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汗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发汗
图片 | |
拼音 | Dà Fā Hàn |
别名 | 白花藤、大毛豆、断肠叶 |
来源 | 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滇桂崖豆藤Millettia bonatiana Pamp.,以根和藤入药。夏、秋采挖,洗净切碎,晒干备用。鲜用四时可采。 |
原形态 | 攀援木质大藤本,长达10米,小枝密生短茸毛,老渐脱落。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达30厘米;叶柄较短,长约6厘米;有小叶9~13片,小叶片卵圆形或矩状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钝圆,全缘或稍波状,常稍卷曲,两面均密被丝状茸毛,老叶近无毛,小叶柄短。夏季开花,总状花序腋生,长5~9厘米,有花数朵;花梗纤细,长约7毫米;蝶形花冠淡紫白色,长约2厘米,旗瓣近圆形,端钝反曲。荚果条形,长约10厘米,两端均窄,密被黄色茸毛。种子约6粒。 |
生境分部 | 生于山坡灌丛及岩隙溪边。分布于云南。 |
性味 | 苦、辛,热。有毒。 |
功能主治 | 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感冒无汗、头痛、鼻塞,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1~3分,研末,温开水或酒送服,或浸酒服。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大发汗
拼音 | Dà Fā Hàn |
出处 | 《文山中草药》 |
来源 | 为豆科植物白花藤萝的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
原形态 | 攀援状落叶灌木,高1~2米。嫩枝绿色,老枝灰黄色。树皮常不规则开裂。嫩枝、叶和叶柄有黄色细毛,最后无毛。叶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9~13片,长6~10厘米,宽3~4厘米,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短尖,基部圆形至几心形,两面皆有丝状细毛;总叶柄基部微膨大,长15~20厘米。总状花序下垂,长10~15厘米:花白色,长2~2.5厘米。荚果长15~20厘米,密生绒毛。花期6~7月。 |
生境分部 | 生于山坡岩石缝或灌木丛中。 |
毒性 | 大发汗过量服用,可产生呕吐,腹痛、眩晕、粘膜干燥、血压增高等症状。除对症处理外,可用金银花、甘草、红糖等煎水内服解救。 |
性味 | 味苦辛,性热。有毒。 |
功能主治 | 发汗解表,除风祛湿。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感冒发热,头痛鼻塞。 |
用法用量 | 内服:研末酒冲,1~3分。外用:研末调敷。 |
注意 | 体弱及孕妇慎服。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大发汗
拼音 | Dà Fā Hàn |
英文名 | Root of Wisteflower Wisteria |
别名 | 白藤、白龙藤、白仙丹。 |
出处 | 出自《文山中草药》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白花藤萝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steria venusta Rehd.et Wils.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
原形态 | 白花藤萝 攀援状落叶灌木,高1-2米。嫩枝绿色;老枝灰黄色,树皮常不规则开裂。奇数羽状复叶;叶与花同时开放,小叶9-13,长6-10cm,宽3-4cm,小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短尖,基部圆形至几心形,两面均被丝状细毛;总叶柄长15-20cm,基部膨大。总状花序,下垂,长10-15cm;花白色,萼钟状,短5齿裂,下面裂齿较大;旗瓣大,外弯,基部有附属体,翼瓣镰形,基部有耳,龙骨瓣钝;雄蕊10,二体。荚果长15-20cm,密生绒毛。种子数颗,球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云南。 |
化学成分 | 根瘤含抗肿瘤的多糖(polysaccharide)。 |
性味 | 味苦;辛;性温;有毒 |
归经 | 肺;脾经 |
功能主治 | 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散瘀止痛。主感冒发热;头痛鼻塞;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研末0.3-0.9g;或浸酒;或煎汤。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注意 | 体弱及孕妇慎服。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