜泻心旋复代赭之为汗后,大柴胡之有往来寒热,宜和营卫而生姜必不可去也。
腹满必不宜枣,然亦间有用者。浓朴七物汤之腹满是实满,实则当下,枣尤大忌。不知病不止腹满也,发热十日脉浮数,表亦有邪,治兼表里,故合小承气桂枝两汤而微变之。浓朴治腹满专药,既以为君,又加生姜至五两,减枣为十枚,何患乎枣之甘壅。仲圣所以不去之者,桂枝汤为解肌和营卫之剂,解肌不能无桂枝,和营卫不能有姜无枣。芍药所以去之者,病本无汗,不当敛其卫气,况有小承气更加芍药,则是脾约之治法,桂枝生姜,尚何望其解肌。是则腹满之有枣,为与生姜和营卫,又有层层顾虑之精心,寓乎其间,非苟焉者也。
有和营卫而姜枣之数加多者,竹叶汤是也。风之中人,每带严寒肃杀之气而来,适逢产后阳虚,遂至发热头痛面赤而喘,是邪发太阳兼真阳上越之证。喘非卫实,故只以桂枝桔防开太阳而不用麻杏。若面赤而头项亦强,则为邪入阳明,将欲作痉,故以葛根起阴气而柔筋,附在上之风热,惟竹叶能散之,故以竹叶标方名,明非他中风之比。药具阴阳,故又加人参以和之。且参能偕葛根生津,协附草固里也。然则姜枣之加多何为,产后本已汗出表虚,此复取汗以解邪,岂寻常和营卫之数,能胜其任者哉。
有和营卫而姜枣之数加少者,柴胡桂枝汤是也。柴胡桂枝两方,皆取微似汗。此合两方为一方,不在取汗而在化太少两经之邪,使药力微偏于里,故虽和营卫而姜枣特减其数也。
有姜枣并用,而数不相当即非和营卫者,一为吴茱萸汤。呕加生姜,寒多加生姜,内有久寒加吴茱萸生姜,仲圣固恒言之矣。盖吴茱萸辟厥阴之寒邪,生姜散阳明之呕逆。生姜治寒,是散而上之;吴茱萸治寒,是辟而下之。吴茱萸汤二物并用,所治皆寒证之重者,故生姜用至六两。胃受肝邪,其虚已甚,故以枣与人参大补其中,非与生姜和营卫也。一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之用枣,说具于下。此加茱姜,因内有久寒,非茱姜不足以除之。其数更多于吴茱萸汤者,以此兼脉细欲绝之血寒也。一为橘皮竹茹汤。橘姜并用之方,有橘枳生姜汤,有橘皮汤。胸中气塞短气,只肺胃之气结。干呕哕手足厥,明系哕由于呕而作,视单呕者轻。干呕而哕,故气不行于四肢,亦只须利脾肺之气,宣阳明之阳。盖以橘皮辛温而苦,能利水谷,为脾肺之散药泄药。生姜辛而微温,为肺胃之散药升药。二物有相须之益,故常并用。此哕逆而用橘姜,意亦如是。徐氏以橘皮与竹茹、一寒一温为对待释之,失其旨矣。夫胃逆总由于肝逆胆逆∶肝逆则寒,以吴茱萸逐肝寒;胆逆则热,以竹茹泄胆热。
此天然对待之药。方用竹茹,是为胆逆而哕。惟橘皮用至二斤,生姜用至半斤,热除气平而中亦惫矣。大枣参草,所以补中而善后也。一为黄 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徐忠可语)此治血痹阴阳俱微,故于桂枝汤中重加生姜以宣阳,加黄 以开痹。枣得芍药则化阴,得桂枝则化阳,虽安中而仍能走表。若再加甘草,则守之太过,故大枣不可无而甘草必去之。一为射干麻黄汤。证属肺家邪实,用生姜是与麻黄同泄肺邪,肺泄则伤,即宜安中生金而杜后患,故入大枣为随剿随抚之策。以无桂枝杏仁,故麻黄生姜俱用至四两,大枣只缘麻姜多而佐之,故减为七枚。一为炙甘草汤。病至脉结代、心动悸,不止营卫之不和矣,治以益营补中,则脉复而悸平。生姜与参桂麻麦胶地清酒并施,所以益营而通脉。营出中焦,中不治则血不生,故用枣草以补中而数较生姜为多也。
有姜枣并用,而数相当亦非和营卫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是也。黄芩汤之用枣,说具于下。此加夏姜,专为治呕。姜不加多者,多则于自利有妨也。姜枣之数相当者,适然之事也。
(试更举有枣无姜之方,疏之以毕其义。一为当归四逆汤。厥阴血虚中寒,用桂枝汤内四物加当归细辛通草,所以温血散寒而通脉。散不宜过,故生姜去之。枣加多者,以能补中而随当归辈生血液也。一为黄芩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与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何以治法迥异?
盖太阳去阳明最近,虽下利而太阳之邪在表者,曾不少衰,故以葛根从阳明达太阳之药,协麻桂解之于表。加芍药者,约三物峻发之性而使之回旋两经也。太阳去少阳较远,既下利则热气内淫,不能挽少阳之邪,转从太阳而出。故以黄芩清少阳之药,专治其利。加芍药者,恐病邪犹恋太阳而不使之合也。或曰∶葛根汤发汗必虚其表,不可无姜枣和营卫。黄芩汤之不用姜,固其宜矣,独枣何以不去耶?曰∶此正治少阳下利法也。利在太阴少阴,宜燥宜温;此为少阳热耗其液,非清不治,何敢再犯温燥。惟利则脾虚,补脾而复能润液者,舍大枣莫属。况变柴胡汤而仍用和法,枣与甘草皆不得无之。若阳明下利之宜大小承气者,枣草又大忌矣。一为黄连汤。凡病但有热无寒,据脉证一二,可断为少阳者,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所谓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也。如寒热兼有之少阳病,在表者为往来寒热,在里者为喜呕为腹中痛,其有表无寒热而但里有寒热者,如黄连汤。腹中痛者寒也,欲呕吐者热也。寒在脾,热在胃,乃不曰脾胃病,而以为少阳病者何也?(方中行条辨列少阳篇,金鉴亦依之。)盖少阳居半表半里,出表挟阳而犯胃,则欲呕吐;入里化阴而侮脾,则腹中痛。胃即热则胸不能独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二句,谓胸中有热,由胃中有邪气也。胃中之邪,即少阳之邪也。病属少阳,自当以小柴胡汤增减治之。表无寒热,故去柴胡。腹中痛,故去黄芩。治欲呕之胃热,故以黄连佐半夏。治腹痛之脾寒,故以干姜佐人参。胃治则降,脾治则升。脾升胃降,少阳可不治而自治矣。而犹有虑焉者,药兼寒热,不和其在里之阴阳,则少阳之气,未必肯抑然而自下,故又加桂枝协甘草以化气而和之。有桂枝若不去生姜,则桂枝趋重于表,用之何益。且表无寒热,营卫无待于和。枣则补中而能滋热耗之液,故生姜不可有,而大枣不可无也。一为甘麦大枣汤。脏燥或主五脏,或主心脏,或主肺脏,或主子脏。窃于数说中衡之,似以子脏为当。子脏即子宫。
悲伤欲哭诸端,虽见于心肺肾三经,而总由于子宫燥气乘之而致。子宫之燥,则由胃家阴液不足以滋之也。(略参唐容川说)甘麦甘凉,所以益阴清热。大枣甘而微温,复 其中宫之气。藏阴之受荫者大矣。治在滋燥而屏血药不用,岂血虚劳损者比乎。一为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皆毒药,而并用之以逐饮,且不下不止。饮随下去,则脾伤而液亏矣。药之足以补脾润液而御毒者,无过大枣。若云培土以制水,则峻逐之际,何藉于制。夫三物走驶而大枣迟重,相反而适相济。盖与和营卫之偶生姜,泻肺满之偶葶苈,又初无二致也。一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仲圣每以姜枣和营卫,此发汗后而脐下悸欲作奔豚,则肾气正思上乘,不则补中宫以御之。一为附子粳米汤。说具饴糖。


《本草崇原》大枣

气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本经》。)
(枣始出河东平泽,今近北州郡及江南皆有,唯青州、晋州所生者肥大甘美。五月开白花,八九月果熟黄赤色,烘曝则黑,入药为良。其南方所产者,谓之南枣,北方所产不肥大者,谓之小枣,烘曝不黑者,谓之红枣,只充果食,俱不入药。)
大枣气味甘平,脾之果也。开小白花,生青熟黄,熟极则赤,烘曝则黑,禀土气之专精,具五行之色性。《经》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主治心腹邪气,安中者,谓大枣安中,凡邪气上干于心,下干于腹,皆可治也。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者,谓大枣养脾则胃气自平,从脾胃而行于上下,则通九窍。从脾胃而行于内外,则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者,谓大枣补身中之不足,故补少气而助无形,补少津液而资有形。
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者,谓大枣味甘多脂,调和百药,故大惊而心主之神气虚于内,四肢重而心主之神气虚于外,皆可治也。四肢者,两手两足,皆机关之室,神气之所畅达者也。
久服则五脏调和,血气充足,故轻身延年。


《本草便读》果类 >> 大枣

大枣(图缺)
甘可缓中.温能养血.补脾益胃.润中州能益气调营.止渴生津.和百药而强神助脉.红枣之功不及黑.入营之力胜于乌.(大枣.枣为脾果.种类甚多.大抵以肉浓多脂味甘核小者为佳.味甘性温.入脾胃.补阴血.生津液.和营卫.强神益气.实为中土之良药.惟有湿热者不宜服之.以其易助湿热.易生虫患耳.
○红枣性味相同.功力不及.惟入营和血.仅堪润养耳.)


《本草经解》大枣

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大枣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心腹者.太阴经行之地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阳形气不足者.宜调以甘药.大枣味甘.可以调不足.故主心腹邪气.外为阳.内为阴.阴和则中安.甘平益阴.所以安中.脾者阴气之原也.胃者阳气之原也.甘平益阴.故养脾气.阴和则阳平.故平胃气.中气不足.则九窍不通.甘能满中.中气足.九窍通也.十二经者.三阴三阳也.脾胃者.阴阳之原也.大枣养脾气.平胃气.则十二经无不助矣.肺主气而生津液.气平益肺.所以主少气少津液也.肺主一身之气.脾统一身之血.甘平益脾肺.身中气血和.自无不足之症矣.血气足则神安.所以定大惊.脾主四肢.味甘益脾.脾气充.四肢自轻.甘平解毒.故和百药.肺气充.脾血足.所以轻身延年也.
【制方】
大枣同小麦、甘草.名甘草小麦汤.治妇人脏燥.无故悲啼.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三品 >> 大枣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 。孟诜云∶干枣,温。主补津液。三年陈者核中仁主恶气,猝疰忤,又疗耳聋,鼻塞。又云∶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小儿患秋痢。日华子云∶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
和光粉烧治疳痢。牙齿有病患切忌啖之,不宜合生葱食。叶∶治小儿壮热。


《名医别录》卷第一 >> 大枣

无毒.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治心下悬、肠 .久服不饥神仙.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八月采,曝干.三岁陈核中仁,燔之,味苦,主治腹痛,邪气.生枣,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热,羸瘦者,不可食.生河东.(杀乌头毒.)
又,


《本草分经》手太阴肺 >> 大枣

见通行补。


《本草择要纲目》大枣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属土而有火.味甘性缓.甘先入脾.为脾经血分之药.仲景治奔豚用大枣汤.滋脾土以平肾气也.治水饮胁痛有十枣汤.益土而胜水也.方药中用姜枣作引.温以补不足.甘以缓阴血也.有齿病疳病患不宜啖枣.小儿尤不宜食.令齿黄生 .与葱同食.令人五脏不和.与鱼同食.令人腰腹痛.


《本草害利》补脾 >> 大枣

〔害〕虽能补中而益气,然味过于甘,甘令人满,脾必病也。故中满勿服。凡风痰、痰热及齿痛,俱非所宜。小儿疳病亦禁。生者尤为不利,多食致寒热。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元,助湿热。凡形羸瘦者,不可食。杀乌附毒。忌葱鱼同食。
〔利〕甘平,调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和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和百药。
红枣,功用相仿,差不及尔。
〔修治〕擘去核用,青州枣,核细形大,多膏甚甜特佳。晒。晋州枣,肥大甘美,次之。
频食生虫损齿,贻害多矣。红枣益脾胃,余者止可充食。入和解药,姜汁炒香,入醒胃药,但去核炒香糊丸,药蒸透,乘热去皮核捣烂。


《本草撮要》果部 >> 大枣

味甘微苦辛酸咸.气香.入足太阴阳明经.功专和营.得生姜则和卫治疟疾.得小麦、甘草治脏燥悲伤.诸疮久坏不愈.以枣膏煎洗效.食枣闭气.食椒即解.中满及风疾痰热齿痛小儿疳病均忌.杀乌附毒.忌与葱鱼同食.


《侣山堂类辩》大枣

枣色黄、味甘,脾家果也。夫木末之实,而为心家果者,生化之道也;木末之实,而为脾家果者,制化之道也。盖天地所生之万物,咸感五运六气之生化,明乎阴阳、生克之理,则凡物之性,可用之而生化于五脏六腑矣。元如曰∶桃为肺之果,核主利肝血;杏为心之果,核主利肺气。亦制化之理然与!


《药性切用》果部(山果 夸果 味果 果 水果) >> 大枣

性味甘温,补益中气,滋养心脾。佐以生姜,为调和营卫专药。中满忌之。红枣∶甘不滞,专入心脾,佐心浮麦,为止自汗、盗汗专药。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主治指掌 >> 大枣

大枣,味甘平性温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二∶助脉强神;大和脾胃。


《药征》大枣

主治挛引强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烦躁、身疼、胁痛、腹中痛。
【考证】
十枣汤证曰∶引胁下痛。又曰∶咳烦、胸中痛。
葶苈大枣汤证曰∶咳逆上气、喘鸣迫塞。又曰∶不得息。
以上二方,以大枣为君药,一则十枚,一则十二枚。
苓桂甘枣汤证曰∶欲作奔豚。
越婢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生姜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大枣皆十五枚。
甘麦大枣汤证曰∶脏躁、喜悲伤。
以上一方,大枣十枚。
小柴胡汤证曰∶颈项强。又云∶胁痛。
小建中汤证曰∶急痛。
大青龙汤证曰∶身疼痛、汗不出而烦躁。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
葛根汤证曰∶项背强。
黄芩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桂枝加黄 汤证曰∶身疼重、烦躁。
吴茱萸汤证曰∶烦躁。
以上八方,大枣皆十二枚。
上历试此诸方。皆其所举诸证,而有挛引强急之状者,用大枣则治矣,不则无效也。且也十枣汤,大枣为君药,而有引痛证,斯可以为征已。
【互考】
甘麦大枣汤条,有喜悲伤证,此毒之逼迫也,故用大枣以治挛引强急,用甘草、小麦以缓迫急也。
苓桂甘枣汤条,有奔豚证,此其毒动而上冲,有挛引强急之状者,故用大枣也;生姜甘草汤证曰∶咳唾涎沫不止。为则按∶若之人患,胸中有挛引强急之状,故用大枣居多也。
为则按∶仲景氏用大枣、甘草、芍药,其证候大同而小异,要在自得焉耳。
【辨误】
大枣养脾胃之说,非古也,不取焉。古人云∶攻病以毒药,养精以谷肉果菜。夫攻之与养,所主不同,一物而二义。如曾晰之于羊枣,好而食之是养也。如十枣汤,用大枣,恶而不避,是攻也。无他嗜好之品,而充食用,则为养也。而充药物,则为攻也。十枣汤,大枣为君,而治挛引强急,岂以为养哉?
【品考】
大枣 汉种者为良。其品核小而肉浓也,不去核而锉用之。


《本草乘雅半偈》大枣

(本经上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
【核】曰∶近北州郡皆出,青州者特佳。木心绛赤,枝间有刺。四月生小叶尖泽,五月开小花青白,作兰香,七八月果熟,南北皆有,不及青州者肉浓多脂,种类甚多,如御枣、水菱枣,味虽美不堪入药,有齿疾疳病,及虫 人,不宜啖,小儿尤不宜食。与葱同食,令五脏不和;与鱼同食,令腰腹痛;多啖令齿黄生蚀。嵇康有云∶齿处晋而黄是矣。
绍隆王先生云∶味甘气温而性平,中不足者,以温充之,形不足者,以甘辅之。后天生气,借此盈溢于内外矣。
【 】曰∶甘平多肉,为脾之果,从两束,以束脾与胃之阳气,腐化水谷,设散漫不羁,便无酝酿宣布之力。唯其束束,方能数数腐化耳。其心赤,故主邪气之在心腹,以致中宫不安。中安,则养脾和胃矣。十二经络,莫不资始于脾,脾属太阴,太阴开,故开通九窍,而助十二经脉也。补少气者,补中气之少,补津液者,津液咸从脾运,脾强则津液足,身中有余,若中气上逆,成大惊者,亦得仗庇,旋归本位,脾主四肢,虚则四肢重,强则四肢轻。
和百药者,甘平无毒,赤心之投也。脾资后天,故轻身延年,脾虚当服,实则不任用之。叶覆麻黄,则扬液成汗,以能宣通津液,假麻黄张大之力耳。
(合麦门冬参看,则知资始资生,两有异同处,更合龟、鹿、蚱蝉、白僵蚕、狗脊、萆而推展之。其法不可胜用矣。
唯其束束,则不散漫不羁矣。唯其不散漫不羁,乃得赤心之投矣。尔雅注云∶有壶枣。
壶,犹匏也。自大而锐上者是也。有细腰者,为辘轳枣,其实小而圆紫黑色者,为羊枣。
潘岳赋云∶枣下纂纂,朱实离离。
清异录云∶百益一损者枣。
汉武内传云∶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王门之枣,其实如瓶。
尔雅翼云∶枣者 木,枣束相重,枣 相连。又云∶大而锐上曰壶;细腰曰边;白熟曰;树小实酢曰腻;实小而圆,紫黑曰遵;大如鸡卵曰洗;苦味曰蹶泄;不着子曰 ;味短苦曰还味;枣有十一名,郭氏得九焉。后世有紫枣、玄枣、西王母枣、东海蒸枣、洛阳夏内,与古者八月剥枣。大戴礼云∶剥者,取也,其修治则曰新之, 之,以为馈食之笾。)


《药笼小品》大枣

甘温。
补中益脾。
同老姜和营卫,利百药。
惟嫌助火,胃热齿痛所忌。


《长沙药解》大枣

【本经】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补太阴己土之精,化阳明戊土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息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
《金匮》十枣汤甘遂、芫花、大戟等分为散,大枣十枚。煎服一钱匕。治中风表解,内有水气,下利呕逆,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汗出不恶寒者。以土败不能制水,水邪泛滥,中气郁阻,肝脾下陷而为泄利,胆胃上逆而作呕吐。戊土迫于甲木,是以心痞胁痛。相火升而卫泄,是以汗出。表证既解,故不恶寒。芫、遂、大戟,决其积水,大枣保其脾精也。
《伤寒》苓桂甘枣汤方在茯苓。用之治伤寒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以汗泻肝脾精气。木枯风动,郁勃冲击,土败而风木升腾,是为奔豚,大枣补脾精而滋风木也。《金匮》甘麦大枣汤方在小麦。用之治妇人脏躁,悲伤欲哭,以木枯风盛,肺津被耗,大枣补脾精而润风燥也。
《伤寒》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金匮》黄芪建中汤方在胶饴。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以其补而不行,益滞而助壅也。
木宜直升,曲则作酸,金宜从降,革则作辛,水宜上行,润下则咸,火宜下济,炎上则苦。酸则木病,故宜辛散,辛则金病,故宜酸收,咸则水病,故宜苦温,苦则心病,故宜咸寒。金木不遂其性则病生,水火各遂其性则病作,治宜对宫之味,所以反逆而为顺也。土居四象之中,得五味之和,五气之正,不酸、不辛、不苦、不咸,其味曰甘,不腥、不臊、不焦、不腐,其气曰香。味为阴而气为阳,阳性动而阴性静,以其味甘,则阴静而降,以其气香,则阳动而升。升则己土左旋而水木不陷,降则戊土右转而火金不逆。
四象之病而生四味者,土气之弱也。大枣纯和凝重,具土德之全,气味甘香,直走中宫,而入脾胃,其甘宜胃,其香宜脾。而香甘之外,则四象之味俱备,其辛宜肝,其酸宜肺,其苦宜肾,其咸宜心。补中宫而养诸子,既左右之咸宜,亦四达而不悖,真天下之佳果,人间之良药。
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人参之补土,补气以生血也,大枣之补土,补血以化气也,是以偏入己土,补脾精而养肝血。凡内伤肝脾之病,土虚木燥,风动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
盖汗血一也。肺主卫气而司皮毛,肝主营血而司经络。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叶,非卫则营不生,非营则卫不化。酝于卫而藏于营,则为血,酿于营而泄于卫,则为汗,虽异名而实同出,故曰夺汗者勿血,夺血者勿汗。太阳中风,卫气外敛,营郁而生内热,义详桂枝、麻黄桂枝汤方在桂枝。开经络而泻营郁,不以大枣补其营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故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补泻并行之法也。十枣汤、葶苈大枣数方,悉是此意。惟伤寒营闭卫郁,义在泻卫,不在泻营,故麻黄汤方在麻黄。不用也。其甘多而香少,则动少而静多,与姜桂同用,调其凝重之气,使之游溢于脏腑,洒陈于经络。以精专之体,改而为流利之性,此先圣之化裁也。
桂枝为内外感伤之原,遇沉、迟、结、代之脉,一变而为新加,再变而为炙甘草方在甘草。总不离桂枝之法。而当归四逆方在当归。治厥阴脉微欲绝,则倍用大枣以滋肝血,方用大枣二十五枚。扩桂枝之义以宏大枣之功,而大枣之能事始尽。其伟绩殊效,备见于仲景诸方矣。
新制大枣法:选坚实肥大者,煮去苦水,换水煮烂,去皮核,净肉半斤,加生姜汁八两,入原汤煮化,连汁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