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鬼笔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鬼笔
别名 | 鬼笔、鬼笔菌 |
来源 | 真菌类担子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白鬼笔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以菌柄及菌托入药。 |
生境分部 | 夏秋两季雨后,产生在林内地上。分布于山西、山东、安徽、广东。 |
炮制 | 采摘后切去粘臭的菌盖,用水冲洗干净至无臭气,晒干或鲜用。 |
性味 | 甘,温。 |
功能主治 | 活血,除湿,止痛。主治风湿痛。 |
用法用量 | 鲜品6两,浸泡在5两白酒(或五加皮酒)内,10日后服用,每服3~5钱,日服2次,干品用量为鲜品的1/10。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华本草》白鬼笔
拼音 | Bái Guǐ Bǐ |
别名 | 鬼笔、鬼笔菌、竹下菌、竹菌、无裙荪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鬼笔科真菌白鬼笔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去泥土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
原形态 | 菌蕾球形,径4-6cm。白色,成熟后表面有裂纹。菌盖钟形,褐色,圆盘状,中央有穿孔,周围有深凹的网和凸脊络。表面有粘而臭的孢体。菌体白色,圆柱形,海面质,中空。长8-12,径1.5-2.5cm。孢子透明,光滑,椭圆形,(3.5-4.5)μm×(1.5-2.5)μm。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竹林下、林缘、草地、菜园地等有腐殖质的环境。有时也见于火烧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新疆、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西藏等地。 |
化学成分 | 子实体含麦甾醇(ergosterol),糖醛酸聚糖(glycuronan),甲醛(ergosterol),乙醛(acetaldehyde),苯乙醛(phenylacetadehyde),苯基巴豆油醛(phenycroton-aldehyde),,甲基硫醇(methylmercaptan),硫化氢(hydrosul-furic acid),二氢查耳酮(dihydrochalcone),苯乙酸(phenylacetie acid),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 |
性味 | 甘;淡;性温 |
功能主治 |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湿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 |
摘录 | 《中华本草》 |