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
《中药大辞典》砗磲
拼音 | Chē Qú |
别名 | 车渠(《海药本草》) |
出处 | 《海药本草》 |
来源 | 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或其同属动物的贝壳。 |
原形态 | 贝壳巨大,重而坚厚。卵圆形,壳顶位于贝壳中央,壳顶前方有一长卵形的足丝孔。腹缘弯曲呈波状。外韧带极长,黄褐色,约等于贝壳后半部的3/4。贝壳表面黄白色,竺长轮脉细密,具有4~6条强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宽而翘起的大鳞片。内面白色,具光泽。铰合部长,右壳有1主齿和2个并列的后侧齿;左壳主齿和后侧齿各1个。后闭壳肌痕卵圆形,位于贝壳中部。外套痕明显。 |
生境分部 | 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分布我国南海诸岛。 |
性味 | ①《海药本草》:"大寒,无毒。"
②《纲目》:"甘咸,大寒,无毒。" |
功能主治 | 《海药本草》:"主安神,解诸毒药及虫螫。以玳瑁一片,车渠等同,以人乳磨服。" |
备注 | 同属动物库氏砗磲贝壳巨大,表面白色,具有5条大的覆瓦状放射肋;生长轮纹明显,形成弯曲重迭的皱褶。两壳均有主齿和后侧齿各1个。分布广东西沙群岛。亦同等入药。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砗磲
拼音 | Chē Qú |
英文名 | giant clam, tridacna |
别名 | 车渠、海扇、蚵筋 |
出处 | 出自《海药本草》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长砗磲等同属动物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Trdacna (Chamestrachea)maxima(Roding)]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捕得后,取壳,晒干。 |
原形态 | 1.鳞砗磲,贝壳卵圆形,厚重坚实,壳长约200mm,壳高约130mm,壳宽约 136mm。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亦近等。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壳顶前方有一长卵形的足丝孔,孔边缘具有肋状突起若干条,近壳顶的大而突出,排列紧密,向前端渐稀不清。壳背缘稍平。外韧带黄褐色,长约为具壳后半部的3/4。壳表黄白色,生长线细密,具有4-6条强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宽而翘起的大鳞片,肋间沟内又有宽的放射肋纹数条。肋与沟使腹缘弯曲呈波状。于壳顶附近常因磨损而使鳞片脱落。壳内面白色,具有光泽,铰合部长,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后闭壳肌痕卵圆形,位于壳中部。外套痕明显,生活时外套膜缘红褐色。 2.长砗磲,贝壳长卵圆形,壳极坚厚,一般壳长约170mm,壳高约90mm,宽与高近等。两壳大小相似。前端突出,延长;后端短。壳顶前方中凹,为长卵圆形的足丝孔,孔周缘有排列稀疏的齿状突起,壳背缘斜。韧带黄褐色,长几达腹缘。壳表黄白色,具有自顶部直达腹缘而向前方斜走的强大鳞状放射肋5-7条,肋宽显着大于肋沟。近壳顶部放射肋的鳞片低伏,多呈覆瓦状排列;近腹缘的鳞片较突起,腹缘呈弓形弯曲。壳内面白色,边缘淡黄色,具光泽,并有与壳表放射肋丰应的凹沟。铰合部长达末端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后收足肌痕与闭壳肌痕近相等。外套痕明显。生活时外套膜边缘为蓝色。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间带珊瑚礁间。 2.生活于浅海珊瑚礁间,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积水处亦可见到。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南海,如海南、西沙群岛等沿海。 2.分布同上种。 |
化学成分 | 长砗磲含蛋白质,凝集素(agglutinin );肾含含砷核甙:5-脱氨-5-二甲基肿基腺嘌噙核苷(5-deoxy-5-dimethylarsinyladenosine),(2S)-3-[5-脱氧-5-(二甲基胂氧基)-Βd呋喃核糖氧基]-2-羟基丙基硫酸氢酯 |
性味 | 味甘;咸;性寒 |
归经 | 肾经 |
功能主治 | 安神;解毒。主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蜂虫螫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磨粉,5-15g。 |
各家论述 | 《海药本草》:主安神,解诸毒药及虫螫,以玳瑁一片,车渠等同,以人乳磨服。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